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章特点和论点,孟子的主要资料。 【《孟子》文章特点】

2024-06-02m.verywind.com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心论点到底是什么啊?~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出处:战国.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原文节选: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

扩展资料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气强烈,具有说服力。

《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充分反映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例如“许行”一章(《滕文公》上)首先问明许行一切生活资料的来源,以见社会分工的必要;再进而论治天下之不可耕且为,列举尧、舜、禹、稷所以不暇躬耕之故;然后斥责陈相背师说而学许行之道为用夷变夏,“下乔木而入于幽谷”。声色俱厉,气盛言宜。又如“好辩”一章(《滕文公》下)历述唐虞三代以来一治一乱之故,而以辟杨、墨的邪说自比于禹抑洪水,周公兼夷狄、驱猛兽,孔子作《春秋》。又如“齐桓晋文”一间(《梁惠王》上)问齐宣王之所大欲,“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自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铺张扬厉,几乎和纵横策士抵掌而谈的风趣相仿佛。其次是善设机巧,引人入觳,先纵后擒,使人无法躲避。例如上述一章,孟子怪齐王为何“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之后,即紧接“王请度之”。但不待齐王回答,即又进而诘问:“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逼使齐王不得不说出:“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他用这层层追问、步步逼紧的方法进行论战,有时竟弄得齐王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在和陈相辩论时,也用同样的方法逼使陈相不得不承认:“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这样辩才无碍的学者,是颇有战国策士之风的。其次是常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例如对梁惠王“民不加多”之问,以战为喻;对梁襄王“孰能一之”之问,以苗为喻;对齐宣王“不为”与“不能”之问,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及“为长者折枝”为喻等。但孟子用譬喻不是简单的、一般的,而是复杂的、多样的。举其较特殊者,有整段用比的,如“牛山之木”一章(《告子》上);有全章用比的,如“晋人有冯妇者”章(《尽心》下);有正意喻意并列的,如“鱼,我所欲也”章(《告子》上);有喻言正言叠互的,如“礼与食孰重”章(《告子》下)。而全段全章之比往往近乎寓言故事,如宋人揠苗助长(《公孙丑》上)、齐人乞墦(《离娄》下)。现举后者为例: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其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口间)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食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馀,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者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这是个寓言式的故事,也是一幕辛辣的讽刺剧。全部内容包括五段情节:一、齐人对妻子的夸口;二、妻子的怀疑和妻妾的商议;三、妻子的追踪和真相的发露;四、妻妾的羞愧和哭骂;五、“良人”无耻的得意的丑相。故事的每一情节,特别是后三段,描绘得异常生动。当然这是作者有意编造的,用来讽刺那些无耻的钻营富贵利达的人们,那个齐人的形象就是一般官僚的形象;乞墦的行径也就是一幕官场的现形。尖锐幽默,可谓已达极点。明人所撰的《东郭记》传奇和清蒲松龄的《东郭箫鼓儿词》就是以此为主要题材写出的封建时代官场的现形记。所以赵岐说:“孟子长于譬喻。”
此外,《孟子》的文章语气极为逼真,如答公孙丑说:“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公孙丑》上)叙校人欺子产说:“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万章》上)如此之类很多,大都接近口语,十分生动而有风趣。总之,《孟子》的散文虽然基本上还没有脱离语录体,比之《论语》却有了很大的发展。
《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都体现出孟子雄辩地散文风格,因为他十分重视养“气”,文章纵横捭阖中体现浩然正气,多用排比、对偶等修辞和生动的例子印证自己的观点。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yú),邹(现山东邹县)人。思想家、教育家。地位仅次于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曾经游历齐、宋、魏、梁等诸侯国,宣传先王之道,但不为各诸侯国君采纳。于是他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七篇。他认为人性本来是善的,主张行“仁政”以王天下,严厉抨击暴虐统治与兼并战争,提出“民为贵,社稷为次,君为轻”的论断。
《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全篇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部分(第2、3段):分层论证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第4段):深入论证,点明主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 答: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2、议...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写作特色
  • 答:(1)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2)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气强烈,具有说服力。名言警句1、...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章特点和论点,孟子的主要资料。
  • 答:《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全篇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第二部分(第2、3段):分层论证中心论点。第三部分(第4段):深入论证,点明主旨:得道多...

  • 孟子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 答:首先,《孟子》在语言上最大的特点是层次分明,步步深入。比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本文意在说明“实行仁政”和“得民心”的重要性,但作者并没有开门见山。而是从战争中的天时,地利,人和说起,得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任何”的结论,推导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点,这样水到渠成,是...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 答:地利不如人和”。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 得到多助失道寡助
  • 答:得到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一、解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孟子的散文作品。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比较,层层递进地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全文不仅气势充沛,而且章法严密,逻辑性很强,确实是一篇传诵千古的政治短论。二、作者简介 孟...

  • 孟子二章中两篇文章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 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篇文章的论证方式。这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中心论点置于开头,先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本文论证方法有什么特点
  • 答: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多次运用对比论证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语言特色及作用
  • 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

  • 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议论
  • 答:无疑,孟子说理散文的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读写议论文同样具有多方面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简析(赵怀兵)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