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课堂实录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探究性教学课堂实录

2024-05-01m.verywind.com
人教版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课堂实录~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从中受到启示,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语句。 3、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的重点:了解黄河的变化过程 教学的难点:理解造成黄河变化的原因 一、揭示课题 1、(板书“河”)生齐读。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河流哺育了人类。中华民族灿烂的五千年文明也源自一条大河。(板书:“黄河”)请同学们充分有感情的朗读这个词。 2、老师听出一种特殊的感情,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黄河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北麓发源,向东流过一座黄土高原以后,就变成了一条黄色的泥河。同学们请看(播放链接1)这就是黄河。(出示幻灯片2)面对滔滔千里,滚滚东去的黄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3、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篇写黄河的课文,(板书并齐读课题——“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你想强调哪一个词?(生答:变化、怎样)同学们再试着读一遍。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答,师板书:前、后、原因) 二、速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1、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播放课文朗读),读完后能用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的方法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2、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 生答: 原来——摇篮 后来——忧患 原因——水土流失 治理——管住泥沙 三、再次读文: 师:现在请同学们默读阅读提示和课文,看一看还有哪些问题你不能解决?(学生默读) 师:谁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原来的黄河是什么样的?) (预设: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 师:你的问题提得很好,也很有价值,能够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来提问,还有问题吗? (预设:引起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师:你也很会学习,能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进行提问,还有吗? (预设:怎样才能治理黄河?) 师:你真是个有爱心的好孩子,知道保护环境,希望你能为治理黄河提出一点合理化的建议。 师:(出示幻灯片3)下面我们就以课文中这四方面的内容为主题,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来学习研究。大家可以先从你感兴趣的角度确定研究的主题。 (1)黄河原来是什么样的? (2)后来黄河变成什么样了? (3)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怎样才能治理好黄河? 四、全班交流: 1、第几自然段写了变化前的黄河的样子?【板书:前】 A:(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读了这段话,你的感受是什么?说说你在文字的背后看到了什么?(看到了温暖适宜的气候,看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看到了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看到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 B:生:学习了这部分知识后我觉得课文中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摇篮”指发源地。 C:生:我感受到原来的黄河就象一位美丽温柔的母亲,用自己的乳汁哺育着自己的孩子。 师:说的真好那就让我们怀着对母亲的爱,深情的读这一段。齐读。 师:课文通过与淮河流域作比较写出了黄河变化前的样子,作者正是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巧妙的写出了黄河变化前的自然状况,你们想看一看今日的江淮流域往日的黄河吗?(想)(播放幻灯片4-10)一边看一边想,今日的江淮流域是什么样的? (气候温暖,森林茂密;河水清澈,土地肥沃) 师:美吗?(美)(出示幻灯片11)原来的黄河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板书:摇篮) 2、师:原来的黄河是这样的美,我们的祖先才选择在这里生息繁衍,所以我们才称它为母亲河,那么黄河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5段,想想黄河发生了那些变化? (预设:“黄河在近2000年……苦难”) 【板书:后】 A:课文第一自然段列出了黄河泛滥的具体数字(2000年、1500多次、26次)列数字是常见的说明方法,这不仅仅是一些数字,从这些数字中我仿佛看到了(黄河两岸的人民在洪水中挣扎,看到了他们家破人亡,听到了孩子的哭号) B:这些数字的背后分明是黄河泛滥地区人民的血泪。 3、师:2000年1500多次,改道26次,多么惊人的数字,黄河每次决口改道都会给两岸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深重的灾难,在这里,作者用了“2000年、1500次,改道26次”这种列数字的方法让我们具体而深刻地感受到了黄河带给人们的灾难,这些可怕的数字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出示幻灯片12)再来读这段话 “黄河在近2000年……深重的苦难。” 师:不到两千年就泛滥了一千五百多次,不到两年就是一次灾难。人们还没有从第一年的灾难中恢复过来,又面临新的灾难,人们怎能不叫苦不迭呢?母亲河成了祸河,摇篮成了忧患。(板书:祸河) 4、师:你还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黄河变坏了? (预设:“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下游河道中。”(出示幻灯片13) 师:找得很准确,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列举了很多数字:16亿吨、12亿吨、4亿吨,具体而形象地说明了泥沙大,作者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列数字) 师:对,唐代刘禹锡也曾用“九曲黄河万里沙“的诗句来说明黄河含沙量大。请男同学一起把这个句子读一遍。 5、师:黄河还发生了哪些变化? (预设: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悬河。) 师:也就是说黄河变成了悬河,那么,什么是悬河呢?(出示幻灯片14)解释:河床高于地面,远远看去就像悬在地上一样,故称悬河。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怎能不让我们心痛。我们不禁要大声问:黄河变成这样,这是为什么? 6、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六自然段,找出黄河变化的原因。 (生读出课文中两方面的原因。)(出示幻灯片15女生齐读、16男生齐读)(板书:自然 社会)。 