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孟子》告子上: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2024-05-19m.verywind.com
~ 2021.09.26周日晴Day269

“志道乐学·国学经典” D412

《孟子》告子上



    【原文】

    告子[1]曰:“性犹湍水[2]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3]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4]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5];激而行之[6],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注释】

    [1]告子:人名,据传是孟子的学生。

    [2]湍水:急速的流水。

    [3]信:真,诚。

    [4]就:趋向于。

    [5]颡(sǎnɡ):额头。

    [6]激而行之:阻挡住它让它倒流。

    【译文】

    告子说:“人的本性就像那急速的流水,东面有缺口便向东流,西面有缺口便向西流。人的本性并没有善与不善之分,就好比水的方向也没有东西之别一样。”

    孟子说:“水的确没有东西方向之分,可它也没有上下流淌之别吗?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就好比水要往低处流一样。当然,如果水因为受到击打而溅起水花,就能够高过额头;阻挡住它让它倒流,就能够让它流向山涧。难道这也是水的本性吗?是形势迫使它这样的。人之所以能够使他做出不好的事情,是其本性也受到这样逼迫的缘故。”

    【解析】

    在本篇中,告子把急流的河水比作人性,抨击人性不分方向,哪里有缺口就往哪里去,可是他没有考虑到水流上下的因素。而在孟子看来,人性本善,一个人之所以做出不好的事情,主要是因为人性受到了外界的压迫,而并非人的本性使然。

    二

    【原文】

公都子[1]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2],以瞽瞍[3]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欠)?”

    孟子曰:“乃若其情[4],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5]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6]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7]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8]。’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注释】

    [1]公都子:孟子的学生。

    [2]象:舜同父异母的弟弟。

    [3]瞽(ɡǔ)瞍(sǒu):舜的父亲。

    [4]乃若:转折连词,至于的意思。情:天生性情。

    [5]才:指天生的资质。

    [6]铄(shuò):授予。

    [7]蓰(xǐ):五倍。

    [8]懿德:美好的品德。

    【译文】

    公都子说:“告子说:‘人的本性并没有善良不善良之说。’还有人说:‘人的本性可以让它为善,也可以让它不为善;这也是周文王、周武王在位时百姓都非常善良,周幽王、周厉王在位的时候百姓都横暴的原因。’还有人说:‘有的人本性是善良的,有的人本性则是不善良的。这也是虽然有尧帝这样的天子却还有象这般不善的子民;虽然有瞽瞍这样不好的父亲却有一个像舜这样善良的儿子;虽然有殷纣王那般不善良的国君,却也有兄长微子启、叔父比干这般善良的臣民。’现在您说‘人性本善’,难道是这些人都说错了吗?”

    孟子说:“至于人的天性,都可以是善良的,这便是我所说的人性本善的道理。至于那些本性不善良的人,就不能说是天生资质的问题。恻隐之心,每个人都有;羞恶之心,每个人都有;恭敬之心,每个人都有;是非之心,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是仁;羞恶之心,是义;恭敬之心,是礼;是非之心,则是智。这些仁义礼智并非外界因素加之于我的,而是我本来就有的,只不过平时不想也就不觉得了。所以说:‘寻求就能够得到,放弃则会失去。’人和人之间或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这都是因为他们的才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诗经》上说:‘天孕育万民,有万物就有法则。百姓们了解了这些法则,就能够向往美好的品德。’孔子说:‘作这首诗的人,对道非常了解!所以有万物就必定有法则,百姓了解了法则,所以才会喜欢美好的品德。’”

    【解析】

    这一篇在《孟子》一书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对孟子所主张的“性善论”的全面阐述。从这个理论来说,性善论并不复杂,它只是述说了一个最为基础的观点:仁义礼智这些观念都是人生来就有的,并非外界强加于人的。由此,孟子便认为仁义礼智都属于人的本性范畴。

  • 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什么意思
  • 答:意思是:与人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选择最佳行为方式、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都要用智慧,不是由外面渗入到我内心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未曾思考罢了。出处:《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六节》原文(节选):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

  • 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什么意思
  • 答:这句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下》中的一段,原文是:“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意为“仁、义、礼、智,这不是外界磨砺出来的,而是我自己本身就拥有的,我从来就没有想过离开这些。”孟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他强调人的本性具有善的因素,主张人应该发扬自己的善性,并...

  •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出自哪里?
  • 答:出处:《孟子·告子上》孟子曰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译文] 孟子说:“同情别人的心,人人都有;知道羞耻的...

  • 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什么意思
  • 答:意思:仁义礼智,不是从外部给予的,自己本来就拥有这些,只是人们不用心思想、领悟罢了。

  • 《孟子》告子上: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 答: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6]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7]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8]。’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

  • “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这句话属于哪种唯心主义?_百 ...
  • 答:这句话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原文选段: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人于打,皆有怵惕恻隐之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

  •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出自何处,全句话是怎样的?
  • 答:出自——战国时期孟子《孟子·告子上》。原文: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 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

  • 孟子.告子的文言文原文
  • 答:”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

  • 孟子的《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翻译
  • 答:所以说:“向内心追求就会得到它(仁、义、礼、智),不向内心追求就会失去它。”3孟子说:“人跟禽兽不同的地方只有一点点,一般人丢弃了它,君子则保存了它(所以他才成为君子)。舜明白万物之理,洞察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各种人际关系,仁义根于内心而所行都从仁义出,不是认为仁义是...

  • 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
  • 答:这句话出自孟子的经典如儒家作品《孟子》的《告子章句上》。原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译文:同情心,人人都有...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