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孔子的饮食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2024-06-01m.verywind.com
~ 从经济文化层面上看,士人有文化修养,大多衣食不愁,因此他们有精力和时间研究生活艺术,有条件讲究吃喝。古代士人的饮食方式多受其饮食观念的支配——

自先秦以来,人们就非常注意饮食与卫生、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形成了进步的饮食观。孔子对饮食就很有讲究。他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要求,并主张十多个不食。其文曰:

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从孔子所说的“不食”看,大部分符合卫生标准,依然是今日应循的饮食原则。如,“”“”是指饭受热而变质、变臭,鱼腐烂变质为“馁”,肉腐变质为“败”,腐败变质的食品,对人体危害极大。

“失饪不食”,指不吃烹调不当的食品。“沽酒市脯不食”,是说街上买的散装食品和饮料,有的不洁净,不能随便吃。“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是说饮食要以五谷为主,肉类不宜过多。“不多食”,是说饮食要适量而止,不可暴饮暴食。

总之,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这么多不符合卫生标准而不食的主张,是难能可贵的。

在中国古代士人的饮食观中,非常注意合理的饮食结构。汉唐时期,人们便主张采用谷、果、菜、畜等混合食物,以保证食物营养成分合理搭配。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指出,每食“常须少食肉,多食饭”。这种以谷物为主肉类为辅的食物搭配原则,符合营养保健的要求。

古代士人还普遍认为应节制饮食,反对大量食用美味佳肴,这样做会增加胃的负担,影响消化。《吕氏春秋·本生》说:“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孙思邈也认为,吃得过多会使人短命。他在《千金要方·养性》中说:“宿食不消,未逾期月,大小皆病……”

明末清初著名剧作家李渔,多才多艺,对饮食也很有讲究。在其《闲情偶寄》一书“颐养部·调饮啜”中对饮食之道作了专门评述。李渔的饮食观与传统的饮食养生理论不尽相同,比如他认为,“食色性也,欲藉饮食养生,则以不离乎性者近是”。即饮食要根据每个人的“性”来安排。“性”,意为性情、习惯。由于“性”因人而异,故《食物本草》一类书上规定的`饮食忌讳未必适合每个人。

根据以“性”来安排饮食的原则,李渔提出了六条具体的饮食方法:

一是爱食者多食;李渔认为:“生平爱食之物,即可养身,不必再查《本草》。”二是怕食者少食;生性不喜吃之食物,如果勉强吃下去,不仅不利于健康,反而会招致疾病。三是太饥勿饱;即要控制饮食,不要因饥饿而暴饮暴食。四是太饱勿饥;李渔说:“饥饮之度,不得过于七分是已。”五是怒时哀时勿食;因为“怒时食物易下而难消,哀时食物难消亦难下”。六是倦时闷时勿食;因为倦时进食,“则食停于中,而不得下”,烦闷时进食,“非特不下,而呕逆随之”。

清代著名学者袁枚对饮食也很有讲究。《随园食单》便是他晚年撰写的一部烹饪专著,是一部系统地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重要著作。

袁枚认为,烹调如同做学问,应“先知而后行”。在“戒单”中,袁枚就提出饮食应破除不良陋习。如他提出要“戒耳餐”。何谓“耳餐”?“耳餐者,务名之谓也”。他指责饮食一味炫耀,片面追求肴馔华贵者:“贪贵物之名,夸敬客之意,是以耳餐非口餐也,不知豆腐得味远胜燕窝,海菜不佳,不如蔬笋。”袁枚还主张“戒目餐”,“目餐者,贪多之谓也”。袁枚说:

多盘叠碗,是以目食非口食也。不知名手写字,多则必有败笔,名人作诗,烦则必有累句。极名厨之心力,一百之中,所做好菜,不过四五味耳,尚难拿准,况拉杂横陈乎?

