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孟子提出的观点

2024-06-03来源:本站编辑

  • 法家代表人韩非子是谁?韩非子提出的思想有哪些?
  • 答:《韩非子》为防止皇权外流,不遗余力地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观点。法是法律,术是权术,势是权势。君主独裁,要靠“势”的支撑、“法”的维持,更要靠“术”来实施。法依其势,以其术而行,从而将专制君主的统治艺术推到了极点。

  • 墨子提出了什么观点
  • 答: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墨子,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

  • 韩非子观点的疑问
  • 答:韩非子提出的观点是他想要实行的一种制度模式,与出发点无关。他到秦国可能是为了保韩国,但是他提出的观点,是他自己的想法。如果真要提出发点,那就是实现自己的价值。

  • 韩非子的观点主张什么提倡什么
  • 答: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提倡依法治国。韩非子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还主张改革和...

  • 荀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 答:“从这个自然之”“天”出发,他又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观点,他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荀子明确地把人与自然分开,同时又强调人能改变自然,作用自然的思想,荀子“明于...

  • 孔子学说
  • 答:孔子还提出了“和为贵”的观点。这一观点是由其弟子有子陈述出来的。他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礼”本来是用来显示不同等级之间人们身分差别的,强调“和为贵”,就是强调差别之间、不同等级之间关系的协调与和谐。这种强调...

  • 人之初性本恶是谁提出的观点?
  • 答:人之初性本恶是荀子说的。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

  • 墨子、孔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孟子的主张分别是什么?_百度...
  • 答:墨子主张: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孔子主张: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2)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爱惜民力,逐步改良政治 3)保守部分:...

  • 法家韩非子主张什么思想?
  • 答: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主张法制,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军主专制,秦始皇就是采用他的学说,统一了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韩非是韩国的王公贵族,但是他的学说不被当时的韩王所采纳。在悲愤之下,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后来这些著作传到了秦国...

  • 韩非子的主张思想是什么?
  • 答:《韩非子》是后人收集整理韩非所著的文章而编纂成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这本书深入的剖析了人性、利益等政治因素,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让人深为所动。其中的哲学思想也值得我们细细探究和学习,守株待兔、自相矛盾、吹毛求疵、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等典故都...


    网友点评:

    敖叛梅19364403451:   本文中孟子提出了什么观点 -
    临川区1283回复: 观点:舍生取义 以鱼和熊掌设喻提出 句子: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何不为也 二段:从正面举例,用路人,乞丐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生动 说明人们把义看的更珍贵,义重于生,舍生取义 义: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

    敖叛梅19364403451:   《舍生取义》孟子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
    临川区1283回复: 《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敖叛梅19364403451:   孟子两则阐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
    临川区1283回复: [答案] 第一则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人和决定战争的观点. 第二则提出对于不论个还是国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哈哈!

    返回顶部
    联系邮箱
    户户网菜鸟学习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