师:有人认为黄河的变化变化是自然造成的,也有人说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你怎么看这两个原因?这两个原因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A:生:我认为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人们“无限制”的开垦,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自然气候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造自然环境,使它向好的方面发展。但是人祸是不能饶恕的。 B:这种人为的破坏太严重了,4亿吨泥沙,一辆大卡车装4吨。要一亿辆这样的卡车,这些数据触目惊心。 师: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C:因为穷。(指名读第六段最后两句) 师:你觉得这些人是些什么样的人? D:愚昧的人,正是这些人为的破坏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再加上天灾造成的水土流失,现在的黄河满目创伤已经无力哺育她的儿女。 师:最后这一句用什么语气读,(伤心、愤怒)谁再读读。指名读(2、3名) 7、师:许多曾经辉煌灿烂的大河文明,由于人为的破坏而今已经衰败,曾经高高屹立的巴比伦城已经荡然无存,我们决不能让黄河也这样,我们应该怎么办? 8、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师: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们为治理黄河设计了那些方案?(生回答、板书:治理方案 出示幻灯片17)这些方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这么多方法,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数管齐下”其中都围绕着治黄的关键“管住泥沙”。治理黄河的希望和梦想终将实现(出示幻灯片18)。 师: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有欢乐、有忧伤、有自豪、有愤怒,也有自责和反思,更有希望与梦想。 六:总结: 一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让我们看到了黄河的过去和现在,我们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有欢乐、有忧伤、有自豪、有愤怒,也有自责和反思,更有希望与梦想。让我们再静静的看看壮丽的黄河,让我们和母亲河一起跳动。(播放链接3) 七、板书设计; 摇篮     祸河 (前)    (后)   原因      自然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介绍了黄河变的过程及变化的原因,告诉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教学要求: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美丽富绕的长江之滨,对我国的第一大河流长江十分熟悉。那么你们对离我们遥远的中国第二大河流黄河又了解多少呢?课前同学们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了大量有关黄河方面的资料。今天老师也收集到了一个有关黄河的资料片,现有就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个资料片。
  放CAI课件(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师:好!看完了资料片,请你们谈一谈对黄河的认识,你认为黄河是一条什么样的河?
  生:我认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生:我认为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生:我认为黄河既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又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师:对!你们说得对。黄河既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又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那么,黄河又是怎样由“摇篮”变成“祸河”的呢?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板书课题)
  点评:课前由有关黄河资料的CAI课件导入,激发了同学们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作作铺垫。
  二、读课题,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请齐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后,你想提些什么问题呢?
  生:黄河的发源地在哪里,她流经了哪几个省市?
  生: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板书)
  生:为什么说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板书)
  生: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祸河的原因是什么?(板书)
  生:黄河为什么叫黄河?
  生:我们应该如何治理黄河?(板书)
  生:我们在治理黄河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点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生进行的第一步,这样做是为确定探究学习目标作准备。
  三、确定探究学习目标,协作攻关
  1、探究学习目标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的问题都提得很好!现在我们就确定这四个问题(已板书的四个问题)为我们这节课探究学习的目标。请你们自由分级任选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作为重点探究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并结合手头上的资料来进行探究学习。
  2、学习自由分组讨论,协作攻关。(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巡视辅导)
  点评:课前学生们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是为探究性学习建立学习包,提供学习资源,这些学习资源为学生在探究学习,协作攻关过程中提供了资源,辅平了道路。
  四、交流学习情况,成果共享
  师:好!刚才同学们经过激烈的讨论,相信已经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学习情况吧!
  先来交流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生:我从课文第三自然段的这几句话知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那时候,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带自然条件更好。因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这里生息繁衍。
  师:这几句话,我们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生:我认为用自豪、骄傲的语气来读。
  生:我认为用热爱、赞美的语气来读。
  师:好,那我们就用自豪、赞美的语气来读一读这两句话吧!
  生:齐读这两句话。
  师:你们还能不能从手头上的资料中找一找也能说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生:能!
  师:那就请你们结合资料来谈一谈。
