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愚公移山断句停顿

2024-06-02来源:本站编辑

  • 愚公移山拼音版原文加断句
  • 答:愚公移山拼音版原文加断句如下:愚公移山拼音版原文如下:太(tài)行(háng)、王(wáng)屋(wū)二(èr)山(shān),方(fāng)七(qī)百(bǎi)里(lǐ),高(gāo)万(wàn)仞(rèn),本(běn)在(zài)冀(jì)州(zhōu)之(zhī)南(nán),河(hé)阳(yáng)...

  • 成语:( )公( )山
  • 答:( 愚)公( 移)山

  • 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 答: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

  • 古诗文言文节奏划分
  • 答:(《扁鹊见蔡桓公》)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停顿。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关系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句首出现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如: ①若/无兴德之言。(《出师表》) ②而/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③然则/何时...

  • 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 答: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 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如:(7)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8)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9)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10) 故/自号日醉翁也(《...

  • 高中文言文划分节奏的方法
  • 答:(《扁鹊见蔡恒公》)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如:(9)若 / 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10)而 / 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11...

  • 文言文断句小妙招 文言文断句有什么小妙招
  • 答:利用好这些特点对我们断句很有帮助。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是用了顶真手法,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例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

  • 文言文断句基本原则
  • 答:文言文断句又称为“句读”,文言断句是根据文言文的实际,用标点符号把原文的结构、停顿、语气清晰而准确地再现出来。文言断句不是雕虫小技,它需要掌握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古代文化常识,同时还要能够把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并灵活运用,也就是要了解文言断句规则和掌握文言断句技巧。应遵循以下规则:1、.1 ...

  • ( )公移山
  • 答:愚公移山 拼音:Yú gōng yí shān 出处:《列子·汤问》解释: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迎难而上,不退缩。典故: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可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又...

  • 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ppt
  • 答: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使语气语调一气贯通.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三条规律: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主、谓、宾).二、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三、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必须正确理解文意,因为这是确定文言文停顿节奏的前提.在总结...


    网友点评:

    宇何善17211965161:   愚公移山词类活用 -
    兴安县2545回复: 1、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活用作动词,用箕畚装石土.)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面:名词活用作状语,面向着.) 4、聚室而谋....

    宇何善17211965161:   愚公移山注释 -
    兴安县2545回复: 晋张湛对《愚公移山》一节的几条注释 (1)“北山愚公者”——俗谓之愚者,未必非智也.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俗谓之智者,未必非愚也. (3)“河曲智叟亡以应”——屈其理而服其志也. (4)“惧其不已也”——必其不已,则山会平...

    宇何善17211965161:   愚公移山的句解 -
    兴安县2545回复: 愚公移山”并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但它在中国家喻户晓.这个故事记载在《列子》中.《列子》是公元前四、五世纪一名叫列御寇的哲学家写的书. 故事说,有一名老人,名叫愚公,快九十岁了.他家的门口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

    宇何善17211965161:   愚公移山的文学常识 -
    兴安县2545回复: 选自《列子 汤问》讲术的是愚公因家门被太行王屋二山所堵,出行甚不方便便立志移山的故事.告诉人们只要有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就能成功的道理.正如那句话“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宇何善17211965161:   《愚公移山》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 -
    兴安县2545回复: 《愚公移山》一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嘲讽、怀疑)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 (语言、动作)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

    返回顶部
    联系邮箱
    户户网菜鸟学习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