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如何理解“孟子的仁政学说”,用一百个字左右回答

2024-05-08m.verywind.com
孟子的“王道”与“仁政”学说。是怎样的啊~

  孟子和他的王道

  春秋末期,随着专制中央集权的逐步确立,广大被剥削阶级发出了不堪重负的呻吟。尤其是奴隶,农民等劳动人民,重重的政治枷锁套在他们身上,战争,压抑,管制,使得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们无法喘息,这引发了广大仁人志士的深切怜悯。究竟人民与君王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关系,人民与君主在国家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孟子继承了儒家思想,用他的王道学说回答了这一系列的问题,他的这一学说,把孔子的仁政思想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礼崩乐坏”的尴尬
  孔门弟子3000,可谓桃李天下,孔子死后,儒家逐渐蔚为大观,孟子无疑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被后人尊为“亚圣”

  像那个时代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孟子“道既通”满怀希望的踏上游宦之路。 辗转于齐、宋、鲁、腾、魏。从孟子的生平及其交游看,他很早就成为了一个名士,长期周游于列国,在列强最高统治集团外面转悠,宣传他的仁政思想,他这种宣传也仅仅是止于“转悠”。这个时候,各个诸侯正忙于群雄逐鹿,哪里有心情听他的所谓“仁政”这些话顶多是说说而已,实际上并不顶用。

  孟子继承并且发扬了孔子的社会批判思想,他对历史的看法是:“一治一乱”圣王在世,天下太平,暴君在位,天下大乱。“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民无所安息”发展到今天“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目前正处于一个空前的衰乱时期,孟子为之痛惜不已。

  除此之外,孟子还对当时连绵不绝的战争进行了强烈的抨击:“今夫天下之人牧,为尝不嗜杀人者。”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惜:“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这样的乱世,他也不恤愤怒的呐喊:“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

  与孔子一样,孟子也以天下为己任,把改造社会视为自己的责任所在,他对未来充满着信心,既然历史的发展是“一治一乱”乱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有圣人出现,天下自然会太平下来。 他在对现实的批判中,却也容入了自己的希望。


  “王道”学说及其实现
  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两大内容是仁与礼孟子更多的继承了孔子学说中“仁”的学说。

  那么何谓“仁”?孟子指出:“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仁与人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他们互为表里,而二者合起来就是“道”。“仁”的思想是孟子思想体系的灵魂,他从各个方面反复对仁进行阐释与完善。

  孟子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是与生俱来的,称之为“四端”。它们是“仁、义、礼、智”四德的基础,这就是孟子的“性善论”。其作为孟子社会理想的支撑点,在两个方面同时显示意义。


  人人都有“恻隐之心”,作为统治者,只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是件轻松易举的事,“行仁政而王,莫之以御”提醒统治者要施行“仁政”。为政必须依仁而行,不仁只能自取灭亡。仁政是孟子政治学说和他的社会理想的最基本内容,而性善论则做为其内在的依据做着最好的阐释。通俗一点的说,在孟子看来,正是由于人性的善良——尤其是那些统治者本身善良,仁政才有实现的可能。


  仁政的理想最终指向了“王道”,这是孟子政治理想的最高境界。孟子在其著述中精辟地阐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 不入 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减轻人民负担,遵循自然规律,人们丰衣足食,虽死无憾,这就是“王道”。它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大体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最清明的社会政治;二是比较完善的伦理道德。前者是其主要部分,孟子曾反复地进行论述。

  齐宣王曾向孟子请教“王政”。孟子的答案是:“……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择梁无禁,罪人不 老而无妻为鳏,老而无夫为寡,老而无子为独,幼而无父为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所谓的王政,除了轻徭薄役,减少刑罚之外,还把对鳏寡孤独,穷民无告者的深切怜悯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仁政”首先得把这些考虑进去。

  孟子情形地认识到若要使一个国家的百姓有“恒心”则国家必须有“恒产”否则则四民不安。“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人们首先能活下来,然后才能言及仁义,这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竟然有某些互通之处。因此孟子特别提醒国君们要注意本国的经济生产:“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豸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其天,勿夺其田,数家之口可以无饥矣”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八口之家,耕织并重,不夺农时,减轻剥削,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这就是孟子理想中的王道乐土。

  仁政是王道学说的中心思想与先决条件,孟子不断地从各个角度,不同层面上进行探讨。

  孟子发挥了孔子的孝道思想,也把孝作为“仁政”的根本。“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他指出:“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守身与孝顺父母是根本,一切都应该由此入手。

  孔子的仁爱主张在孟子这里得到了全面的发扬光大,从而进入了“王道”的阶段。与孔子的仁爱比较,基本精神虽然一致,内容却更加丰富全面。孟子的许多设想要比孔子细致精确很多,在王道境界中,俊杰在位,赏罚分明,赋税徭役适度,人民丰衣足食,于是对国家也就出于内心的拥护:“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为了这一理想的实现,孟子劝导人民依礼而行,请求统治者爱民亲民,扶植小农经济,减轻农民负担,这就是王道学说的基本内容。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根据。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 对孟子仁政的理解和看法!急急急急急在线等!!!
  • 答:对孟子仁政的理解和看法!急急急急急在线等!!! 600字左右... 600字左右 展开  我来答 3个回答 #热议# 什么样的人容易遇上渣男?百度网友79df06df6 2009-03-29 · TA获得超过270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36 ...

  • 孟子主张什么
  • 答: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

  • 试论孟子仁政的内容与价值
  • 答:为其仁政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人性论基础。孟子的仁政学说,无论在儒家政治思想发展史上,还是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后世的政治理论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参考资料:http://www%2estuda...

  • 求大手帮忙 题目:评述孟子的仁政思想 1000字左右,答的好有加分
  • 答: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已极力阐发了“仁”的学说,孟子更是承其遗教并进一步发明“仁心”、“仁政”之论,将“仁政”作为他整合社会的根本方案。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孔子那里,“仁”更多表现在个人的道德层面上,而对于孟子...

  • 孟子所主张的“仁政”的内容
  • 答: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 “仁政”说和重民观是什么?
  • 答:这种仁政学说,虽然不是统治者对人民发善心,但却反映了孟子的重民观。其二,保护农业,发展商业,主张“仁政”首在振兴经济。孟子认为要安民,首先要保护农业。他提出兵役、摇役要不误农时,而且要补助农民中的困难户。他说...

  • 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
  • 答:施仁政,行王道。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是“施仁政,行王道”。这是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系统阐述了“仁政”型社会和谐理论,这一理论以经济和谐为基础,以道德和谐为核心,以上下和谐为主干,以善政善教为两翼。孟子仁政思想的...

  • 孟子的核心思想和政治主张分别是什么
  • 答:这种思想主要宣扬“民贵君轻”,“人性本善”理论。 民贵君轻: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性本善:孟子相信每个人都是...

  • 孔子的仁爱思想与孟子的仁政思想在今天有什么价直与意义,结合现实谈谈...
  • 答:于是孟子的地位更加提高了。 关键知识点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与法先王的主张,确立了“天人相通”的理论,发展了儒家的教育思想,弘扬了“贵义贱利”的价值观,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对中国古代...

  • 现代观念评价孟子的主张
  • 答: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是“以民为本”,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思想内涵和实施方案。首先,政治上提倡尊民爱民。孟子认为,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决定因素在于能否赢得民心,即所谓“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其民有道,...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