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是如何逐步阐述自己的王道主张的? 1,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是如何阐述其王道思想的?

2024-04-26m.verywind.com
寡人之于国中孟子是如何逐步阐述自己的王道主张的?~

孟子,他的主张是 仁政,阐述的核心是不会变,如何阐述呢

首先,梁惠王提出问题
我这么用心的治国,怕百姓受饥荒影响,花费不少人力物力,把他们搬来搬去,也没有看到别个愿意跑到我这里来。我旁边那个国家也没做个啥,人口也没少,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开始阐释了~~
核心论点:大王没有实施仁政。但是不能直接说呀,旁敲侧击好了

用打仗的例子,方便大王理解。怎么说的,有的士兵临阵逃跑了,那个跑了50步的笑跑了100步的,大王怎么说
那肯定都是跑了,一样要治罪。

大王也知道呀,你把人移来移去,他们的粮食问题还是没有解决。问题是在于粮食太少,如果每个人都有很多土地,东西都吃不完,自然也就会有很多人愿意过来了。
如何做到别人愿意过来,就得让他们吃饱穿暖,实施仁政。收成不好就说是时令的问题,大家吃不饱,饿着了还是会跑的。

孟子阐述的王道思想是“内圣外王”。
孟子的这种“王道”思想落脚点是“民本”思想,认为统治者只要爱民、亲民,施仁政,就能“王本国”,甚至“王天下”;孟子的“王道”其根本目的不在于拥有天下,而在于有利于百姓。
附《寡人之于国也》阐述王道部分:
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对应译文:
孟子说:“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能够养活家小,葬送死者而无遗憾了。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的繁殖饲养,不要错过时节,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是决不会有的。”
“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百姓死了,就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向您这儿来了。”【这一段集中说“内圣”才能“外王”于“天下”】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是先从答疑解惑入手,再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逐步阐述自己的王道主张的。

针对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先试从梁惠王自己标榜的尽心于国的表现——赈灾救民入手分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赈灾救民是它最基本的任务。梁惠王自己也许确实是尽心于赈灾救民,但这实际上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而已。也许邻国之政真的没有梁惠王用心,也许是邻国采取了更好的措施,不管如何,结果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通过分析,在梁惠王提出疑问的过程中已将自己“民不加多”的原因揭示出来了。

接下来,孟子分析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他用打仗来比喻治理国家,用战败一方弃甲曳兵而逃来比喻没有治理好的国家,这样,梁惠王不知不觉中很快就跳进了孟子设的圈套,承认了自己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都是没能实行仁政。因此,不能希望民之加多。

最后,孟子论述了使民加多的途径——实行仁政。基本途径是不违农时、发展生产、解决百姓吃穿问题。根本途径是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进而解决文明素质问题。在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之后,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发展教育事业,让孝悌之理深入民心,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从而推而广之。这样一个老有所养、民风淳朴、其乐融融的社会就是一方净土、一方乐土,势必会“使天下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从而彻底解决“民不加多”的问题。



孟子采用了他善用的“引君入瓮”的论辩方式,分析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所谓“引君入瓮”,就是论辩中常用比喻说理,且比喻之后连带反诘句而向对方发难,逼其回答,对方不回答则已,答则中其圈套,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的一种论辩方法。

  • 寡人之于国中孟子是如何逐步阐述自己的王道主张的?
  • 答:如何做到别人愿意过来,就得让他们吃饱穿暖,实施仁政。收成不好就说是时令的问题,大家吃不饱,饿着了还是会跑的。

  • 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从哪几个方面表达自己的观点
  • 答:“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当采取了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即“王道之成”的结论,与前文“王道...

  • 《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孟子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式来阐述自已的主张的...
  • 答:“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文章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

  •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在最后一段旨在说明什么?用了什么说理方法?
  • 答: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他认为梁惠王自认为的“用心”于民,做的是远远不够的,这与其他国家不知...

  • 1,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是如何阐述其王道思想的?
  • 答:附《寡人之于国也》阐述王道部分: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

  •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怎样向君王提出自已的“仁政”主张的,请概括说明...
  • 答:孟子提出许多“仁政”主张,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民贵君轻的主张。还提倡君王还要仁爱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会”。还倡议君主让老百姓有“恒产”,“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 寡人之于国也论证方法
  • 答:《寡人之于国也》采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两种方法;论证思路以打仗为例,引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问题让梁惠王回答,当梁惠王做出正确回答后,孟子顺势亮明自己的观点:“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高二上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课文内容分析
  • 答:《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

  • 高二上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 答:之所以会这样,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复习导入2 有人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孔子大圣人在谆谆教导...

  •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全文翻译
  • 答: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赏析 这篇文章写孟子同梁惠王的谈话。当时各国为了要增产粮食和扩充兵员,都苦于劳动力不足,所以梁惠王要同邻国争夺...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