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古文常识三军

2024-05-28m.verywind.com
~ 1. 古文常识
古文常识 1.关于古文的基本常识
古文定义:在1954年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个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指的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魏晋以后骈俪文盛行﹐讲究对偶﹐句法整齐而文词华丽.北朝后周苏绰反对骈体浮华﹐仿《尚书》文体作《大诰》﹐以为文章标准体裁﹐时称“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语言写作文章.其后﹐至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传统﹐即称这样的散体文为古文.韩愈《题欧阳生哀辞后》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师说》说:“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都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称﹐并为后世所沿用.唐代优秀的古文家﹐虽以复古为号召﹐却富有革新精神.他们既强调“道”的重要﹐也很注重“文”的作用﹐并崇尚创造﹐主张“惟古於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各识职”(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他们所作的古文﹐实际上是一种新型散文﹐从当时口语中提炼而成为一种新的书面语言﹐有自己的个性与时代现实性﹐也有部分较为艰深僻涩的﹐但非主流.明代倡导“文必秦汉”的何景明说:“夫文靡於隋﹐韩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於韩.”(《与李空同论诗书》)﹐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韩愈的所谓古文与先秦汉代之文不同﹐它是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创新的.。
2.文言文常识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学习文言文需要有很好的语言、语法和文学功底。
3.项脊轩志文言文知识整理词语(要解释词义)1通假字2古今异义3词类
一、古今异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旧,原来的) 南北为一 (一,整体) 室仅方丈 (方丈,一丈见方) 凡再变矣 (凡,总共;再,两次)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案,桌子) 久不见若影 (若,你) 日过午已昏 (昏,暗) 或凭几学书(几,书桌;书,写字)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杂,交错) 比去,以手阖门(比,等到) 亦遂增胜 (胜,佳景,引申为光彩) 吾妻来归 (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始为篱,已为墙 (已,后来、不久) 三五之夜 (三五,即十五)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竟,整) 且何谓阁子也 (且,那么) 余自束发 (束发,表示成年) 二、一词多义 始 室始洞然 (才,连词) 始为篱,已为墙 (起初、先,副词) 过 日过午已昏 (超过,动词) 大母过余曰 (到、来,动词) 置 顾视无可置者 (放置,动词) 内外多置小门 (设置,动词) 而 余扃牖而居 (助词,表修饰,无义)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但,连词) 为 始为篱,已为墙 (做,动词) 轩东故尝为厨 (作,动词) 庭中通南北为一 (成为,动词)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对,介词) 以 以当南日 (用来,动词) 以手阖门 (用,介词) 能以足音辨人 (凭借、根据,介词) 执此以朝 (用如“而”,介词) 谓 且何谓阁子也 (叫作,动词) 妪每谓余曰 (告诉,动词) 一 庭中通南北为一 (整体,名词) 先妣尝一至 (常来,副词) 日 以当南日 (太阳,名词) 不能得日 (阳光,名词) 先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以前,名词) 先大母婢也 (去世的,形容词) 三、通假字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当”通“挡”) 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乳二世 (乳,乳养) 客逾庖而宴 (宴,用饭) 执此以朝 (朝,上朝) 吾家读书久不效 (效,取得效果) 垣墙周庭:垣墙,砌墙, 雨泽下注:雨,下雨,名字活用作动词 2.名词用作状语 雨泽下注.使不上漏(下,朝下,上,从上面) 又北向 (北,朝北,行为方向) 东犬西吠 (西,朝西,行为方向) 前辟四窗 (前,在前方,行为方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自,亲自 3.形容词用作名词 多可喜,亦多可悲 (多,许多事) 4.名词使动用法 垣墙周庭 周,使围住 五、句式 1.判断句 用“……也”表示判断.如: 1)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 妪,先大母婢也 2.省略句 下列各句中的括号表示省略了的成分.如: 1) (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省主语“余”) 2) ( )借书满架 (省主语“余”) 3) 吾儿,( )久不见若影 (省主语“吾”) 4) 使( )不上漏 (省兼语“之”) 5) 明月( )半墙 (省谓语“照”) 6) 余自束发读书( )轩中 (省介词“于”) 7) 垣墙( )周庭 (省介词“于”) 3.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下列各句状语(下划线)放在动词、形容词(粗体)之后.翻译时,一般将状语前移.如: 1)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在庭院里种兰桂竹木) 2)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在这里居住) 3) 室西连于中闺 (与中闺相连) 4) 鸡栖于厅 (在厅里栖息) 5) 其制稍异于前 (跟以前不同)。
4.谁能给我概括些文言文知识
而:顺承,动作时间上有先后关系.例: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并列,调换连接的成分不影响句意即并列,例: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转折,由语境自然推断.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看前一成分是否状语特别是伴随状态状语.例:提刀而立 递进,意义上更进一步,如由易到难,由小到大.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宾语前置一般有四种形式: 1、否定句中人称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例:忌不自信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例: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3、用"之"将宾语提前.例:宋何罪之有? 4、用"是"将宾语提前.例:惟兄嫂是依 [固定结构]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语经常搭配在一块使用,形成基本固定的格式,表达基本固定的意思,现总结部分如下: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如: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 2、有以.译为“有用来……的办法”.例如: 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故患有所不避也.《鱼我所欲也》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几无所逃死.《后序》 5、如何、若何、奈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如: 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之奈何?《鸿门宴》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6、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 例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说》 吾知所以拒子矣. 7、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例如: 何以伐为?《论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8、得无……乎,得无……耶,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例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9、孰与,与……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例如: 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 以上所归纳的只是常见到的一些固定句式,像这样的固定句式还有很多,平时注意积累、归纳,这对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会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一)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名词又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 把省略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承后省”、“对话省”等形式.如: 1、承前省 (1)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2)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2、承后省 (1)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入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左传·肴之战》) 3、对话省 (1)(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独乐乐)不若与 人.”(《孟子》二章) (2)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 (二)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是比较少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其中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略的谓语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句子的表达.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鸿门宴》) 2、承下文谓语而省略. (1)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坚追之.(《列子·歧路亡 羊》)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1)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 (2)后公攻(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记王忠肃公翱事》) (三)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和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 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促织》) (四)省略兼语 “使、命、令”之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文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五)省略介词 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1、省介词“于”,如: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 2、省介词“以“,如: 试与他虫斗,虫尺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促织》) 通假字 : 1、。
5.文言文文学常识
测试要求:1、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2、理解课外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3、文言翻译4、常见实词5、常见虚词6、默写课文或片断.7、正确朗读或断句.文言文翻译(一) 翻译文言文的原则.翻译文言文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信”、“达”、“雅”.“信”的要求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达”的要求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语气不走样.“雅”的要求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一般做到“信”、“达”即可.(二)文言文翻译的关键是译准重点字词.(三)文言文翻译五字法:1、留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器具、时间名词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庆历四年春,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2、补 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3、删 古文中有的虚词现在已不用,不译也不影响表达,可删.例发语词“夫”,相当于顿号的“之”等.4、换 在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相应的现代词.例:“岁赋其二”中“岁”换成“年”.5、调 古汉语的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翻译时须调整词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