  生:我是从《新科学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找到的:“据书本记载,上古时期的黄河流域被繁茂的森林草原所覆盖,昔日的黄土高原也是郁郁葱葱,气候湿润,河水清澈,为各种动植物的滋生繁育创造了极好的条件。西周时期,这里森林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高达53%”。这些资料说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生:我是从《中国少年百科全书》里查到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的陕西蓝田、山西丁树等处都发现了猿人化石,在西安半坡发现了母系氏族的遗址。这都证明了从遥远的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经在黄河流域从事生产和生活。”所以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生:我从《黄河资源网》里找到:“我国古都咸阳长安(现在的西安)、洛阳和开封都位于黄河流域,历史上北京也在黄河流域。黄河流域有3亿多亩肥沃耕地,黄河用自己乳汗哺充分了中华民族。”所以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师:是啊!一系列的材料证明黄河的确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母亲河。(板书:摇篮)那么为什么又说她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呢?下面,我们就来交流第二个问题的学习情况。(为什么说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生:我从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知道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后来黄河变了,它开始变得凶猛暴烈起来,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生:我从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的这句话知道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黄河在近2000年音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师:这句话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
  生:用疼心的语气来读。
  生:用痛惜的语气来读。
  师:好!那我们就用疼心、痛惜的语气来读一读这一句话。
  生:齐读“黄河在近2000年……深重的苦难”这句话。
  师:好!除了课文中介绍的这些之外,你还能不能从资料中知道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生:能!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中国的河流》这本书里找到的:1993年黄河发大水,下游决口漫堤72处,使河北、山东、河南三省67个县爱灾面积达12000平方公里,364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18000多人被夺去了生命。这说明了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黄河资源网》上找到的:1935年,郑州花园口洪峰流量每秒14900立方米,山东鄄城董庄决口,鲁苏27个县被淹,341万人受灾,更为骇人听闻的是1938年,国民政府为了阻止日军西进,扒开郑州花园口大堤、豫、皖、苏3省44个县被淹,1250万人受灾,死亡89万人。所以说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中国的河流》文本书中找到的:黄河流域也是中国旱灾量严重的地区之一。从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1944年的3710年间,有历史记载的旱灾有1070次。仅在清朝统治的268年中,就有201次,几乎年年有旱灾。1976~1879年晋、冀、鲁、豫4省连续大旱,死亡1300多万人。所以说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师:是啊,同学们,我们的黄河变了,无数次的洪涝灾害、旱灾已经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我们的母亲河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板书:祸河)那么她又是怎样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中华民族的忧患的呢?她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板书:原因)接下来我们就来交流讨论第三个问题的学习情况。(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的原因是什么?)
  生:我从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知道,黄河变成祸河的根本原因是泥沙多。(生读第五自然段)。
  师:作者在介绍黄河泥沙多的时候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
  生:我认为作者运用了列举数字的说明方法。
  师:作者列举了哪些数字?
  生:68倍、16亿吨、12亿吨、4亿吨、3-4米、10以上。
  师:列举了这些数字有什么好处?
  生:有力地说明了黄河泥沙多。
  生:有充足的理由说明了黄河泥沙多。
  师:作者用列举数字的说明方法告诉了我们,黄河变成祸河的根本原因是泥沙多。那么,你还能不能从手头上的资料中找出黄河泥多的事例呢?
  生:能!
  师:好!瑞就请同学们说一说。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中找到的:“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560多亿立方米,只相当于长江年径流量的二十分之一,而多年平均输沙量却高达160亿吨,接受于长江多年平均输沙量的4倍,因此成为世界上含泥沙量最大的一条河流。如果把16亿吨沙堆成高宽各1米的土堤,可绕地球赤道27周。”这说明黄河的泥沙多。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中找到的:黄河不但以“地上悬河”闻名世界,而且还是输沙量最大的河流,素有“一碗水,半碗泥”的说法。最大年输沙量也有16亿吨。这些泥沙如果用载重4吨的卡车平装运,每天运一次,110万辆卡车运动一年才能运完。这16亿吨泥沙中有4亿吨沉积在河道中,有12亿吨被带到入海口。结果,入海口每年向海中推进3公里。近百年来,黄河在河口推积成一个面积为5400平方公里的三角洲。如果不是渤海不断下沉,黄河的泥沙早就把7.7万平方公里的渤海填平了。这说明黄河的泥沙确实很多。
  师:是啊!一系列惊人的数据说明了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那么造成黄河含沙量多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生:我从课文的第6自然段知道黄河含沙量多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了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师:请同学们齐读这几句话,边读边思考这两个原因分别属于哪两个方面的原因?
  学生齐读写两个原因的句子。
  生:第一个原因属于自然条件变化的原因。(板书:自然条件变化)
  生:第二个原因属于人为的破坏。(板书:人为的破坏)
  师:自然条件变化的原因具体有哪些?
  生:有气温转寒,暴雨集中。
  生:还有黄土本身结构松散。
  师:人为的破坏又具体有哪些?
  生: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
  生: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师: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不仅是自然条件变化本身的原因,更主要的是人为的破坏。那么你们还能不能找出资料来说明这些?
