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齐鲁文化·礼乐之邦·祭天祀祖

2024-06-06m.verywind.com
~

齐鲁文化·礼乐之邦·祭天祀祖

祭祀来源于原始时期的宗教信仰,这些原始信仰包括对自然、图腾以及祖先的崇拜,但祭祀又与原始的宗教信仰不同。原始宗教有自身的发展历程,如果说起初对于自然和图腾的崇拜尚为一种“不含欺骗成分”的“自发的宗教”的话,那么后来对于祖先的崇拜应是一种“人为的宗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27页)。而祭祀正是与这种“人为的宗教”相伴而生的,具有更为浓重的人文理念性质。周代祭祀制度与世俗社会中的制度糅合在一起,成了维护人伦社会等级秩序的重要制度,在周礼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所以,《礼记·祭统》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殷商时期,祭祀已与战争同等重要,丧失“师祀”与丧失“天命”无异。周朝代殷以后,祭祀与战争更是国之大事,因而祭祀之礼大都十分庄严隆重,还有相应的乐舞与之配合。一般地说,祭祀的目的是为了祈求福祐、答报神恩或者驱邪避恶,但有时他们并不追究神明的存在与否,只是关注祭祀这种形式。《礼记·明堂位》说:“唯祭祀之礼,主人自尽焉尔,岂知神之所飨?亦以主人有齐敬之心也。”看来,维系现世秩序才是祭祀的终极目的。

祭祀既然主要是为现世而设,那么在祭祀时便有了不少严格的规制,如“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读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礼记·王制》)。又如,就祭祖而言,宗庙制度的规定便比较细致,“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礼记·王制》)。再如,仅宗庙里的昭穆便不可违反了“次世之长幼”和“等胄之亲疏”的顺序,如果“犯顺”和“易神之班”,就是“不祥”(《国语·鲁语上》),就会招致祸殃。

鲁国一直十分重视祭祀之礼。始封之初,周室所赐就有不少与祭祀有关,如赐鲁以祝、宗,祝为主祭祀用币及读辞者;宗即“宗伯”,负责为国君掌管祭祀之礼。从文献记载看,除周室外,只有鲁国有“宗伯”之官,其他国家只有“宗”或“宗人”。另外还赐给鲁国备物、典策以及宗庙祭祀之彝器。除专司礼仪的人员外,鲁国在宗庙祭祀时还有代表死者受祭的“尸”,《国语·鲁语上》说“祭养尸,享养上宾”,祭祀以“尸”为中心,“尸”一般由受祭者子孙或同姓承当,届时接受祭拜,并为祭者祝福。

鲁人在祭祀对象的选择上也有一定标准,鲁大夫柳下惠表述说:“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扞大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高圉、大王,能帅稷者也,周人报焉。凡禘、郊、祖、宗、报,此五者,国之典祀也。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为明质也;及天之三辰,民之所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洞凳,所以生殖也;及九州名山川泽,所以出财用也。非是,不在祀典”(《国语·鲁语上》)。鲁与周王室在祭祀对象上陪锋基本一致;他们都要祭祀天地、社稷、祖宗、日月星辰、名山大川、五祀百神,这些祭祀对象都有“功烈”于民,具有某种“善”的品质。柳下惠认为,人们进行祭祀时,应该服从“圣王”的这种制祀原则,因为祭祀乃“国之大节”,关系到政治的成败,而不得在此原则之外“无故加典”。鲁僖公时,一种叫“爰居”的海鸟在鲁东门之外停留了三天,鲁大夫臧文仲令国人祭之,柳下惠认为它只是在躲避海上的灾祸,并无“功烈于民”,便批评臧文仲此举“不仁”、“不智”。

祭祀除定期举行外,遇有重大的庆典或行动,如国君即位、建筑、征战、婚嫁、丧葬等,也要进行祭祀,但这些祭祀并不随意举行。《礼记·祭义》说:“祭不欲数,数则芦颤晌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由怠,怠则忘。是故君子合诸天道,春禘秋尝。”祭祀不可过繁,亦不可荒疏,只有严格遵守祭祀制度,才既可避免由于厌烦祭祀而造成的对鬼神的不敬,又不会因荒疏怠慢而遗忘神灵。

《诗经·鲁颂·閟宫》为我们描述了鲁国贵族祭天祀祖的奢华场面。该诗作于鲁僖公时期,所记述的便是此时的祭祀盛况。诗中首先追述了周的始祖姜嫄、后稷到太王、文王、武王时周族的起源与兴盛过程,继而叙述鲁国受封的由来,僖公所祭祀的便是这些在周族和鲁国发展史上起了重要作用的列祖列宗。诗歌描述鲁僖公的祭祀,“春秋匪解,享祀不忒”,“秋而载尝,夏而楅衡”;祭祀场面则“龙旗承祀,六辔耳耳”,“白牡骍刚,牺尊将将”,“毛炰胾羹,笾豆大房”,同时还有“洋洋”的万舞与祭祀相配合。这些祭祀活动,无非是祈求神灵保祐国泰民安、“鲁邦是常”,保祐“令妻寿母”、“眉寿无有害”。



