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民间有哪些快要失传的手工艺?(多多益善)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中,有哪些即将要失传的老手艺

2024-05-08m.verywind.com
中国有哪些濒临失传的民间手工技艺~

龙从发:刻刀下“浮出”玲珑宝船   龙从发今年69岁,满头白发,精神矍铄,12岁便从父学艺,在父亲的熏陶和指导下,他逐步走上木刻船艺术的探索之路。   聋哑父亲教出绝活传人   说起木刻船艺术,不能不提及龙从发之父——原武汉市工艺雕刻厂的聋哑老艺人龙云华。龙云华1965年去世,祖籍湖北宜昌,世代生长在长江边,生前一直靠制作船模的手艺来养家糊口。   龙老说,老父亲虽然身有残疾,但心灵手巧,动手能力极强,先后雕刻出湖北跨子船、小型襄河船、宁波三帆船、湖南平顶船、龙凤船、贵州客船、巡抚官船、川江麻雀尾船等六十多种不同风格的船。   他以南宋巾帼英雄梁红玉抗金的历史题材创作的《梁红玉战船》,着意渲染船上的战斗气氛和梁红玉屹立船头的飒爽英姿,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他的另一力作是《端午龙舟》,与儿子龙从发等多名艺人一道,耗时一年有余方制成。长约1.2米的龙舟由白木雕刻,舟上雕刻有划船的、击鼓的、掌舵的,栩栩如生,人物多达72个,至今仍是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厅的珍贵陈列品。   作为龙氏木刻船的继承人,龙从发自12岁起便从父学艺,19岁便出师自带徒弟。1959年12月,龙从发随父举家迁至武汉,开始着手制作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厅的摆件。随着木刻船——“端午龙舟”在大会堂亮相,龙从发和父亲在国内工艺美术行业内的地位便一举奠定。   精湛技艺倾倒国际友人   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龙从发的木刻船艺术便迎来硕果累累的收获季节,代表作“郑和宝船”、“隋朝五牙战舰”、“龙凤舫”等,以其精湛技艺令许多国际朋友叹为观止。   1985年,他创作的“郑和宝船”参加中国商品秋季交易会展出,受到与会者的欢迎。之后,被一来自荷兰的收藏家收藏。“隋朝五牙战舰”是应北京军事博物馆的邀请,专门为该馆战争馆制作的,该战舰由另一位船舶设计专家席龙飞设计,至今仍在该馆陈列。   “龙凤舫”是龙从发的一件得意作品,现陈列于国家博物馆,该船长约1米,宽0.36米,高0.6米,是一件豪华、精巧的装饰品。船身高6层,首、尾各设两座船楼,颇有黄鹤楼的神韵。该船上部全部镂空通透,有亭台轩榭、牌坊壁画,不少廊柱只有头发丝粗细。   据龙老透露,这一艘木刻船,船身是由生长在恩施州深山里的黄杨木制作,树龄在100-200年之间,胸围约15公分;底座是由生长于东北长白山的椴木制作,树龄小,纹理光滑细腻,颜色纯白,与船身的微黄色相得益彰。   龙老介绍,从下料到制作完成,全部由手工制作完成,光各种用于切、雕等的刀具,就用了100多把,因为有许多特殊要求,这些刀具也是自己打铁锻造的。   绝技传承成燃眉之急   由于木刻船制作又苦又累,加上没有长期稳定的订单,效益不佳,龙氏木刻船如今面临尴尬——他的4个儿女没有一个人愿意跟他学艺。   “我父亲曾为人民大会堂湖北厅制作陈列品,我的作品也曾多次到国外展览,但现在连自己的子女都不愿学,还谈什么传承?”龙从发有些落寞地告诉记者。   据省工艺美术协会介绍,武汉的民间文化历史悠久,手工业曾相当发达。然而,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些曾经十分红火的工艺美术企业经济效益日渐下滑,本地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生存环境渐趋恶化,许多优秀的民间绝技濒临失传甚至灭绝,让观众惊叹不已的绝技仅能糊口,本地艺人对此颇感无奈。   省工艺美术协会副秘书长方敦记介绍,为了保护和发展本地工艺美术行业,在省有关领导和行业的扶持下,湖北省包括龙老在内的四个国家级“大师”将各自成立工作室,弟子也有望获得经济补贴,将绝活发扬光大。   路光荣:用贝壳“编织”玉宇琼楼   如果和路光荣坐着聊天,估计谁也无法知道他是个“手艺人”,他的谈吐之间,一句句妙语总是关乎美学、文学。   路光荣今年59岁,能获得这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他说,自己当初也没料到。   贝壳是他的天然“画布”   1947年,路光荣出生于湖北省仙桃市沙湖镇一个贫农家庭,从小,他在美术领域里就显得很有天赋,不仅绘画和雕刻有模有样,还制作过皮影、剪纸,从小就将自己的艺术天分发挥得淋漓尽致。   1966年,路光荣狂热地爱上了绘画伟人像宣传画,只要能找得到机会,只要挤得出时间,他就会找来一两枚伟人像章,对着细细揣摩、描绘,江汉平原上随处可见的贝壳,成了他的天然“画布”。   