  生:能!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中国的河流》这本书里找到的:“黄土的特性是颗粒细,孔隙多,含有钙质成分,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坚如岩石,遇水则变成流泥,耐冲性很差。这些特性是黄土高原本身利于水土流失的内在因素。这是属于自然条件变化的原因。”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中国地理知识》这本书中找到的:“黄河中游流经的黄土高原,在秦统一中国后,以至两汉,不断向这里移民,推行垦草为田,发展农业的政策,使森林、草被遭到严重的破坏,形成大面积的黄土裸露地区。黄土质地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极易受到侵蚀和分割,使水土严重流失。这是属于人为破坏的原因。”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黄河长江》这本书里找到的:“不合理的农业结构,人为砍伐和战争的残害,严重恶化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缺少植被的黄土,在暴雨的冲刷之后的大量流失。这是属于人为破坏的原因。”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黄河资料网》上查到的,是属人为的因素:“人类对土地不合更换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形,同时,将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流流失。”
  ……
  师:同学们,我们的母亲河就这样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和人为的破坏变成了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办?我们该怎么办?
  生;我们必须治理她。(板书:治理)
  师:好!现在我们就来交流讨论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治理黄河?
  生:从课文的第7自然段,我知道治理黄河的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
  师: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
  生:读这句话。
  师:要管住泥沙我们必须怎么做呢?
  生:在黄土高原地区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师:还有谁补充。
  生:要保护好森林资源,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师:除了课文上介绍的这些治理黄河的方法之外,你还从资料上知道哪些治理黄河的方法。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初中地理教材》中找到的:“开展水土保持工作,采取的途径是造林种草,使土不下坡,清水长流。同时结合打坝淤地、修筑梯田等工程,以减少入河的泥沙。在组织管理方面,把黄土高原的治理‘分割’到一家一户,治理后所得的经济收益,归农民自己所有,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经过近几年的综合治理,现在晋、陕境内的黄土高原地区,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减少了2亿吨。”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新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里找到的:“要减少黄河的泥沙,首先要恢复黄河流域的植被,然后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资源,做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中国的河流》这本书里找到的:“为了做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40年来,在黄土高原上已修筑了数以万计的坝库工程,植树造林,绿化了许多荒山、荒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万平方公里,不安建成了千万亩水平梯田、条田和坝地,使黄土高原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师:是啊!解放以来我们党在治理黄河上作出了许多努力,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点评:学生讨论每一个探究学习目标时,既没有脱离课本又结合了课前准备的学习包,对课文的理解很透切。学生们在交流汇报学习情况的过程,也是一个成果分离的过程。
  五、总结课言语,感悟明理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黄河变化的根本原因是自然条件的变化和人为的破坏。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对黄河有了更深的了解。
  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收集和积累材料。
  师:不错!注意积累材料是我们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还有谁说一说。
  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要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大自然。
  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
  师:是啊,同学们,主我们一起来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吧!(板书: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虽然把绿色染上黄土高原,把清白赋予黄河水,目前还是一件很难办的事情,然而,一代必将胜过一代,相信有了他们的共同努力,黄河一定人治理得越来越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六、拓展练习(或叫开放性练习)
  师:课后请同学们完成这两项作业:
  1、开一个治理黄河的讨论会。
  2、请同学们根据手头上的资料写一份治理黄河的设计方案。
  点评:课后开放性的作业,是对课堂探究性学习的继续,是把课堂上探究的问题延伸到课外进行进一步深入的完全的探究。
  总评:这是一堂探究性学习部分探究的实验课。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依照探究性学习实验的要求,课前组织学生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建立学习包,为探究性学习提供学习资料。在教学设计中,首先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是确定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其次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言语和课前准备的学习资料进行自主性探究学习;再次是交流讨论学习情况,达到成果共享;最后设计的开放性作业是把探究性学延伸到课外。整个教学过程,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运探究学习,这既突出了阅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又凸现出了探究性学习的特征。
  板书设计: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1、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2、为什么说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3、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祸河的原因是什么?
  4、我们应该如何治理黄河?
  自然条件变化保护环境
  摇篮→祸河→治理→
  人为的破坏保护大自然

