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道德经(白话全译)

2024-05-17来源:本站编辑

  • 圣善其事,是谓要妙。
  • 答:意思是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恶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27章,本章全文如下: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 老子《道德经》求全文,别错字,最好带翻译,原文写完再翻译,
  • 答:编辑本段《德经》44章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 《道德经》第十一章中的“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应当怎么...
  • 答:后来称《道德经》,并分成八十一章,编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四十四章。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历史评价:孔子:“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

  •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这句话的是什么...
  • 答:这句话意思意思是:江海之所以能让百川峡谷所归附,是因为它能屈于百谷之下,并游走其间,故引其归附。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经》。原文节选如下: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

  • ...下者举之...损不足以奉有余。是什么意思?(翻译)
  • 答: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经》作品介绍:《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

  •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是什么意思
  • 答:《道德经》的介绍:《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

  • 知其进,守其退,是为天下溪;知其雄,守其雌,是为天下谷.是什么意思?_百度...
  • 答:译文:知道自己拥有强大的实力,却保持着柔弱的品性,而安于卑下的地位,却不背弃高尚的品德,就能恢复到无求无欲的最初状态;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

  • 道德经最好的白话解释全文
  • 答:《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 关 令 尹喜 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於是 老子 乃著书上下篇,言 道德 之意五千馀言而去。” 汉 河上公 作 《老子章句》 ,分为八十一章,以前三 十七 章为 《道经》 ,后四十四章为 《德经》 ,故有 《道德经》 之名。但1973年 长沙 马王堆 三号 ...

  •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 答:“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这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经》上篇《道经》第二章,原文如下:《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


    网友点评:

    郜宰咱15585648270:   道德经翻译白话
    曲阳县1835回复: 内容太多,我给你一个网址,自己去看吧,去掉链接中的“英"字 ,. http://w英ww.sanchin英g.org.tw/英book/book1.htm 「道」是可以说的,但说出来了,就不是那恒常的「道」. 「名」是可以表白的,但表白出来了,就不是那恒常的「名」...

    郜宰咱15585648270:   老子道德经 -
    曲阳县1835回复: 老子道德经分为上下两部分,【道经】阐释天道-自然规律,【德经】揭示人德-人生行为准则.九九八十一章,每一章节内容不尽相同.纵观《道德经》全篇,其中“道”贯穿始终.究竟何谓“道”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道可道,非常道”,任何语言及人类的想象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主观性.真正的道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它客观存在但大道无形,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道”诸多表象即“德”,“德”是形式“道”是内容.非要以世间有形事物为“道”立意那应该是水,《道德经》第八章不争无尤:“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返回顶部
    联系邮箱
    户户网菜鸟学习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