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文言文逾

2024-05-31m.verywind.com
~

1. 于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于】

(一)介词。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被。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③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④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2. 初中文言文于字用法

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

(《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

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3. “逾”的古文的解释

读音 逾 yú 编辑本段部首笔画 部首:辶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2 五笔86:WGEP 五笔98:WGEP 仓颉:YOMN 笔顺编号:341251122454 四角号码:3830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903E 编辑本段释义 1. 越过,超过:~期。

~常(超过寻常)年~古稀。~分(fèn )(过分)。

~越。~恒(超过寻常)。

2. 更加:~甚。 编辑本段词性及示例 ◎ 逾 yú 〈动〉 (1) (形声。

从辵( chuò),从俞,俞亦声。“辵”指“走”,“俞”意为“捷径”、“直接”。

“辵”和“俞”联合起来表示“走捷径”。本义:走捷径。

引申义:越过、超过。) (2) 同本义 [cross;go through] (3) 又如:逾迈(走过;时光易逝);逾墙钻穴(指男女偷情;跳墙钻洞);逾墉(越过城墙);逾墙(越过矮墙);逾假不归(即假期已满而未归营);逾轨(越轨) (4) 超过;胜过 [surpass;exceed] 无敢昏逾。

——《书·顾命》 日月逾迈。——《书·秦誓》 物或逾秋不死,亦如人年多度百至于三百也。

——汉· 王充《论衡·气寿》 越职逾法,以取名誉。——《汉书·宣帝纪》 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登莱吭也,去鼍矶岛四百里,逾铁山联广鹿岛,公(袁可立)设骁将一,守备一,兵三千,造艅艎为海防。——明 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 (5) 又如:逾千(超过一千);逾出(突出,超过一般);逾立(超过三十岁);逾世(超过当代人);逾冠(超过二十岁) (6) 指晋升职位 [promote] 臣不逾级,则主位安。

——汉· 贾谊《服疑》 (7) 又如:逾格(破格);逾进(超级提升) 词性变化 -------------------------------------------------------------------------------- ◎ 逾 yú 〈副〉 (1) 通“愈”。更加 [even more] 美超远而逾迈。

——《楚辞·九章·哀郢》 乱乃逾甚。——《淮南子》 (2) 又如:逾加(更加);逾甚(更甚,过甚);逾世(更加放纵) ◎ 逾 yú 〈形〉 (1) 远 [far] 福逾刺凤。

——《汉书·叙传》。注:“远也。”

毋逾言。——《礼记·投壶》 志之所在,逾于千里。

——《淮南子·主术》 遥逝兮逾远,缅邈兮长乖。——晋· 潘岳《寡妇赋》 (2) 又如:逾言(遥相谈话);逾处(远离居处);逾望(遥望;远望)。



  • 文言实词逾是什么意思
  • 答:逾 文言翻译 yú (1)<动词>越过。《石壕吏》:“老翁~墙走,老妇出门看。”(2)<动词>超过。《童区寄传》:“去~四十里。”(3)<形>过分的。《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侈。”yù <副>通“愈”,更加。《阎典史传》:“贝勒既觇知城中无降意,攻~急。”yáo <形>通“遥”,...

  • 逾在文言文的意思
  • 答:1. “逾”的古文的解释 读音 逾 yú 编辑本段部首笔画 部首:辶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2 五笔86:WGEP 五笔98:WGEP 仓颉:YOMN 笔顺编号:341251122454 四角号码:3830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903E 编辑本段释义 1. 越过,超过:~期。~常(超过寻常)年~古稀。~分(fèn )(过分)。

  • 逾的文言文意思
  • 答:逾在文言文中意思如下:1、逾越,越过障碍。例如《论语·卫灵公》:君子不逾墙。又如《左传·襄公九年》:逾大行、孟门。2、超过期限。例如《谷梁传·隐公元年》:逾年改月。又如《史记·项羽本纪》:先谴章邯屯关中以拒楚,逾年,齐秦之交未定。3、更加,更加。例如《论语·公冶长》:敏而...

  • 逾,愿在初中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 还要原句
  • 答:逾约 yúyuē 超过约定的期限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2.通“愈”.更加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乱乃逾甚.——《淮南子》3.过分的.《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侈.”这个不知道初中有没有学过 .

  • 逾在文言文什么意思
  • 答:逾,有跨越,穿过,过了的意思。例如:已逾十年,已经过了十年。

  • 逾 什么意识在古文中
  • 答:超过 如:《送东阳马生序》中:不敢稍逾约。

  • 解释 文言文 逾()皆()尽()
  • 答:逾(过,超过) 皆(全,都)尽(完)

  • 古文中“逾年”里的“逾”字应该翻译成什么?
  • 答:“逾”字含义是“超过”,没有“第二”的意思。“逾年”含义是“超过一年”,可译为“第二年”或“次年”、“一年后”等。翻译应准确地表达原文含义,不可逐字对应硬译。

  • 逾时的文言文意思
  • 答:逾时:过了一会儿。逾,越过。.亦作"逾时"。 .超过规定的时间。 .一会儿;片刻 出自: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shū)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聊斋志异》六章,《山市》蒲松龄。

  • 文言文逾石而往有石鸿的逾什么意思
  • 答:“越过”之意。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