移动学习网 导航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句话是谁说的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最早是谁说的

2024-05-11m.verywind.com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谁知道这句话的意思请解释一下?~

【得人心的人可以得到天下,失去人心的人会失去天下】你不是开始来吧?

《孟子·离娄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原句出自《孟子·离娄上》,被三国司马懿引申为得民心者得天下

《孟子·离娄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意思是:要想取得最高统治权、获得整个天下是有办法的,那就是获得民众就可以得到天下了。要想获得民众有办法,那就是获得民心就可以得到民众;要想获得民心有办法,民众所需要的,就给予他们,反对的不要给予。

“得民心者得天下”据三国时的司马懿所说,其临死前对司马师和司马昭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君子之心者得诸侯;得诸侯之心者得士大夫。

大意就是:得到民众的拥戴可以成为帝王,得到帝王的青睐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的赏识可以成为有权力的官员。

唐代魏徵也提出"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要知道什么叫“水能载舟,亦能溢舟”,(就是说水能将小船浮起来,也能让小船沉入海底)。

所以,这个“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就相当于是水,而你要想的天下,就要让你的“船”浮起来,也就要靠水,也就是民心。当你获得了人民的心,那就等于你得到天下了,民心等于天下。

扩展资料:

历史例子

秦末时期,原来的楚国贵族项羽趁乱起兵,依靠自己的军事天才和贵族的优势成为各个反秦独立势力中最强大的一个。而且项羽力大无穷,身材高大,在注重外表的古代更容易取得威信。

另外一个势力是刘邦,此人从小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打仗败多胜少,而且用语粗俗,根本没有王者风范。但是项羽在初期取得成功以后,随便屠杀诸侯,杀死各路义军的总统帅楚怀王。对民众苛刻,连投降的四十万秦朝士兵都杀得一个不剩。对谋士的建议充耳不闻,刚愎自用。

 反而刘邦从小和平民生活,爱惜民力,对人宽厚,而且自己知道自己没有太大本事所以十分尊重人才,对投降士兵愿意留下的收编,不愿意的就让他们回乡下,十分受人爱戴。

最终项羽因为残暴不仁而众叛亲离,而刘邦则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和拥护,在长达五年的战争中,虽然刘邦多次失败,但是仍然不断收到群众的支持所以能够不断的反扑。

然而项羽在被刘邦打败以后,就众叛亲离,所有的军队在一夜之间都离他而去,最后被刘邦彻底打败,被迫自杀。而刘邦因为得到全国人民爱戴而最终登基称帝,开创了统治中国长达412年的汉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得民心者得天下



原文: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敺鱼者,獭也;为丛敺爵者,鸇也;为汤、武敺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敺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於仁,终身忧辱,以陷於死亡。……” (《孟子.离娄上》)

注释:
  (1)孟子(前385年?-前304年?)名轲,字子舆,一字子车,子居,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著有《孟子》一书。有《孟子》七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一。孟子师承子思,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
  (2)“桀纣之失天下也”,“之”字标志“桀、纣失天下”没有独立性。
  (3)“失其民也”,由於失去了他们的人民。“其”,指代“桀纣”。
  (4)“失其心”失掉了民心。“其”,指代“民”。
  (5)“得天下有道”,“道”,途经,方法。
  (6)“得其民”,“其”,泛指想要得天下的人。
  (7)“斯得天下矣”,“斯”,则,就。
  (8)“所欲与之聚之”,“所欲”,所想要的东西。“与”在这裏同“为”,替。“为之聚之”,替他们聚积起来。前一个“之”字指代“民”,後一个“之”字指代“所欲”。
  (9)“所恶勿施尔也”,“所恶”,所厌恶的东西。“施”,施行。“尔也”,语气词连用。
  (10)“民之归仁,水之就下,兽之走圹”,“归”,归向,归附。“仁”,指有仁德行仁政的君王。“就”,走近,趋向。“走”,跑,奔向。“圹”,原野。
  (11)“故为渊敺鱼者,獭也”,所以替深池驱赶来鱼的是水獭。“渊”,深池。“敺”同“驱”,赶。
  (12)“为丛敺爵者,鸇也”,替森林驱赶来鸟的是鸇。“丛”,树林,森林。“爵”通“雀”,鸟雀。“鸇”,一种像鹞鹰一样的猛禽。
  (13)“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好”,喜好。“仁”,指孟子所主张的仁德、仁政。
  (14)“则诸侯皆为之敺矣”,那麼其他诸侯就都替他(把百姓)驱赶来了。
  (15)“虽欲无王,不可得已”,“虽”,即使。“无”,不。“王”做王,统治天下。“不可得”,不可能。“已”,语气词。
  (16)“艾”,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制成艾绒,可供针灸用,收藏愈久,疗效愈好。“七年之病”、“三年之艾”的“七”和“三”都是表示多的序数,不是确指“七”和“三”。
  (17)“苟为不畜”,如果,假如。“畜xu”,积聚,贮藏。
  (18)“苟不志於仁”,“志”,志向,在这裏是“专心致力”的意思。
  (19)“忧辱”,忧愁受辱。
  (20)“以陷於死亡”,“以”,以致。
  