第一课时

一、学习“课前导语”部分。

1、黄河是我国第几条大河?

2、我们的祖先什么时候就生活在黄河流域?

3、后来黄河有没有变?变成什么样子?

二、提示课题。

1、板书课题。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2、解题。

三、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四、学习分段,根据段意。

第一段:讲近2000年,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第二段:讲数千年前,黄河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是我们祖先生息繁衍的地方。

第三段:讲由于黄土高原气候的变化和人类对自然的破坏,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黄河改道。

第四段:讲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方案,使黄河逐渐变好。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人们把黄河比作什么?

(中华民族的摇篮)

2、可是,近20000年来,黄河的表现为什么叫人大吃一惊?

3、课文是怎样说明这个问题的?

4、小结:这一段先从正面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反面来说明黄河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使人印象更加深刻。

六、课堂作业。

1、抄写新词。

2、预习课后作业第1、2题。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二段。

1、这一段讲了什么?

(讲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2、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为什么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课文是怎么样描写的?

二、讲读第三段。

1、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忧患是什么意思?

2、黄河造成灾难的原因是什么?

(含沙量大,泥沙沉积,河床升高,成为悬河,容易决口,形成水灾。)

3、造成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又是什么?

4、理解“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

小结:这一段讲黄河变坏的原因:大自然本身变化造成的;人类破坏造成的。

5、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三、讲读第四段。

1、读最后一段。

2、面对日趋严重的问题,科学家们想出了哪些办法?

(关键是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

3、科学家设计了什么样的方案?

(1)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2)保护好森林资源、尽快恢复植被;

(3)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

(4)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4、这些方案有什么好处?

(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

四、总结全文。

1、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么样的教训?

2、学习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要保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五、拓展学习,看视频《黄河治理》