1973年,全国掀起工艺美术热,出口创汇的热潮席卷全国,名声在外的路光荣受命筹办贝雕工艺厂。在大连贝雕厂学习了一个月的设计制作后,他开始向贝雕业进军。很快,路光荣就在这个行业里崭露头角——1974年,他设计制作大型贝雕画《双凤牡丹》、《黄鹤楼》,参加广交会获得外商首批订单。   巅峰之作耗去一吨贝壳   在路光荣的作品中,经常能看到黄鹤楼。对此,路光荣解释说,在他心中,能表现荆楚文化的标志性建设就是黄鹤楼。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他就四处收集黄鹤楼的资料——当时,蛇山还没开建黄鹤楼,路光荣找来一部老式相机,对于能找到的资料,一一拍下来,在他的早期作品里,黄鹤楼一直是三层的,一如同治年间的黄鹤楼。   路光荣创作的黄鹤楼是多变的,这得益于路光荣对黄鹤楼资料的收集———楼体慢慢加高,黄鹤楼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1994年,路光荣迎来了生命里的巅峰之作——由他设计创作的大型淡水贝立体贝雕船《黄鹤玉龙舟》由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厅收藏。   付出与收获是对等的,这句话在路光荣身上得到验证。这件123cm×96cm×36cm的作品,一共用了大约1280多个工作日,看过这件作品的人无不惊叹构思巧妙,制作精良,全贝壳材料晶莹洁白,一眼看上去像是一座象牙雕——这件作品,塑造了中华龙的形象——双龙昂首欲飞,龙身上耸立着黄鹤楼主楼、长廊、亭阁、牌楼、太白楼等建筑物,高低错落,虚实相间,玉栏环抱,画栋雕梁。整个作品采用园雕、浮雕、透雕等工艺手法,同时将书法、篆刻、纹样设计融为一体,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与荆楚地域文化特色。   路光荣的女儿记得非常清楚,这件作品耗费了一吨多重的贝壳,因为损耗大,作品完工时,剩下的边角碎料堆积如山。“《黄鹤玉龙舟》上的小鳞片有几万个,都是手工精制的。”   女儿结婚嫁妆是贝雕   路光荣有两个女儿。和路光荣小时候一样,两个女儿从小也对美术有着强烈的爱好,大女儿在读初中时,曾经用父亲的篆刻刀刻过名章。   但他决定让大女儿放弃这一行,“手工量大,粉尘又多,太累太辛苦;而且,一个女孩子想在这一行成名成家,太难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路光荣一生带过太多的徒弟,但不少人做到工艺师之后还是放弃了。   贝雕究竟如何不易,路光荣的女儿说得非常形象:“作品的材料全是贝壳,种类达到十几种,但船却有棱有角,怎么样才能让很薄又有弧度的贝壳变厚变直呢?这个就要因材施意,每个地方用的贝壳都不同,从选料,到分块,到拼贴、组合、装饰,到打磨……仅做一个很直的杆就要经过十几道工序。”   “像大船上一根长15cm、直径1cm的杆,需要用很细的布手工打磨好,至少需要3个工作日。”路光荣的女儿笑着说。试想一下,在一片贝壳上,要雕刻出一个个套在一起的拉环,环环相扣,还要打磨,抛光……难度可想而知。   当然,路光荣嫁女也有自己特殊的职业风格,两个女儿出嫁,最引人注目的嫁妆就是父亲亲自设计制作的贝雕船《黄鹤玉龙舟》。   “不过,妹妹在这一行的天赋使她顺利地继承了父亲的事业,我也努力在帮助父亲将他的这种传统工艺与高科技结合。”路光荣的大女儿路明就这样兜了一圈,还是回到父亲的老行当。不仅研究他的作品,而且还要研究他的人生历程。   这个行业有多苦?路光荣曾经有过多少次动摇?面对记者的追问路光荣一笑了之:“那些苦,不提也罢。”   相关链接   剪纸大师:蒋再谱   湖北武汉人,1916年出生,从事剪纸制作。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曾先后担任湖北省文联、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和工艺美术学会理事等职。代表作有《百花齐放》、《蝴蝶团花》等。   玉雕大师:袁嘉骐   1954年7月出生,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品大师。1975年被招进湖北省工艺美术厂,幸运地被分配到工厂车间学习玉雕艺术。   1980年,绿松石雕《极乐图》在香港展出,拍卖底价高达180万元,袁嘉骐在玉雕届名声大噪。   1998年11月,历时两年的白玉雕《佛光普照》竣工,引起轰动。   微雕大师:常世琪   常世琪,1945年生,1993年被评为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常世琪大师早年学习玉雕,经20余年历练,其玉雕技艺炉火纯青。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改攻微雕,在米粒般大小的象牙片上雕刻人物、山水、花鸟、书法,均如闲庭信步,游刃有余。尤其在头发丝上刻的书法、人物、肖像最令人称奇,他曾在4厘米长的发丝上,刻上《兰亭序集》327个字的全文。