  • 齐鲁文化·礼乐之邦·祭天祀祖
  • 答:《诗经·鲁颂·閟宫》为我们描述了鲁国贵族祭天祀祖的奢华场面。该诗作于鲁僖公时期,所记述的便是此时的祭祀盛况。诗中首先追述了周的始祖姜嫄、后稷到太王、文王、武王时周族的起源与兴盛过程,继而叙述鲁国受封的由来,僖公所祭祀的便是这些在周族和鲁国发展史上起了重要作用的列祖列宗。诗歌描述鲁...

  • 齐鲁文化·礼乐之邦·礼为邦本,崇礼、明礼
  • 答:齐鲁文化·礼乐之邦·礼为邦本,崇礼、明礼 周代的礼乐制度,内容十分广泛,据说可大体分为吉、凶、军、宾、嘉五大方面,细分之,有所谓“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之说,真可谓“繁文缛礼”。大而至于政治、军事,小而至于衣冠、陈设、无一不有礼仪。我们前面所谈鲁人尊尊亲亲、祭天祀祖、崇德重民以及...

  • 我国是礼仪之邦,礼仪包括什么?
  • 答:中国的礼节与仪式: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一、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政治礼仪 ...

  • 论述:齐鲁文化与山东旅游
  • 答:这片辽阔的地域之所以世称齐鲁之邦,则是由于在历史上曾分属齐鲁两国。山东不但有海岱湖山的自然胜景,更因齐鲁文化的氤氲化生而富藏人文旅游资源。所谓齐鲁文化是有别于中原文化、秦晋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的独立的地域文化体系,也就是生活在山东大地上的人们的独特的生存样态及其表现形态。与...

  • 想了解“古代的祭祀文化和礼乐文化”!谢矣!!
  • 答:二、伟大的礼乐文化竞赛文化(或文明)首出于古希腊,有其原因。古希腊社会分为两个对立阶级:公民(奴隶主)和奴隶。当时举办竞赛,赛战,赛格斗(顾拜旦改“战”“格斗”为竞技竞赛,现代奥运与古代奥运之区别在此),展示存胜汰败规则,是“悦神”,也是“教人”:教化公民(奴隶主)“争胜”,教化奴隶“认败”。古罗马角...

  • 山东作为我国礼仪之邦,至今还保留了哪些礼仪习俗呢?
  • 答:礼是指相互之间行动举止,言谈话语的规定节奏,仪是相互之间衣着打扮和礼物的馈赠。齐鲁大地,礼仪之邦,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之间相互礼仪,保括民间的礼仪越来越文明,越来越健康。山东既是孔孟之乡必然受其影响较多、较深。儒家学说本身就是以礼维序的,它倡导的是西周的礼制、礼法、礼仪、礼序。其是...

  • 齐鲁文化的区别有哪些?
  • 答:鲁国疆域:统治核心区大多位于今山东济宁境内,亦包括泰安南部宁阳,菏泽东部单县、郓城,临沂平邑等市县。国力最强时,疆域北至泰山,南达徐淮,东至黄海,西抵山东定陶一带,为周王朝控制东方的一个重要邦国。齐国的历史 公元前1046年,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后,被封国建邦。自太公望封国建邦以来,煮盐...

  • 祭天古歌的文化价值
  • 答:《祭天古歌》所反映的文化信息无疑是十分古远的,有的学者将之与商周汉族的祭天文化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源于古氐羌族群中的纳西族,其祭天礼仪在仪式内涵上、在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上、在功能和生态的文化因素上,以及在人们的深层心理结构中,与夏、商、周等华夏诸族的祭天文化有着诸多相同的内核,...

  • 为什么山东被称为孔孟之乡和礼仪之邦?
  • 答:“孔孟之乡”是因为孔孟都是山东人,“礼仪之邦”是因为曲阜的关系 1、孔孟之乡 孔子是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孟子是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2、礼仪之邦 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姬姓封国)都于曲阜(山东省辖县级市),鲁国秉承周朝礼乐典仪,是尊尚仁义、传统、伦理、人和的“礼仪之邦”...

  • 为什么皇帝都要在泰山祭天。。。?
  • 答:因为泰山是五岳之首 封禅,是一种表示帝王受命有天下的典礼。它起源于春秋至战国时期,是当 时齐、鲁的儒生为适应兼并争霸趋于统一的形式而提出的祭礼。他们认为泰山是 世界上最高的山,人间的最高帝王应当到这座最高的山上去祭至高无上的上帝。封是祭天,禅是祭地。泰山封禅,便赋予了帝王取得上天...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