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苏轼的三起三落的资料!!!急! 苏轼一生中的三起三落

2024-06-01m.verywind.com
苏轼的“三起三落”指什么?~

一、“一起”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公元1057年,苏东坡22岁参加科举考试,在录取338名进士中,名列第二(榜首空缺)。1061年11月,苏轼任陕西凤翔府判官,品级不高,从八品,整整干了三年。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四年后还朝,任判登闻鼓院。
1071年起,苏东坡任杭州通判,两年九个月。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
二、“二起”
公元1085年4月,宋神宗驾崩,年仅10岁的哲宗继位。英宗皇后也就是皇太后摄政,尽废王安石新法,史称“元佑更化”。任用司马光为宰相,也使苏东坡青云直上。
他先任登州太守,到任5天后即被召回京都。仅仅8个月,苏东坡从戴罪之身的从八品擢升为正三品,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草拟诏书。这个职位永远是名气最高的学者担任,往往是担任宰相的前一步。
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
三、“三起”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
宋徽宗即位后,苏轼相继被调为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

扩展资料: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以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 好品茗, 亦雅好游山林。
北归途中,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六十五岁。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号“文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苏轼一生中的三起三落:
一起:步入仕途。1057年考中进士后,苏东坡第一个职务是陕西风翔府判官,从八品,干了将近3年。被召回朝廷后,他任职史馆(国家图书馆)。神宗熙宁四年(1071),下派到杭州做通判。然后到密州任太守(1074)。后来又转任徐州太守2年,湖州太守3个月。
一落:大难临头。1079年,因为“乌台诗案”,苏东坡被关在御史台审讯130天。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产生了新党与旧党之争。苏东坡反对变法,站在旧党一边。被贬黄州。
二起:东山再起。1085年4月,宋神宗驾崩,年仅l0岁的哲宗继位,皇太后摄政,尽废王安石变法,史称“元祜更化”。任用司马光为宰相,也使苏东坡青云直上。先任登州太守,到任5天就被召回京城,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短短17个月时间,苏东坡从戴罪之身的从八品升到正三品。
二落:知难而退。太后和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的新法,苏东坡坚持原则,反对全盘否定。因与太后和司马光政见不合,苏东坡觉得不开心,一再主动请辞外放。出任杭州太守1年零7个月。
三起:再回朝廷。苏东坡1091年3月回朝,当了7个月的吏部尚书,然后出任颍州、扬州1太守,再任兵部尚书1个月、礼部尚书9个月。
三落:一贬再贬。1093年9月,太后驾崩,18岁的哲宗亲政。变本加厉打击元祜党人。先把苏东坡降为定州太守,赶出京城:上任1个月又被贬到遥远的惠州,在那里住了2年零6个月;再贬,被贬到更远的儋州。这就是苏东坡三起三落、跌宕起伏的人生。

一起:步入仕途。1057年考中进士后,苏东坡第一个职务是陕西风翔府判官,从八品,干了将近3年。被召回朝廷后,他任职史馆(国家图书馆)。神宗熙宁四年(1071),下派到杭州做通判。然后到密州任太守(1074)。后来又转任徐州太守2年,湖州太守3个月。

一落:大难临头。1079年,因为“乌台诗案”,苏东坡被关在御史台审讯130天。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产生了新党与旧党之争。苏东坡反对变法,站在旧党一边。被贬黄州。

二起:东山再起。1085年4月,宋神宗驾崩,年仅l0岁的哲宗继位,皇太后摄政,尽废王安石变法,史称“元祜更化”。任用司马光为宰相,也使苏东坡青云直上。先任登州太守,到任5天就被召回京城,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短短17个月时间,苏东坡从戴罪之身的从八品升到正三品。

二落:知难而退。太后和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的新法,苏东坡坚持原则,反对全盘否定。因与太后和司马光政见不合,苏东坡觉得不开心,一再主动请辞外放。出任杭州太守1年零7个月。

三起:再回朝廷。苏东坡1091年3月回朝,当了7个月的吏部尚书,然后出任颍州、扬州1太守,再任兵部尚书1个月、礼部尚书9个月。

三落:一贬再贬。1093年9月,太后驾崩,18岁的哲宗亲政。变本加厉打击元祜党人。先把苏东坡降为定州太守,赶出京城:上任1个月又被贬到遥远的惠州,在那里住了2年零6个月;再贬,被贬到更远的儋州。这就是苏东坡三起三落、跌宕起伏的人生。

扩展资料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参考资料:苏轼(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百度百科