  • 三国中,为什么军队有三军,六军和七军之称?
  • 答:三军:步、车、骑三种兵种 周代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一军为一万二千五百人 春秋时,大国通常都设三军,但各国称谓有所区别,如晋国称中军、上军、下军;楚国称中军、左军、右军;齐国、鲁国和吴国都称上、中、下三军。三军各设将、佐等军衔,而中军将则是三军统帅。随着时代演进,上、下、中军...

  • 古文常识三军
  • 答: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一)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名词又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 把省略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

  • 古代文言文让你中的军
  • 答:汉代实行5人一伍,2伍为火,5火为队,2 队为官,2官为曲,2曲为部,2部为校,2校为裨,2 裨为军的编制。 今天,前军、中军、后军编制已完全消亡,而被现代的陆、海、空三军所替代。 5. 古代传送战报的兵在文言文中怎么说 古代传送战报的兵在文言文中表达为:斥候。 古代报战况的人一般都叫作斥候,探马或...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
  • 答:【答案】:BC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出自《论语.子罕》,A项错误。“满招损,谦受益”出自《尚书》,D项错误。BC均正确。

  • 文言文100个文化常识
  • 答:下面的语文常识,感觉不错。共享 语文常识(一) 1. 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 第一位女词人是:李清照 3.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 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 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 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 古代含三的文学常识
  • 答:(修行方法之一) .佛教三藏:总说根本教义为经,述说戒律为律,阐发教义为论(通晓三藏的叫三藏法师) 三苏:苏洵 苏轼 苏辙 三军:上中下左中右海陆空 .三吴:吴郡 吴兴 会稽(丹阳) 三国:魏蜀吴 三秦:雍王(西) 塞王(东) 瞿王(陕西北) .三楚:港陵-南楚 吴-东楚 彭城-西楚 .三原色:红绿蓝 .三坟五典:三坟:...

  • 我想收集一些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尤其是一些不常见的)
  • 答:【三军】上中下//左中右//海陆空【三吴】吴郡、吴兴、会稽(丹阳)【三国】魏、蜀、吴【三秦】雍王(西)、塞王(东)、瞿王(陕西北)【三楚】港陵-南楚、吴-东楚、彭城-西楚【三清】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灵宝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三原色】红、绿、蓝【三坟五典】三坟:伏羲、...

  • 子鱼论战中的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
  • 答:(27)三军崐:春秋时,诸侯大国有三军,即上军,中军,下军。这里泛指军队。用:施用,这里指作战。(28)金鼓:古时作战,击鼓进兵,鸣金收兵。金:金属响器。声气:振作士气。(32)儳(chán谗):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译文】(事件背景:宋襄王欲称霸诸侯成为盟主。楚国实力强大,...

  •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
  • 答: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 《世说新语》两则 一、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 2.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

  • 语文七八年级文言文知识点
  • 答:& 《爱莲说》 1 基础知识 2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2 文言词语 u 常规词语 【蕃(fán)】多。【独】仅。 【盛】大规模。【予】我。 【染】沾染。【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植】立。 【亵...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