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或示意图等)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1 北约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

2024-06-02m.verywind.com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一和图二,提取两~

信息一:奥斯曼帝国控制了地中海东岸地区。说明:奥斯曼帝国兴起之后,阿拉伯商人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增加了东西方贸易成本。信息二:奥斯曼帝国的版图大大缩小。说明:工业革命之后,欧洲列强实力进一步增强,奥斯曼帝国实力相对衰落,在欧洲列强的扩张下奥斯曼帝国版图大大缩小。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地图信息的能力。比较图一和图二,可以看出17世纪前后奥斯曼帝国兴起后控制了地中海东岸地区;19世纪后,奥斯曼帝国的版图大大缩小。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的信息作出具体阐释和说明。

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此题是地图类的开放性比较题,解题方法是:首先要仔细观察地图,提取相关的有效信息;其次要对比所提取信息,即两幅地图的不同之处:两幅图中东汉的州的数目和唐的道的数目几乎一致,其不同之处,一是分布上,二是名称上或划分上 。最后,要结合史实进行论证:地理分布上的不同是因为东汉经济重心在北方,所以州集中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到了唐代,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北方“道”的分布大体平衡了。名称上或划分上的不同,可由唐代“道”的名称提取出“唐代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的能力。


示例一:信息:德国由分裂走向统一。(2分)
说明:“二战”中纳粹德国战败,雅尔塔体系造成德国分裂,使其处在“冷战”最前沿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开始发生巨变。进入90年代,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了两德的统一。(4分)
示例二:信息:欧洲由分裂对峙到形成一体化。(2分)
说明:“二战”后,两大阵营进行冷战,使欧洲处于分裂对峙状态。西欧国家为了发展经济和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开始了经济一体化进程。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扫除了欧洲进一步联合的外部障碍。为适应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发展等趋势,欧洲的联合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发展。(4分)
示例三:信息:世界政治格局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分)
说明:“二战”后,以美苏分别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上全面对抗,形成两极政治格局。两极格局瓦解后,欧盟、日本、中国等多个政治力量的发展,世界政治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并向多极化方向发展。(4分)
示例四:信息:世界经济格局由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并存向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发展。(2分)
说明:“二战”后,在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之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并存。战后随着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崛起,中国改革开放,新兴国家的发展,两极格局的瓦解,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实行,使世界市场再次趋向统一。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区域经济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4分)
示例五:信息: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由对峙到一家独大。(2分)
说明:“二战”后,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国家利益的冲突,分别形成以美苏为核心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北约和华约长期处于冷战对峙局面。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华约解散,北约扩大。冷战对峙局面就此结束。(4分)(以上示例任选二项即可)

  •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
  • 答:(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2分)示例:太和殿高达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正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冶风格。(2)概括综合。(4分)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

  •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
  • 答:(12分)(1)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4分)主要变化:在西方冲击下海禁政策失效;政府被动参与海洋利用;海洋权益的各方面都受到西方列强的干预控制;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贸易拓展;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海洋管...

  •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图1 西汉商业城市分布图 图2...
  • 答:(1)变化:分布地区由主要集中于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南方、向运河和沿海地区发展;(2分)商业城市数量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2分)原因: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唐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宋朝起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唐、宋、元海外贸易兴盛;农产品、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趋势。(4分)(每点2分...

  •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为...
  • 答:(1)①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积极贯彻国家要求,提倡低碳生活,如减少使用私家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3分)。②积极参与民主决策,通过电话、信函、传真、邮件等方式向有关部门提出低碳减排的建议(3分)。③敢于同无视环境污染的行为作斗争,采用合法方式行使自己的...

  •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比较两幅示意图,提取相关信息,结合所学...
  • 答:首先是联系所学知识,根据图片材料提取“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相关信息,特别要抓住图片中的文字信息,如唐朝的三省分工只是围绕着政令的起草、审议与执行,掌管司法的刑部从属于尚书省,权力虽有制约,但总体上仍属于封建君主专制体制;美国三权分立制下的国家权力分别由国会掌立法、总统掌...

  •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图1...
  • 答:(3分)②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党领导下的革命政权是工农民主政权,随着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华民族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党领导下的政权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3分)(如有其它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地图信息的...

  •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近代的新兴力量大多肇始于得风气之先...
  • 答:试题分析:首先表明对于材料中关于“倡导改良与革命的首要人物都出自南方”观点的态度,即同意还是不同意。如同意,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论证,一、革命派和改良派是在同一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股新的政治势力,他们的主张和要求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要求。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

  •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图一 19世纪中期的上海县城和租界图...
  • 答:(3分)示例二:信息:由市区地铁规划可见上海城区面积大大增加。(3分)说明:近代以来,上海经济发展速度很快;20世纪90年代之后浦东地区开发速度加快。(3分)示例三:信息:上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3分)说明:随着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提升,上海的地铁四通八达。(3分)(任答...

  •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图表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
  • 答:(1)信息:汉代人口主要集中在北方,清代南方人口更为密集。说明:三次人口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南移。(2)信息:相比于汉代,清代的人口增长是全国性的。说明: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赋税制度变革、高产作物的引进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对比...

  •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或示意图等)包含了政治、经济...
  • 答:示例一:信息:德国由分裂走向统一。(2分)说明:“二战”中纳粹德国战败,雅尔塔体系造成德国分裂,使其处在“冷战”最前沿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开始发生巨变。进入90年代,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了两德的统一。(4分)示例二:信息:欧洲由分裂对峙到形成一体化。(2分)说明:“二战”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