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古文观止·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译文与赏析

2024-05-19m.verywind.com
~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明·王世贞

【题解】

王世贞,字浮美,号凤洲,明朝杰出的文学家,诗文俱佳,为当时文学派别“后七子”的领袖之一,与李攀龙齐名,合称“王李”。关于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历史故事,人们称颂的较多。但在本文中作者却是力排众议,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指出了蔺相如的行动中有不少失策之处。此文虽然以贬为主,但论证严密,论据翔实,很有说服力。

【原文】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69],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70]。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注释】

[69]情:实情。指秦国的真实意图。

[70]曲直:理亏、理直。

【译文】

蔺相如完璧归赵一事,人们都在称赞,但我却不敢苟同这一看法。秦国用十五座城的空话,欺骗赵国并胁迫他交出和氏璧,此时秦国本意是想得到和氏璧,并不是想打赵国的主意。如果赵国了解秦国的真实意图就不给它,不了解秦国的真实意图就给它;了解秦国的真实意图却惧怕秦国就给它,了解秦国的真实意图但不惧怕秦国就不给它,这件事只需两句话就可以解决了,为什么既怕它又要去激怒它呢?况且秦国想要得到和氏璧,但赵国不愿意给,双方都没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如果赵国把和氏璧送到了秦国,而秦王却不给十五城,这是秦国理亏;如果秦王拿出了十五城,而赵国却把和氏璧送回去了,这是赵国理亏。要想让秦国理亏,就不如放弃和氏璧;害怕失去和氏璧,就不如不给秦国。

【原文】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71],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72]。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73],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74],而归直于秦?

【注释】

[71]设九宾:古代举行朝会大典用的极隆重的礼节。

[72]草芥:比喻轻贱,引申以指轻微纤细的事物。

[73]绐(dài):欺骗,欺诈。

[74]舍人:指蔺相如的门客。

【译文】

秦王既然按照地图明确告知将那些城池送给赵国,又设了九宾的大礼,斋戒之后准备接受和氏璧,那形势明摆着不得不交出十五城了。如果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却又不给城,相如就可以上前去质问他:“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肯给十五城的。和氏璧不就是赵国的一块璧吗?那十五座城却是秦国的宝地。现在如果大王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这十五座城,十五城的百姓都会深深怨恨大王,认为您把他们如草芥一般抛弃。如果大王不给城而骗取赵王的和氏璧,为了一块璧而失信于天下,那么我请求死在这里,以死表明大王不守信用的事实。”这样,秦王不一定不归还和氏璧。而当时为什么要让人携璧逃回去而让秦国理直气壮呢?

【原文】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75],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76],则愈出而愈妙于用[77];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注释】

[75]僇:同“戮”,杀戮。市:市口,市集,指人众汇集的地方。古代处决犯人都在集市。

[76]劲:强,有顽强坚决之意。柔:安抚,这里有忍让、团结之意。

[77]愈出而愈妙于用:计策越来越巧妙高明。

【译文】

当时,秦国还不想和赵国绝交啊。如果秦王发了怒,就当众杀死蔺相如,并派武安君带领十万大军进攻邯郸,叫赵王交出璧并谴责赵王的失信,那么,秦国打一次胜仗就可使相如灭族,打两次胜仗,和氏璧就会落入秦国人之手!所以我说:蔺相如之所以能够保全那块璧,的确是天意啊!他在渑池会上对秦国采取顽强坚决的态度,对廉颇又采取忍让团结的态度,计策也越来越显得高明了。他之所以能够保护赵国,的确是上天在曲意成全他啊!

【评析】

文章开篇便亮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接着巧妙运用实例辩驳之法分析蔺相如完璧归赵之不妥之处。

首先作者从当时的形势开始分析。他从情理两方面剖析秦、赵两国的外交,摆出事实,指出秦国的目的只在于威胁、恐吓诈取赵国的和氏璧,尚未处心积虑以璧为借口一举吞并赵国。

蔺相如在完璧归赵这一历史事件中,表现出的胆识、智慧、气度,实在令人钦佩,因而被历代的人们传扬赞颂。但是,作者却提出蔺相如让舍人带璧逃归赵国的做法不明智,因为这“归直于秦”,使秦国占了理,实为不妥当。最后作者又分析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自己的生命,而和氏璧和赵国也得以保全,全部都是侥幸。



  • 完璧归赵什么意思?
  • 答:完璧归赵的意思如下:【含义】本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后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给物品的主人。【出处】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译文】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宝璧留给秦国;城邑不能归赵国,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

  •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答: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标签: 赞颂 国中文言文 古文观止 故事 文言文 情感 其他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译文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道他。但是,我却不敢苟同。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注释 1、蔺相如之完璧:蔺相如,战...

  • 翻译《蔺相如完壁归赵》中 逐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 答: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也。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在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等事件进行描述时更是紧紧扣住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这一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 完璧归赵的意思
  • 答:出处: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如果十五座城池划入赵国的版图,那么和氏璧就留给秦王;十五座城池没有划归赵国,我会完好地将和氏璧送归赵国。寓意:完璧归赵蔺相如机智果敢,英勇无畏,重信守义;而秦王倚仗强势,几度失信于人,自然得不到别人的信赖和...

  •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对本文作者
  • 答: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144 古文观止,初中文言文,赞颂,写人,故事 译文及注释 译文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道他。但是,我却不敢苟同。秦国用十五座城的空名,来欺骗赵国,并且勒索它的和氏璧。这时说它要...

  • 蔺相如论杨时翻译
  • 答:这时,蔺相如站了出来,自告奋勇去秦国,并保证如果秦国不交城池,他就把玉璧完整地带回来。蔺相如到了秦都咸阳后,见秦王并不真心换玉璧,便要秦王沐浴斋戒后,才肯交出玉璧。在此期间,蔺相如派人从小路上偷着把玉璧带回了赵国(历史上称为“完璧归赵”)。秦王听说玉璧已返回赵国,十分生气。秦王...

  • 完璧归赵是什么意思?
  • 答:【解释】: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翻译】: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璧留给秦国;城邑不给赵国,请让我把璧完好无缺地带回赵国。完璧归赵的近义词:物归原主...

  •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赏析
  • 答:剧本——完璧归赵 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地点:1.在赵国宫里 2.在秦国皇宫里 3.在宾馆。主要人物:蔺相如秦王赵王廉颇大臣1大臣2大臣3大臣4赵国仆人秦国使者 第一幕:大臣3 大王,秦国使者到,可否召其晋见。赵王 快快有请。大臣3 传秦国使者晋见。秦使 (没有行礼)这儿有一封信,大王叫我交给你...

  •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翻译
  • 答: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生动刻画了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赵惠文王等一批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他们或耿直或忠厚,或鲁莽或机智,形象鲜明生动,令人叹服。 抓住人物特征,人物形象凸现纸上。司马迁善于抓住人物主要特征进行极力渲染。如在对事迹颇丰的蔺相如这一形象进行处理时,便抓住“智勇”这一特征为核心展开...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