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蕴含了怎样的道理 如何看待孟子的-民贵君轻

2024-05-09m.verywind.com
孟子民贵君轻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的关系~

“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
民本是我国传统的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国本)、官本而言的(其实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其原意是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
明末清初,随着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因素产生,古代民本思想得到极大发挥,就是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指责君主制度是“天下之大害”,反对君主把天下当作私产,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君的责任就在于“以天下万民为事”。这种社会政治思想是进步的,可以看作是早期民主思想的启蒙。

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短文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短文开始一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顺此事实,作者连用几个短语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让人不能不信服。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课文中有些名言警句,要能够理解它们的意思,并学习恰当使用,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段,常常被人们引用,也应要求学生能背,能用。

二、问题研究

这两则短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这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学好文言文的关键是要多诵读,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特别是像本文这样短小严密而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

注意排比句的节如: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二、这两篇短文的论点分别是什么?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此题意在让学生理清两则短文的逻辑层次,把握它们的论点。

第一则短文的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二则短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们主要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

这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以两篇短文中你感受最深的语句为话题,发表简单的演讲
培养学生以今天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意在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的演讲要建立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不要了提出自己的见解而曲解原意。演讲时最好能举一些具体事例,不要空发议论。

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
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批判统治者荒淫挥霍,无视人民的生存权,以至于“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二是强调人民的生存权,必须保证暴行首先“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否则无异于“率兽而食人”的独夫民贼。三是强调统治者首先必须获得民心,并进而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的观念,把民本思想升华到一个相当自觉的政治道德境。

  • 孟子对君与民的关系的看法
  • 答:孟子对君与民的关系的看法体现在民贵君轻、君臣之道、仁政爱民。1、民贵君轻:孟子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民众的利益应该高于一切。统治者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关注人民的生计和福祉,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忽视人民的...

  • 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蕴含了怎样的道理?
  • 答:孟子民贵君轻思想,蕴含了根本与毫末的关系。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是谁说的?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_百度...
  • 答:反映了他民贵君轻的思想 “民为贵”,是说人民的地位与权力,是至高无上,不可动摇的。一切政治权力与政治制度,从根本来说,都是来自人民、治于人民、为了人民(from people, by people, for people)。“社稷次之”,...

  •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反映了什么思想
  • 答:民本思想 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提出的一个...

  • 如何理解《孟子》的“民贵君轻”论
  • 答:“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孟子民贵君轻的主要内容及对当代的意义
  • 答:具体说来,孟子的民本思想有以下内容:(一)民贵君轻的重民思想孟子认为,在社会的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民众,民众是国家、诸侯、天子存亡的最根本的因素。在人民、国家和君王三者之间,“民”是第一位的,是最根本的,对于统治...

  • 分析大学语文民贵君轻《孟子》第三段体现儒家的什么思想
  • 答:儒、道、墨、法等重要学派普遍认同这个命题,其中法家的理论贡献尤为突出。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思想是社会政治思想。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孟子的政治哲学...

  • 如何看待孟子的-民贵君轻
  • 答:“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

  •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表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具有什么意义?
  • 答:表现了孟子以民为本的思想,其意义是“民贵君轻”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名言,一直为人引用。该句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原文如下: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

  • 如何看待孟子的-民贵君轻
  • 答: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在诸侯混战、民不聊生的乱世,孟子站在民众的立场上,努力宣传他的民本思想,反对战争,反对暴政,希图建立人民可以安居乐业的统一国家(天下)。从民贵君轻的论断...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