  一、感知黄河
  师:同学们,老师这有一段录像,你们想看么?
  生:想。
  师:好,现在就让我们来看这段录像。同时请大家边看边想:“看了这段录像,你知道了什么?”(播放课件)
  生:我听了录像中的音乐,知道刚才录像中播放的曲子是《黄河颂》,再加上我看到录像中的场景,我想那条河流是黄河。
  生:我以前看过黄河最险要的地方,壶口瀑布的录像,我判断刚才录像中那震撼人心,飞泻之下的就是壶口瀑布。因此,我也知道了这条河流就是黄河。
  生:通过预习我知道在中国的河流中,只有黄河中含有大量的泥沙,水的颜色是黄的,所以我看到录像中湍急的水流是黄的,就知道这条河一定是黄河。
  生:我看到录像中的河水具有雷霆万钧之势,奔腾而来,呼啸而去,我就感到这一定是黄河了,因为在我的印象中黄河才具有这种雄浑的气势,正如李白诗中写的那样“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生:刚才,我看到河道有宽有窄,看到岸边的黄土高原想到两岸的百姓,想到了黄河所蕴含的黄河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的一代又一代,它是我们的母亲河。
  (在上课伊始,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黄河的场景,使学生看到黄河既有奔腾而来,咆哮而去,雷霆万钧之势,又有平静、宽广的胸怀,听着《黄河魂》动人心魄的旋律,感知黄河,认识黄河。使学生初步体会黄河的雄壮气势,联想到黄河精神。)
  师:刚才,我们所看到的的确是黄河。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黄河,感受黄河,进一步的了解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板书)
  二、自读自悟
  师:下面请大家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朗读这篇文章,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通过查字典解决。然后想一想“你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生自读思考问题。
  师:刚才大家读得都很认真,一定了解了许多内容。谁先说说?
  生:我查字典知道“忧患”是担心,灾难的意思。课文说“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是说黄河成了中华民族时刻担心的灾难。
  生:从课文中我知道,黄河过去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现在变成了一条祸河。
  生:我还知道人们已经认识到黄河带来的灾害,正在想办法治理黄河。
  生:通过查找资料,我知道:早在大禹治水时,人们就开始治理黄河,过去的人们谈黄变色,黄河留给人们的是血,是泪。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因此才有了“黄河宁,天下平”的说法。
  师:你们了解了这么多内容,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你们在了解课文的同时遇到问题了吗?现在请大家把你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老师通过电脑把大家提出的问题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
  生: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什么说它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师随机板书)
  生:我想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生:黄河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我想了解人们是用什么方法来治理黄河的?
  生:黄河给两岸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怎么还能说它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生:我想了解除了科学家提到的治理黄河的办法之外,我们还有哪些治理黄河的方法?
  师:大家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请大家看一看,有没有相似的问题?
  生:我觉得第一个问题和第四个问题,可以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生:第三个问题和第五个问题可以归纳为“我们应该怎样治理黄河”?
  师:可以吗?
  生:可以。
  师:了解了这些问题,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下面让我们再来仔细阅读这篇文章,然后选择一个或几个你感兴趣的问题,深入了解文章,遇到了困难,可以找合作伙伴共同学习。
  (让学生质疑问难,自主梳理出问题,把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确定学习目标,从进一步的细读深究中领悟有效的学习方法。在保证学生学习时间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以自学为主体,通过圈、划、批、注等不同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自学,自动寻求答案,获取知识的能力。)
  生自读思考后合作学习。
  师:学完了么?
  生:学完了。
  师:谁愿意先说说你感兴趣的是哪个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我对第一个问题很感兴趣,我读了“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我了解到黄河过去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后来却成了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师:我知道“摇篮”是小孩在很小的时候休息、睡觉的地方。我感觉“摇篮”应该是温馨、舒适的,让人看了有一种幸福的感觉。这里把黄河比喻成摇篮,我想是为了告诉人们黄河是人类的发源地,我们的民族就像小孩一样在黄河这个温馨、舒适的摇篮里逐渐壮大起来的。
  生:经过查找资料,我知道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经由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肃,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华北平原的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这些资料让我感到黄河源远流长,哺育了黄河两岸的中华儿女。
  生:我读了“说来话长,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是好的,可与今日的江淮流域媲美。“媲美”就是比美的意思,就是说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良好,就像现在的江淮流域一样美丽富足,是个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居住地。
  生:我读了这句“那时候,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代自然条件更好。”这句话说明这里很适合动植物的生长活动,也一定会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发展。“气候温暖,土地肥沃”,人们可以在这里自由耕种,老天爷照顾,还有良好的土地,人们的日子一定过得很快乐。
  生:这句“因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这里生息繁衍。”“因此”表示的是因果关系,正是有了前面这些条件,这些原因,我们聪明的、伟大的祖先才会选择这里生息繁衍,生活养育后代,我想那时的人们一定生活得非常快乐。
  生:刚才听了×××的话,我的眼前就好像出现了人们生活、耕作的景象,我想向大家描述一下:在气候温暖,土地肥沃的黄河流域,农民在田地里自由耕种,渔民在船只里满载
  着捕鱼的收获,妇女们在家里纺织,老人们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闲谈,孩子们快乐的玩耍,嬉戏。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人们是那么幸福,无忧无虑。

