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管子牧民》文及翻译

2024-06-01来源:本站编辑

  • 《管子·牧 民》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 答:《管子》,并非管仲所撰,主要是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者的著作汇集,也包括战国到汉初各学派的零散著作。书中也有《牧民》、《形势》、《大匡》等篇章反映了管仲的事迹与思想。据西汉刘向编辑叙录记载,《管子》共有五百六十四篇,除去重复的四百八十篇(数字有误),实际是八十六篇。现存《管子》七十六篇,另有十篇亡佚,只...

  • 翻译“公休公族,家修家族。”(《管子》)
  • 答:夫牧民不知其疾,则民疾,不忧以德,则民多怨。惧之以罪,则民多轴。止之以力,则往者不反,来者鸷距。故圣王之牧民也,不在其多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子对曰:“信也者,...

  • 知廉耻明礼仪出自哪里
  • 答:仓廪实而知礼仪下一句是: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管仲的《管子·牧民》。一、翻译: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二、出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

  • “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是什么意思?
  • 答:译文:凡治理人民,一必须知其疾苦,二是要厚施德惠,三是不用刑罚恐吓,四是不用强力禁制。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了。这句话出自《桓公问治民于管子》,节选自《管子》。《管子》介绍:《管子》以中国春秋时代政治家、哲学家管仲命名,其中也记载了管仲死后的事情,并非管仲所着,但绝大部分的...

  • 《管子》牧民的历史价值
  • 答:《管子》的第一篇《牧民》开篇讲的就是国家管理问题,其名言便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仓廪实建立在生产的管理上,仓廪何以能实,其云:“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土地与民众是国家管理的二个要素,在历史上便表现为土地关系与...

  • 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
  • 答:为你奉上,请你参考:1、解释其出处:这是出自《管子》的一句话,也就是介绍管仲的一本书;2、原文: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3、回答你的问题:管仲说:”如果你想管理好你的臣民,你一定要了解人民...

  • 文言文仓林食而知
  • 答:“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 管晏列传》的引文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就有了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现一般认为,...

  • 《管子·权修第三3牧民以情》诗解
  • 答:【注释】①数,天数,这里有自然规律的意思。饰,通“饬’,整饬。厉,通“ 励”,鼓励,劝勉。谨小礼、行小义、修小廉、饬小耻,原文为“修小礼、行小义、饬小廉、谨小耻”,据《管子集校》改。下句同此。(正法)凡牧民者,欲民之可御也;欲民之可御,则法不可不审。法者,将...

  •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文言文答案
  • 答:1.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爱问知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

  • 仓廪足怎么读?
  • 答:仓【cāng(声母:c,韵母:ang,声调:一声)】廪【lǐn(声母:l;韵母:in,声调:三声)】足【zú(声母:z,韵母:u,声调:二声)】【注释】道仓:谷仓。廪:米仓。【出处】《管子牧民》的内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容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意为:(知百姓的)粮仓充足才能知道礼仪。管...


    网友点评:

    叔所衫18691921290:   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之不国 来自哪本书 -
    石鼓区1987回复: 1.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出自《管子·牧民》(原文:“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愈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2.“四维不彰,国乃灭亡”出自《史记·管仲列传》(原文:原文: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叔所衫18691921290:   .我国古代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春秋管仲《管子·牧民》:“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三国诸葛亮《便宜... -
    石鼓区1987回复: [选项] A. 中国古代注重对小农经济的保护 B. 中国古代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 中国古代社会重视农业生产 D. 中国古代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

    叔所衫18691921290:   关于《管子》的古文翻译 -
    石鼓区1987回复: 道畜民和,德养民合,人民有了道德畜养,便不能伤害,便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管子从兵法的角度来论述,因此“畜之以道则民和”可以理解为照事物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来管理和辅助人民就可以使得民众和平共处..“养之以德则民合”可以理解为:只要有好的生存条件和环境,并遵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和民众就会有很好的结构和互助功能.“和合故而能谐,谐故能辑.”这一句主要的用音律谐和来形容“和”与“合”的功效,并说明达到这样的状态就能很好的组织民众.(辑:聚集、和睦的意思)“谐辑以悉,莫之能伤”较为容易理解,就是民众和谐又能组织得好,则没有什么外部的因素能够伤害这样的结构.英语你自己翻吧,光帮你查这些就让我头大了.

    叔所衫18691921290:   有一个成语表达 饥饿使人清醒的意思好像是出自古文的 -
    石鼓区1987回复: [答案]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牧民》------------------------------------春秋·管仲《管子·牧民》.仓廪(1in懔):贮藏谷米的仓库.实:充实,满满地.这两句大意是:人们只有仓库充实了,才懂得礼节;只有衣...

    返回顶部
    联系邮箱
    户户网菜鸟学习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