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两小儿辩日》中谁对谁错? 两小儿辩日到底谁对谁错?

2024-06-02m.verywind.com
《两小儿辩日》谁对谁错~

都不对,人们常感觉太阳是早晚大,中午小,就认为太阳早晚离得远,中午离得近。实际上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实际上太阳离地球的距离是基本不变的。早晚时感觉太阳远,是因为远处地平线上的物体如树木,离我们很远,对我们的眼睛所张的视角很小,感觉到树木之类的很小,以它们为参照物,就感觉太阳好象很大。
而中午时分,头顶上没有很远的物体做参照,头顶上方的物体对眼睛所张的视角很大,与它们相比就会觉得太阳很大,实际上太阳的大小没变,离地球的距离也是不变的。

扩展资料:
一、相关赏析
从故事本身看,两小儿敢于探讨艰深问题,不管多么幼稚和肤浅,却反映了古人渴望认识自然现象的强烈愿望,这种探求精神是值得赞许的。孔子作为大学问家,也不能通晓各科知识,而况当时人类认识自然现象的水平还很低。孔子“不能决”承认自己无知,这种态度是对的,不该受到讥讽。
关于太阳离人在不同时间的远近问题,通俗的解释是这样: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太阳在早晨和中午与人的距离确有一些变化,但微乎其微,凭肉眼难以觉察。这种情况对于气温的影响也是微不足道的。
对于两个小孩为什么观点不同,那是因为他们看事物的角度不同:一个从视觉出发,用“如车盖”和“如盘盂”的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太阳形状的大小;另一个从触觉出发,用“如探汤”的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太阳在中午时的灼热。
由于中午的照射角大,地球表面获得的热能多,因而气温高;早晨照射角小,因而气温低。至于太阳“早晨大,中午小”,则完全是人视觉上的错觉,由于早晨背景小而暗,因此觉得太阳大一些,而中午则有广阔而明亮的天空做太阳的背景,看起来就觉得它小一点了。
二、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武器。
《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列子及其弟子所编著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此文即节选自《列子·汤问》第七章,文题是后人所加。此文记录的是春秋时期,两小孩与当时的大学问家孔子的故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两小儿辩日

两人有对有不对。
地球绕日公转轨道是一个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这样在一年内、乃至在一天内,日地距离都在不停的变化之中。

每年1月初,地球位于绕日公转轨道的近日点,日地距离达到最小值,约为1.471亿千米。
每年7月初,地球位于绕日公转轨道的远日点,日地距离达到最大值,约为1.521亿千米。

跟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相比,日地距离在一年之内的变化差值(0.05亿千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那么在一天内,日地距离的变化更是微不足道了。

如果非要把早晨和中午的日地距离作以比较的话,有人会认为中午的太阳会更近一些, 理由是,早晨太阳从地平线方向照过来,比中午的太阳远了一个地球半径的距离。
这种说法对不对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从上面的数据可知,从1月份到7月份,半年的时间里,日地距离变化幅度达到500万千米(1.521亿千米减去1.471亿千米),每天内的变化值为2.7万千米,从早晨到中午大约6小时,为四分之一日,日地距离变化值约为6868千米,这个值已大于地球的半径。

如果地球正在向近日点运动,从早晨到中午,一方面确实近了一个地球半径左右的距离(6300多千米),另一方面经过四分之一日,日地距离也近了6868千米,两者叠加,中午离太阳更近了。

但如果地球正在向远日点运动,从早晨到中午,一方面从地球到太阳也近了一个地球半径左右的距离(6300多千米),可是另一方面经过四分之一日,日地距离却远了6868千米,两者叠加,中午离太阳就更远了。

因此到底是中午离太阳近,还是早晨离太阳近,就要看是哪一段时间了。

两人有对有不对。
地球绕日公转轨道是一个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这样在一年内、乃至在一天内,日地距离都在不停的变化之中。

每年1月初,地球位于绕日公转轨道的近日点,日地距离达到最小值,约为1.471亿千米。
每年7月初,地球位于绕日公转轨道的远日点,日地距离达到最大值,约为1.521亿千米。

跟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相比,日地距离在一年之内的变化差值(0.05亿千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那么在一天内,日地距离的变化更是微不足道了。

如果非要把早晨和中午的日地距离作以比较的话,有人会认为中午的太阳会更近一些, 理由是,早晨太阳从地平线方向照过来,比中午的太阳远了一个地球半径的距离。
这种说法对不对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从上面的数据可知,从1月份到7月份,半年的时间里,日地距离变化幅度达到500万千米(1.521亿千米减去1.471亿千米),每天内的变化值为2.7万千米,从早晨到中午大约6小时,为四分之一日,日地距离变化值约为6868千米,这个值已大于地球的半径。

如果地球正在向近日点运动,从早晨到中午,一方面确实近了一个地球半径左右的距离(6300多千米),另一方面经过四分之一日,日地距离也近了6868千米,两者叠加,中午离太阳更近了。

但如果地球正在向远日点运动,从早晨到中午,一方面从地球到太阳也近了一个地球半径左右的距离(6300多千米),可是另一方面经过四分之一日,日地距离却远了6868千米,两者叠加,中午离太阳就更远了。

因此到底是中午离太阳近,还是早晨离太阳近,就要看是哪一段时间了。

两人都有道理,以当时的科学水平,是无可回答的,第二问简单早晨和傍晚的太阳看起来又大又圆,而中午的太阳看起来要小一些,那末,在一天之内,是中午的太阳离我们近,还是早晨和傍晚的太阳离我们近呢?