袁枚对饮食时的“强让”也颇为反感。他说:

一肴既上,理宜凭客举箸,精肥整碎,各有所好,听从客变,方是道理,何必强让之?尝见主人以箸夹取,堆置客前,污盘没碗,令人生厌。

吃饭强让之礼,不论从饮食卫生还是从个人饮食习惯看都是不科学甚至没有礼貌的。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活了80多岁,是一位高龄老人,到晚年依然耳聪目明,还能上山捡柴,这与他善于调节身体、饮食起居得当有直接关系。他有诗云:“吾身本无患,卫养在得宜。一毫不加谨,百病所由滋。”他晚年总结自己的养生之道,第一条便是饮食有度:“朝晡食饮,丰约惟其力,少饱则止,不必尽器。”其次,饭后散步,“食罢,行五七十步,然后解襟褫带,低枕少卧,此养生最急事也”。在日常饮食上,陆游喜素,好喝粥吃米,野菜亦是其所好。

中国古代士人深知饮食的重要性,不少人精通饮食之道,他们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惯有许多合理之处,仍值得今人借鉴。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意思
  •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粮食越精致越好。肉类切得越细越好。这句话中的厌不是指讨厌的意思,而是满足的意思。脍是指细切的肉。出自: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论语·乡党第十》,原文如下: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

  • 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翻译
  • 答:1. 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2. 翻译:孔子说:“食物不要追求过于精细,肉类切割不要过于细碎。”3. 解释:这句话强调的是在饮食上不应过分追求食物的精致程度和肉类的切割精细度。4. 在古代,精细的食物和细切的肉被视为上等佳肴,因为它们的制作过程更为繁琐。5. 然而,孔子在这里提醒...

  • 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 答:4. 在孔子所处的时代,中国的饮食文化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整体上还是比较简单和粗糙的。5.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反映了孔子对祭祀礼仪的重视,他认为通过精心的准备和细致的加工,可以达到尽“仁”尽“礼”的目的。6. 孔子的饮食思想与祭祀紧密相连,体现了他对“礼”和“仁”的崇尚。7. ...

  • 脍不厌精食不厌细的意思,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句话怎么理解哦_百度知 ...
  • 答:1. "脍不厌精,食不厌细"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脍(细切的肉)来说,越细越好,对于食物来说,越精制越好。2.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对食物品质的追求,即食物不仅要做得精细,而且要选材上乘。3. 在《论语·乡党》中,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饮食礼仪的重视,他认为饮食不仅要讲究精细,还要有适当的...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谁提出的
  • 答:1.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一理念最早由孔子在其著作《论语·乡党》中提出。2. 孔子强调食物应当追求精良与细腻,提倡在饮食上不应厌倦追求精致。3. 在食物变质方面,孔子认为食物一旦出现霉变、鱼肉类腐败等情况,便不应再食用。4. 他还提到,食物的颜色和气味发生变化时,同样不宜食用。5. 孔子...

  • 孔子之饮食礼仪文言文
  • 答:孔子之饮食礼仪文言文1.论语中有关于孔子吃东西的文言文段落出自《论语·乡党》。原文如下: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译文:...

  • 孔子的饮食观
  • 答:孔子的饮食观 孔子在饮食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提倡“食无求饱”,意在鼓励人们积极向上,不过分追求物质的满足,尤其是对食物的追求。然而,孔子同时又强调“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似乎与他之前的观点相矛盾。实际上,这两句话应当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理解。在孔子时代,食物的加工技术相对...

  • 孔子的饮食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 答:自先秦以来,人们就非常注意饮食与卫生、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形成了进步的饮食观。孔子对饮食就很有讲究。他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要求,并主张十多个不食。其文曰: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

  • 饮食名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出自哪位历史人物
  • 答:1. "饮食名言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出自哪位历史人物?2. 这句话的作者是孔子,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3. 孔子对饮食的态度体现了尊重和敬畏自然的精神。4. 他认为饮食不仅仅是满足身体需求,更是对生命尊重的体现。5. 因此,孔子提出了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的观点,强调对食物的精心...

  • 饮食名言食不厌精烩不厌细出自哪个历史人物
  • 答:饮食名言“食不厌精烩不厌细”出自哪位历史人物?这句饮食名言出自于中国古代的孔子弟子子夏。它表达的是对于饮食的精致和讲究的态度,强调食物要烹饪得精细,不要粗糙。子夏认为,只有通过精细的烹饪,才能真正品尝到食物的美味。在实际内容中,“食不厌精”意味着食物要烹饪得精细,不能粗糙,这样才能...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