  师:×××把数千年前到数万年前的黄河流域描述的这么美,这么好,那我们应该怎样读呢?
  生:应带着美好的感情读。
  生:读的时候好像眼前就有这样的景象。
  生:“媲美”应该读的重一些。
  生:“生息繁衍”读的慢一些,缓一些。
  师:你们能读出来么?
  生:能。
  师:谁试一试?
  生试读。
  (3)师:×××读出了美好的黄河流域,让我们感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是后来它却发生了变化,怎样变化的呢?
  生:课文中这样写的“人们都说……苦难”从这一段说明了黄河虽然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但它在近2000年来却给人们带来了苦难。
  生:课文中列举了数字,“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这些数字说明黄河发生了变化,给人们带来了苦难。
  生:这里用“深重”来描写苦难,再加上前面的决口、改道,让人感到心里沉甸甸的,好像要透不过气来了。
  师:那你能不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呢?
  生读文
  师:你是怎样把你的感受读出来的?
  生:“竟决口……26次”读得稍快一些。“深重的苦难”读的低、慢,表示我的心情很沉重。
  生:老师,我不明白这里“表现”这个词为什么要加引号?
  师:谁能帮帮他?
  生:这里是用“拟人”的手法,把黄河的决口、改道当成人所做的事,所以用引号。
  生:这里把黄河当成人来写,赋予人的情感,说明黄河虽然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但是人民并没有忘记她是中华人民的摇篮,是中华人民的骄傲,作为黄河的儿女将永远把它视为神圣的母亲河。
  师:我相信,黄河听了你的话,也会为你对她的热爱而高兴的,×××你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大家要像×××一样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问。大家鼓励鼓励他。
  生鼓掌
  (鼓励学生敢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主动、大胆的围绕课文内容进行质疑,并做以适当引导,使学生不唯师,不唯书,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师:谁还想说?
  生:读了这一段“可是……忧患”我知道黄河由“摇篮”变成了“忧患”。
  生:从“凶猛暴烈”这个词能看出来她就像一个脾气暴躁的老人一样在发着脾气,还有从“叫苦不迭”这个词说明人们在不停的叫苦,也就是黄河一直折腾,不让人们得到安逸。
  生:老师,我从“忧患”这个词中感到作者也在为黄河变化而深深的担忧。
  师:那你担忧么?
  生:担忧。
  师:你能读出你的担忧吗?
  生:能。
  师:你读一读。
  生读
  师:他读出来了吗?
  生:读出来了。
  (以文本为媒介,实现了师生、文本、作者之间的多元对话,从读中感悟,从读中引发思考。)
  师:这有一段录像是建国前1937年发大水的景象,请大家看一看。(课件播放录像)
  生看录像
  ③师:看了这段录像,你们想说点什么?
  生:……
  (在学生认识到黄河近2000年来,由“摇篮”变成了“忧患”之后,用课件显示资料,建国前黄河发大水人民受灾的场景,把几十年前发生的水灾延展到课堂,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再谈一谈感受、体悟,把画面与情感融为一体,了解由于黄河的变化而给人们带来深重的灾难,人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场景,深深地为黄河担忧,树立了忧患意识,丰富了情感,从而激发要治理黄河的愿望。)
  师:你们还对哪个问题感兴趣?
  生:我对黄河变化的原因比较感兴趣。我从课文中“黄河……大水灾“这一段知道了是由于泥沙多使黄河形成了悬河。而悬河的决口是使人们受到灾难的直接原因。
  生:从课文中列举的数字能说明是悬河的形成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生:读了这句“据……原因”我知道黄河变化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二是……。
  生: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是黄河产生变化的自然原因。
  生: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容易受到侵蚀,产生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才是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也是黄河变化的原因。
  生:大量泥沙进入黄河,才产生了悬河,造成决口,给人们带来了灾难。
  生:人为的原因更加速了黄河的变化,人们不控制人口,使人口迅速增长,人多了就要吃饭,为了吃饱肚子就要开垦荒地,毁灭森林,破坏草原,更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生:人们越开垦,水土流失就越严重,肥力就要下降,农作物就要减产,人们就更要开垦耕地,水土流失就更严重。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长此以往,人为地造成了恶性循环,给母亲河增加了负担,使她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师:供我们祖先生息繁衍的黄河,由于人为的因素而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读一读最后一段,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治理的呢?
  生:科学家主要采取数管齐下的方式进行治理,主要从四点进行治理。(略)
  生:“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他随心所欲流进黄河”,因此,科学家的前三项工作要说是治理黄河,不如说是治理泥沙。
  师:你们谁还想说?
  生结合资料汇报
  师:老师这也有一些关于治理黄河的资料,情大家看一看。 (放录像)
  生看
  师:无数的科学家为母亲河的健康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那么,当这中华民族的骄傲,华夏儿女的母亲河遇到困难,无法自拔时,我们作为黄河的儿女应该怎样做呢?
  生:老师,我长大了之后,会像“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那样,培植出一种粮食作物,让它在黄土高原安家落户,既能给人们提供生命的粮食又能够起到固定泥沙的作用,使它不再进入黄河,为母亲河的改变起到根本作用。
  生:我要在船下安一种装置,把泥沙重新带回中上游。
  生:我会培养一种藻类植物,形成网状结构,起到做过滤泥沙的作用,不再让泥沙流到黄河中下游。
  生:我想发明一种药水,每当连降暴雨,黄河咆哮时,把它投入水中,使它遇到水产生化学反应,变得温顺、平缓、不给人们带来灾难。
  生:我以后要发明一种仪器,能够控制天气,不让他连降暴雨,不至于水量增大
  ,水面升高,造成决口,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在学生了解了文中科学家治理黄河的方法后,播放人们从古至今治理黄河的录像,使学生了解到人们从古至今没有放弃治理黄河,而且在建国后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从而激发学生为治理黄河,保护环境而贡献力量的意识,使学生从学习中感悟,使本课不仅成为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人的意识,人的精神的培育过程。)
  师:我们知道,人类与大自然是相互依存的,破坏生态环境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那么,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周围,小至我们的学校、街道,大到我们建华区、齐齐哈尔市、全省、全中国、全世界,还有哪些环境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呢?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出周围的环境问题,并积极思考,提出解决办法。
  (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看法。既认识到周围的环境污染,同时又增强了环保意识,认识到许多污染都是由于人为因素才造成的,不仅要做到不破坏污染环境,还要积极做好宣传,为解决环境污染而动脑筋想办法,在想象创造中,提供合理化建议成为实践者。)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读懂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了解了许多关于黄河的知识,也懂得了人类与大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让我们每个人都能自觉的爱护大自然,为保护、改善、美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评价:本课教师能够注意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人本、自由、多元和个性,突破了一切行动听指挥的“集体性阅读”,全方位解放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阅读探索,自由思考,自由的表达交流,使学生心灵自由,思维自由,具有充分的自主权,主动、愉快、高效的学习。