有一些科普文章认为,早晨和傍晚的太阳看起来又大又圆是一种视觉偏差造成的,从距离上讲,中午的太阳应该离我们更近。

事实果然如此吗?众所周知,地球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椭圆的轨道,地球距离太阳的远点距离为15200万公里,近点距离为14700万公里,两者相差500万公里,地球环绕太阳运行一周用时365天,也即8760小时,其沿径向运动的距离为1000万公里,沿径向运动的平均速度为1141.5公里/小时,从早晨到中午的时间按6小时计,则地球距离太阳由于地球沿径向运动速度产生的位移为:6849公里,显然,这一量值大于地球的半径。

由以上分析可知,一天之内太阳何时离我们更近,是由地球在太阳轨道上的位置决定的。

6年级的两小儿辩日中两人说的都不对.

地球离太阳的距离和人离太阳的距离有不同,但可以忽略不计
也就是说可以认为是相同的

由于地球随着太阳以圆形旋转 所以不管转到哪里 都是一样近的 而日初出沧沧凉凉这句 是因为太阳月亮和地球在一天中有一小会时间是在同一条线上的 所以那是是沧沧凉凉
给我个最佳阿 给多点分

都错
没有不同

  • 两小儿辩日中谁对谁错
  • 答:《两小儿辩日》中,关于太阳的远近、冷热,按科学道理来解释,两小儿的观点都不对。早晨的太阳看起来大一些,中午的太阳小一些,实际上是一种视觉误差。因为,早晨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来时,有山峰、树木等地面物体作对比,太阳就显得大一些;而中午的太阳高悬在空旷的天空,相形之下就显得小一些。

  • 《两小儿辩日》中谁的观点是对的?简单的陈述一下理由
  • 答:第二个对。忽略地球公转,只考虑自转,从太阳中心点到地球表面上的一个固定点来说,肯定是早上距离长、中午距离短。只不过这点距离的变化并不足以导致中午热早上凉,中午热早上凉是太阳入射角度引起的,不是“两小儿辩日”中讲的那个道理。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

  • 《两小儿辩日》中谁对谁错?
  • 答:两人有对有不对。地球绕日公转轨道是一个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这样在一年内、乃至在一天内,日地距离都在不停的变化之中。每年1月初,地球位于绕日公转轨道的近日点,日地距离达到最小值,约为1.471亿千米。每年7月初,地球位于绕日公转轨道的远日点,日地距离达到最大值...

  • 两小儿辩日谁对谁错
  • 答:这个没有对与错!

  • 课文《两小儿辩日》中,哪个小孩说对了?
  • 答:根据以上这种解释,第二个小孩的观点就是正确的。这种解释是基于经典的光学理论,似乎看上去没有什么问题了,然而用量子力学来解释,却又是另外一个说法。薛定谔当初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后,在颁奖典礼致辞中,曾经用费马原理解释过《两小儿辩日》中争论的问题,他认为这并不是光学上折射角或者大气引力透镜造成...

  • 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孩子的话哪些是对的?
  • 答:《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说的话按现代科学解释都不正确。从哲学上来分析,看问题的时候要全面地看,不能只看一点,不及其余,否则就会像“两小儿”那样犯主观、片面的错误。主观,指观察和处理问题,不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从主观想象出发,不用唯物的观点看问题。片面,指不全面地看问题,观察和...

  • 《两小儿辩日》中到底谁说的对?为什么?
  • 答:两个小孩子说得都不对,科学家们证实,在短短的一天当中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是一样近的。那么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着大呢。是由于空气中水分的含量大,造成阳光在传播过程中被折射,就像放大镜的原理一样,看起来大了。。为什么中午热呢,这时由于一天的光照使空气中的遮挡层的水分被蒸发,阳光直射地面而觉得...

  • 《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中,那个小儿是正确的?
  • 答:他们说的都不正确。《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是编出来的,并非真有其事。经专家研究,《列子》里写这个故事,确实有讥笑孔子的意思,这是因为《列子》是道家的著作,而孔子是儒家,学派不同,所以道家在这个故事中讥笑孔子。但我们学习本文,应从文章本身出发,来认识它的思想价值。就本文来看,孔子不能...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