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前赤壁赋苏子怎么劝导客人

2024-05-30来源:本站编辑

  • 《赤壁赋》中,苏轼用怎样的方法说服了客,使客从失意的矛盾中超脱出来...
  • 答: 苏轼通过说服使客从失意中超脱出来。

  • 前赤壁赋中苏轼从那些角度劝说客
  • 答: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

  • 在赤壁赋中苏子的劝客哲学是什么
  • 答: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

  • 赤壁赋中面对客人的困惑,苏子是如何帮助客排遣忧愁
  • 答:列举了水与月的不增不减,不盈不亏,告诉客人,事物运行有常,唯有心境安了才是正道

  • 苏轼《赤壁赋》中哪两句写苏子劝慰客说自然景色“用之不竭”
  • 答: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在苏轼《赤壁赋》中,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写苏子劝慰客说自然景色“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为什么这样说呢?
  • 答:一、出处《赤壁赋》二、原文所在段落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

  • 苏东坡《前赤壁赋》文体上的特点及其中主客对话形式的作用
  • 答:回答:《前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歌中的"击空明兮溯流光"则是由景入论的转折。客的伤感起于曹操的 "月明星稀",终于"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哀,仍然不离...

  • 苏轼的《前赤壁赋》那段苏子曰:苏子曰:……??这段变与不变的关系_百度...
  • 答:最后他为 “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显然,赋中客人和苏子的话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识。他所谈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积极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随遇而安、惟与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因而“客人”的话却很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痛苦,所以当他把手书的《前赤壁赋》寄给...

  • 赤壁赋中苏子以哪两句来教导他人不必羡慕外物?
  • 答: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 文言文《赤壁赋》全文的翻译
  • 答: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客人高兴地笑了,清洗杯盏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赤壁赋》原文:【作者】苏轼 【朝代】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网友点评:

    宫肯琦19512323185:   前赤壁赋的翻译及赏析 -
    武威市2360回复: [译文]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诗里“窈窕”这一章.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

    宫肯琦19512323185:   急求:《赤壁赋》中“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一段中所用艺术手法及表达的情感 -
    武威市2360回复: 此段采用了“主客”的赋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 文章借用客人之口,表达出了作者本身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追溯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又以宇宙洪荒、斗转星移作比,表达了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嗟叹.

    宫肯琦19512323185:   前赤壁赋如何营造「客」的真实 -
    武威市2360回复: Q:前赤壁赋如何营造「客」的真实 A: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宫肯琦19512323185:   阅读苏轼《前赤壁赋》,作者从哪几个 -
    武威市2360回复: 在这里,苏轼是从实写(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和虚写(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两个方面来描写箫声的.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返回顶部
    联系邮箱
    户户网菜鸟学习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