石匠,木匠,篾匠,瓦匠,裁缝,修钟表,

顾绣、顾振海墨、谈仲和笺、瞿壶、王懒轩铜鼎、张六官银器、高桥锡器、孙雪居的宋嵌、鸽铃、丁娘子布和濮刀。上海的民间工艺美术历史悠久,露香圆的顾绣和顾振海墨可以追溯到明嘉靖年间。顾绣是将一根丝线劈成十数根,因配色匀称而闻名于世;顾振海墨更是一墨难求,只送不买,送过一锭的不再送第二次;而谈仲和的纸笺,首次把花纹印入纸中,是我国最早的水印花纹。这些民间工艺美术有其特殊的制作工艺流程,大多是家族传承,没有文字记载,因此一旦失传,即使再制造出同类产品,也很难达到同等水准和原有韵味。
北京惟一一个能唱故宫萨满调的常瀛生老人已经八十多岁;民俗学家常人春是北京地区惟一会道教北方调法式的人,现在也已七十多岁;北京一些传统体育项目,如簇球、抖空竹、夹包、踩铁环等都慢慢消逝;北京八角鼓曲调只有几个票友;一些露天表演的仪式、子弟书、岔曲、古琴、摔跤、拉洋片、庙会等民俗掌握的人少之又少。

顾绣、顾振海墨、谈仲和笺、瞿壶、王懒轩铜鼎、张六官银器、高桥锡器、孙雪居的宋嵌、鸽铃、丁娘子布和濮刀。上海的民间工艺美术历史悠久,露香圆的顾绣和顾振海墨可以追溯到明嘉靖年间。顾绣是将一根丝线劈成十数根,因配色匀称而闻名于世;顾振海墨更是一墨难求,只送不买,送过一锭的不再送第二次;而谈仲和的纸笺,首次把花纹印入纸中,是我国最早的水印花纹。这些民间工艺美术有其特殊的制作工艺流程,大多是家族传承,没有文字记载,因此一旦失传,即使再制造出同类产品,也很难达到同等水准和原有韵味。
北京惟一一个能唱故宫萨满调的常瀛生老人已经八十多岁;民俗学家常人春是北京地区惟一会道教北方调法式的人,现在也已七十多岁;北京一些传统体育项目,如簇球、抖空竹、夹包、踩铁环等都慢慢消逝;北京八角鼓曲调只有几个票友;一些露天表演的仪式、子弟书、岔曲、古琴、摔跤、拉洋片、庙会等民俗掌握的人少之又少。