看央视一套的《话说长江》也有黄河的变化的,有基本上全国的地理变化的

  •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20字
  • 答:黄河在流经黄土高原后,含沙量增大,才成为“黄河”。黄河,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玛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

  •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 答:夏季黄河成为名副其实的黄河,河水是"一斤水半斤沙"的浑浊,非常稠的泥汤,不知道里面的黄河鲤鱼是怎样活下来的.水量比冬天增加了好几倍.不过我还是喜欢这样的黄河,象我们的肤色,打着深深的旋涡向前奔流.秋天的黄河渐渐安静...

  •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 答:由于入海泥沙减少,使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为以净蚀退为主,造成海岸后退。二是地下水环境恶化。由于地表淡水补给减少和地下淡水用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咸水入侵,水质恶化。三是地表水环境容量减少,污染加重。由于...

  • 1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资料
  • 答:1、黄河变化的原因:一是黄土高原气候的变化和黄土本身结构松散。二是人类对自然的破坏。2、两方面原因关系:水土流失形成的恶性循环。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造成农作物减产,越是减产,人们越是开垦荒地,荒地越多,水土...

  •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 答: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开始变得凶猛暴烈起来,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大河,其含沙量相当于长江的68倍。黄河每年从中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重量达16亿吨,其中12亿吨被...

  • 四年级下册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 答:一、原文:1、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2、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是一查黄河近2000年来的"表现",却叫人大吃一惊。黄河在近2000间来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人们不禁要问:像这样...

  •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 答:一、1、谈话 2、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二、1、折【zhē】腾;叫苦不迭【dié】;不折不扣【zhé】2...

  •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研课磨课教学设计
  • 答:1、课前我们预习过课文,请大家浏览一遍课文,找一找哪个段落介绍了黄河变化的原因。第1——5、第7自然段又讲了什么呢?把握文章结构。(第1——5自然段 黄河的变化 第6自然段 变化的原因 第7自然段 治理黄河...

  •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 答:1、黄河变化的原因:一是黄土高原气候的变化和黄土本身结构松散。二是人类对自然的破坏。2、两方面原因关系:水土流失形成的恶性循环。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造成农作物减产,越是减产,人们越是开垦荒地,荒地越多,水土流失...

  • 黄河是怎么变化的批注
  • 答:二是社会原因,即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和放牧”。作者在向读者介绍“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一过程时,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有列数字、如文章开头就以“黄河在近2000年间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