人生的转折往往会重新塑造人的性格品性,苏轼一生中共有三个转折:
其一,是由于乌台诗案被贬谪于黄州,使得苏轼对于人生产生了顿悟,人事难料,政治舞台更是风云变化无穷,并非正道能永远战胜邪道,有时邪之势力强大以致正道被挤于角落不得天日,如诗云: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苏轼自己也写过:“座谈足使淮南惧,归向方知冀北空。独鹤不须惊夜旦,群乌未可辨雌雄。”寓意人才之辈永远无法得到像群乌小人的赏识,而冀北的朝政之上正是那些小人当道,而言冀北空。
因此,苏轼自内而外地产生了一种更为达观豁朗的人生观,不再如先前那么地愤世嫉俗,郁郁难忍,出口犀利。
其二:是位等翰林后为朝中王安石的党人所不容而革职,自如同宰相的官位一下落到一个很低的职位,对于常人来说肯定是一种特别大的打击,许多心理承受能力不较弱的人可能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但是对于苏轼来说,位高而就,便努力为百姓谋实际的利益,以德服人,是天下百姓信任朝政,他为百姓免去税收,为百姓能喝上干净的饮用水而兴建排水系统。位低时便安于贫苦,并不以此为意,依然做一个和大自然亲近的平民,这种能上能下的气度是非常可贵的。
其三,是再次被朝中党人章醇贬于惠州。这次贬谪,对于苏轼来说似乎是一种打击,但是苏轼早已经能够逆来顺受了,他犹如一株生命力顽强的植物,不论到哪里都能够泰然处之,他给当地的人们讲解草药的功效,自己种植一些作物送给邻人,也接受邻人的馈赠,大家仰慕这位大文豪,常常向他要求笔墨字宝,他也是慷慨挥毫。他此时对于朝廷高层政治已告断绝但仍然拥有的是一颗爱民之心。当地百姓的福利他视之为己任。
正是由于他豁达的心胸才是自己没有为政治上的欺辱所压倒,他想到:苏武被匈奴单于流放到漠北、管宁被流放到辽东并愿居住在那里终身不去。那么自己的被贬惠州又算得了什么呢?
他在闲时一面滤酒,一面喝个不停,直到醉得不省人事。在《浊醪有妙理赋》中写道:“身后名轻,但觉一杯之重。”功名利禄算得了何,有酒一杯便足以适宜度日,他的自由自在的思想,摆脱名利粗茶淡饭的豁达,以及他的时时刻刻牵挂民众,与大家为友的姿态,都是值得如今的我们所学习和崇敬的

苏轼的三起三落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建议去读一下余秋雨写的《苏东坡突围》 这里字数太长了复制不上来

一起:步入仕途。1057年考中进士后,苏东坡第一个职务是陕西风翔府判官,从八品,干了将近3年。被召回朝廷后,他任职史馆(国家图书馆)。神宗熙宁四年(1071),下派到杭州做通判。然后到密州任太守(1074)。后来又转任徐州太守2年,湖州太守3个月。

一落:大难临头。1079年,因为“乌台诗案”,苏东坡被关在御史台审讯130天。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产生了新党与旧党之争。苏东坡反对变法,站在旧党一边。被贬黄州。

二起:东山再起。1085年4月,宋神宗驾崩,年仅l0岁的哲宗继位,皇太后摄政,尽废王安石变法,史称“元祜更化”。任用司马光为宰相,也使苏东坡青云直上。先任登州太守,到任5天就被召回京城,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短短17个月时间,苏东坡从戴罪之身的从八品升到正三品。

二落:知难而退。太后和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的新法,苏东坡坚持原则,反对全盘否定。因与太后和司马光政见不合,苏东坡觉得不开心,一再主动请辞外放。出任杭州太守1年零7个月。

三起:再回朝廷。苏东坡1091年3月回朝,当了7个月的吏部尚书,然后出任颍州、扬州1太守,再任兵部尚书1个月、礼部尚书9个月。

三落:一贬再贬。1093年9月,太后驾崩,18岁的哲宗亲政。变本加厉打击元祜党人。先把苏东坡降为定州太守,赶出京城:上任1个月又被贬到遥远的惠州,在那里住了2年零6个月;再贬,被贬到更远的儋州。这就是苏东坡三起三落、跌宕起伏的人生。

扩展资料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一起:步入仕途。1057年考中进士后,苏东坡第一个职务是陕西风翔府判官,从八品,干了将近3年。被召回朝廷后,他任职史馆(国家图书馆)。神宗熙宁四年(1071),下派到杭州做通判。然后到密州任太守(1074)。后来又转任徐州太守2年,湖州太守3个月。
一落:大难临头。1079年,因为“乌台诗案”,苏东坡被关在御史台审讯130天。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产生了新党与旧党之争。苏东坡反对变法,站在旧党一边。被贬黄州。
二起:东山再起。1085年4月,宋神宗驾崩,年仅l0岁的哲宗继位,皇太后摄政,尽废王安石变法,史称“元祜更化”。任用司马光为宰相,也使苏东坡青云直上。先任登州太守,到任5天就被召回京城,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短短17个月时间,苏东坡从戴罪之身的从八品升到正三品。
二落:知难而退。太后和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的新法,苏东坡坚持原则,反对全盘否定。因与太后和司马光政见不合,苏东坡觉得不开心,一再主动请辞外放。出任杭州太守1年零7个月。
三起:再回朝廷。苏东坡1091年3月回朝,当了7个月的吏部尚书,然后出任颍州、扬州1太守,再任兵部尚书1个月、礼部尚书9个月。
三落:一贬再贬。1093年9月,太后驾崩,18岁的哲宗亲政。变本加厉打击元祜党人。先把苏东坡降为定州太守,赶出京城:上任1个月又被贬到遥远的惠州,在那里住了2年零6个月;再贬,被贬到更远的儋州。这就是苏东坡三起三落、跌宕起伏的人生。