  译文:
  孟子说:“夏桀、殷纣失去了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他们的人民;失去了他们的人民,是由于失掉了民心。得到天下的途径是:得到人民,就得到天下了。得到人民的途径是:得到民心,就得到人民了。得到民心的方法是:人民所想要的东西,就替他们聚积起来,人民所厌恶的东西,就不要施行。人民归附有仁德、行仁政的君王,就如同水走近地处,兽奔向圹野。所以替深池驱赶来鱼的是水獭;替森林驱赶来鸟的是鸇;替商汤和周武王驱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殷纣。当今天下君王有喜好仁政的,那么其他诸侯就替他(把百姓)驱赶来了。即使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现在想要称王天下的人,就像患病多年想用贮藏才几年的艾来治好病一样。假如不聚积仁德,那是一辈子也不会得到天下的。如果不专心致力推行仁政,那么就会终身忧愁受辱,以致陷于死亡。……”
  
  简析:
  孟子这段言论,总结了殷、纣失去天下是因为失掉了民心,提出了得天下之道是得人民,得人民之道是得民心,得民心之道是与民所欲、弃民所恶。论说了喜好推行仁德、仁政的君王可以自然会称王天下,否则会终身不得天下,乃至忧愁受辱陷于死亡。充分表明了孟子主张仁政的思想。
  孟子这段话,论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千古不变的道理。其中“得天下之道、得人民之道、得民心之道”非常值得今人借鉴。
  此文在论说方法上,层层推进,环环紧扣,间用比喻,从而使论证无懈可击(资料来源网上 文 / 杨柳依依123)

出自 《孟子·离娄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而“得民心者得天下”据说是三国时的司马懿所说,其临死前对司马师和司马昭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君子之心者得诸侯;得诸侯之心者得士大夫.

《孟子·离娄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意思是:要想取得最高统治权、获得整个天下是有办法的,那就是获得民众就可以得到天下了。要想获得民众有办法,那就是获得民心就可以得到民众;要想获得民心有办法,民众所需要的,就给予他们,反对的不要给予。
求采纳

是的出自《孟子》一书,也是《雍正王朝》主题曲希望能帮到你谢谢希望采纳

  •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 答:这里的社会意识形态就是民心所向了,政治法律基础和设施的总和就是维护民心的措施及纽带了。是民心者就是雨社会意识形态所违背,中心不稳则没有办法进行所谓的上层建筑。所以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是民心者失天下!

  • 李世民说过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吗?
  • 答:出自 《孟子·离娄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而“得民心者得天下”据说是三国时的司马懿所说,其临死前对司马师和司马昭...

  •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最早是谁说的
  • 答:《孟子·离娄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 有人说“得民心者得天下”,那么满清入关时得到民心了吗?
  • 答:这其实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大凡得天下者靠的都是军事实力,而并非得民心。“民心”只是个相对的词,符合你的“民心”,并不见得就符合别人的“民心”。“失民心者失天下”这...

  • 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论文200字
  • 答:无论是国家的领导人、政治家、理论家、文学家,还是没有任何头衔的普通公民,都始终把这句“名言”挂在嘴边,以表明我们心目中的国家权力的终极目标和政治愿望。2、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吕坤指出天下存亡系于“...

  • 为“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的天下”这一结论寻找历史依据?
  • 答:隋炀帝杨广大兴土木、秦二世暴.行、汉灵帝听信十常侍等等,这是失民心;周武王灭纣等等,这是得民心得天下

  • 得民心,斯得天下的原文
  • 答:原文: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

  • 得民心者得天下谁说的?
  • 答:得民心者得天下是司马懿说的。三国时的司马懿其临死前对司马师和司马昭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君子之心者得诸侯;得诸侯之心者得士大夫。大意就是:得到民众的拥戴可以成为帝王,得到帝王的青睐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的...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哪里?
  • 答:[解读] 得天时比不上得地利,得地利比不上得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事实如此。(天时;节气、气候、阴晴寒暑的变化。地利;地理的优势。人和:团结,得人心。)这句话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国时期,能...

  • 得民心者得天下,为什么不得民心者也得了天下
  • 答:“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主张君王执政应以民为本,民心所向即为天下趋势。这在先秦时代可以说是十分先进的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据三国时的司马懿所说,其临死前对司马师和司马昭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得...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