糖画是中国民间快要失传的手工艺,以糖为材料来进行造型的。目前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分为平面糖画与立体糖画两种。它是地道的民间画种,颇具特色的街市艺术,广泛流传于巴山蜀水之间,备受老百姓喜爱的工艺食品。



皮影、年画、手工剪纸、蜀锦蜀绣制作、手工木梳、工制笔、捏面人。
什么是民间手工艺:

民间手工艺(folk arts and crafts)泛指劳动人民(包括少数民族)为适应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自己创作、生产并使用、欣赏的;狭义的民间手工艺则专指汉族劳动人民创作、生产的手工艺,而汉族以外的中国少数民族人民所创作、生产的手工艺则称为。在欧美国家,称民间手工艺为农民手工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民间手工艺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销往国内外市场。

  • 有哪些快要失传的传统手艺呢?
  • 答:复杂的工艺又对工匠的手艺有很大要求,做一件成品耗时很长,所以学习乌铜走银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门手艺也将要近乎于消失。而像修理机械表手艺、修伞匠、剃头匠、制作杆秤的手艺人来说,现代的人们很少再会把坏了的伞...

  • 农村有哪些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和文化?
  • 答:竹篮的应用相当广泛,可用来装菜,洗衣,盛物件。作为日常生活中必备的生活用品,传统手工竹篮具有经久耐用、用途广泛、形式多样的特点。在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泉州地区人人家里几乎都至少有个竹篮子,因此“补篮”...

  • 你还知道哪些民间艺术正走向衰落?
  • 答:手工艺品制作: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手工艺品的需求也在逐渐减少。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品制作技术和工艺传承面临着失传的危险。集市、庙会等传统市集:随着商业发展和现代购物方式的普及,传统的集市、庙会等市集的地位也逐渐...

  •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中,有哪些即将要失传的老手艺
  • 答:点翠—失传的中国传统工艺 点翠 tian-tsui,英文也称为:Kingfisher feather art.(翠鸟蓝艺术品。)两千年来,中国一直在用翠鸟的蓝色羽毛作为镶嵌的精致艺术品和装饰,从发夹,头饰,和扇子到屏风。当西方艺术收藏家都集中在...

  • 大家知道哪些中国传统手工艺快要消失了?
  • 答:‍‍必须是麦芽糖吧,‍‍融化成100°C高温的那种,经吹糖艺人收口并用,五颜六色的糖料变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这是一个神奇的艺术,是一个古老的艺术,也是一个濒临失传的民间工艺。为了...

  • 有哪些中国传统手工艺正在慢慢消失?
  • 答:民间里面早已经找不到几个会这个活儿的人了。北京申奥宣传片上,我们也介绍了很多这种文化艺术给外国人。可是,那就停留在那时了,现在基本没有年轻孩子会,只要一代人的时间,就会失传了。还有手工灯笼,在我生活的小地方,...

  • 中国快要失传的十种文化
  • 答:随君心碎逝一生痴緾 倾尽韶华惋惜 贵在坚持 贵在知心 一帘文字倾心相惜 凝香冥想 岂有真妄 真妄相依 不依不饶浓郁难舍 究竟谁是谁的谁 《远方的寂静》林海 快要失传的中国传统手工艺 来源:设计邦 id:shejizone(...

  • 中国传统的,将要失传的民间艺术、民间技能、民间习俗等有哪些?
  • 答: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样式千姿百态,形象普遍生动而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

  • 历史上都有哪些传统工艺随着技术的发展逐渐被遗忘了?
  • 答:虽然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是那些失传的工艺却让人感到无限惋惜。在我国北京有这一座雄伟的宫殿,那就是故宫。这座经历好几百年历史的宫殿到了现在依然耸立在中华大地上。当我们看故宫时有没有想到过这座故宫内部结构全部用...

  • 中国失传技艺
  • 答:轻功,我听我爷爷说过在我们村以前是有个人会轻功的,一个鲤鱼打顶就能上5米高的墙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