  • 苏轼的三起三落的资料!!!急!
  • 答:三落:一贬再贬。1093年9月,太后驾崩,18岁的哲宗亲政。变本加厉打击元祜党人。先把苏东坡降为定州太守,赶出京城:上任1个月又被贬到遥远的惠州,在那里住了2年零6个月;再贬,被贬到更远的儋州。这就是苏东坡三起三落、跌宕起伏的人生。

  • 苏轼的三起三落指的是什么?
  • 答: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四年后还朝,任判登闻鼓院。1071年起,苏东坡任杭州通判,两年九个月。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

  • 苏轼三起三落概括
  • 答:苏轼的“三起三落”概括:苏轼步入仕途后,在官场受到重用,后因为乌台诗案,和被贬去黄州;新法废除后,苏东坡东山再起,升为正三品官员,后苏轼又遭旧党诬告陷害,请辞外放;苏东坡又被召回朝廷,职位频繁调动,后新党再度执政,苏东坡被贬到儋州。苏轼的人生概括 苏轼由于乌台诗案被贬谪于黄州后,对于...

  • 名人成长挫折励志故事 关于名人成长的挫折励志故事
  • 答:1、【苏轼】苏轼一生三起三落。一起:步入仕途。一落:“乌台诗案”,险些丧命被贬黄州。二起:苏轼从戴罪之身的从八品升到正三品,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二落:王安石变法被否定,苏轼仍在坚持,被贬杭州太守1年零7个月。三起:再回朝廷。三落:一贬再贬。贬至惠州,晚年过流放生活。但在此期...

  • 苏轼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哪三起三落?
  • 答:苏轼的一生可以概括为“三起三落”。苏轼二十二岁参加科举考试后便名震京师,步入仕途后逐步受到重用;苏轼反对变法,因“乌台诗案”被贬去黄州;新法废除后,司马光成为宰相,苏东坡东山再起,升为正三品官员;苏轼与司马光政见不合,请辞外放;苏东坡再回朝廷,职位频繁调动;到宋哲宗亲政时,苏东坡被一贬...

  • 继续北宋男神的三起三落——《苏东坡传》(完结篇)
  • 答:黄州、惠州与儋州的三次贬谪,贯穿了苏轼的整个中晚年,也是我们研究苏轼时要关注的主要内容。在此之前的苏轼,虽然在京城里仕途不济,但在地方上还是大有作为、深受百姓爱戴的。因此贬谪之前的他虽已过不惑之年,却依然有着一股风流潇洒的“少年意气”。而遭贬谪之后,经历过心灰意冷与颠沛流离的命途...

  • 苏东坡三起三落 的原因 因为什么事件
  • 答:其一,是由于乌台诗案被贬谪于黄州,使得苏轼对于人生产生了顿悟,人事难料,政治舞台更是风云变化无穷,并非正道能永远战胜邪道,有时邪之势力强大以致正道被挤于角落不得天日,如诗云: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苏轼自己也写过:“座谈足使淮南惧,归向方知冀北空。独鹤不须惊夜旦,群乌未...

  • 苏轼被贬到儋州的原因?
  • 答:苏轼是北宋时期一代文豪,才华出众的他,很早就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同时也因科举声名鹊起,成为当时北宋政坛和文坛的超级新星。但是后来苏轼却很不幸的卷入了新旧党争,从而导致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性格决定命运 所谓文如其人,苏轼是开豪放派词风的宗师级人物,因而苏轼的性格也是豪放直率的,真如他的...

  • 身为唐宋八大家的苏轼,为何在政坛上经历了三起三落?
  • 答:就不能够说他是一名合格的官员。而在当时苏东坡他比较悲催的方面,就是他当时是一个支持变法的人,但是同时他又不支持王安石变法,所以他就被夹杂在司马光以及王安石中间被双方都当成是对方阵营的人,所以处处受打击,处处受阻挠,其实也非常的委屈。之所以屡遭贬低,个人认为还是因为他不肯隐晦,总是喜欢...

  • 苏轼一生经历概括
  • 答: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二、苏轼的命运可以概括为三起三落: 1、“一起”:步入仕途。公元1057年苏东坡22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一年录取进士388人,苏东坡名列第二,他的弟弟苏辙名列第五。他的策论《...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