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语文文言文的虚词意思归纳 文言文的虚词的意思有哪些

2024-06-01m.verywind.com
语文文言文中所有虚词的意思~

[而、之、以、于、为、其、则、乎]

【而】
1、表顺承 可译为“然后”“就”
2、表转折 可译为“然而”、“却”“可是”
3、表并列 可译为“又”“并且”,或不译
4、表修饰,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着”、“地”,或不译
5.表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或不译。
6.表示因果关系,“因而”
【之】
一、意义或用法:
1、. 作代词
(1)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 “她”“它(们)”“这件事”等。
⑵我。例:君将哀而生之乎?
⑶复制代词:这,此。
2、动词“往”,“到......去”
3、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也可不译。
4、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5、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6、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7、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8、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
【以】
1、表行为动作的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2、表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译为“拿”“用”
3、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 可译为“凭借”“依靠”
4、行为动作的对象 可译为“把”
5、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 可译为“按照"
6、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
7、表结果 可译为“以致” “以至于”
8、动词,“以为,认为”。
9、通“已”,已经。
10、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的限定
11、复音虚词“以为”
【于】
1、对,对于。
2、介词:在。
3、连词:与,跟,同。
4、从,自。
5.到。
6.在......方面。
7.比。
8、被。
9、表原因:因为 、由于
10、向.
11、给。
12、于是
【为】
1、动词:成为,变成。
2、动词:做、担任、当
3、作为,当作。
4、是。
5、以为,认为。
6、动词,译为:制造、修筑、接受等,翻译比较灵活。
7、介词: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8、指心理活动。
9、为了。
10给,替。
11、对,向。
12、连词,表因果关系 “因为”
13、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其】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2.其中,其中的。
3.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4. 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5.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等。
7.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
8.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9.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10、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11、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则】
1、却,可是。例:
2、表示假设关系。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
3、用在对比句或假设句的后半句中,相当于“那么”“就”。
4、就是。
5、诚……则……:“诚”用于前一分句谓语前,强调设想的情况属实,“则”用于后一分句句首,带出结果或推论。可译为“如果真的……那么……”等
6、表示仅限于某种范围。可译为“仅”“只”“才”等。
7、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乎】
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3、同“于”。
4、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5、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6、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7、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8、词尾,无义 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的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在句子中起辅助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只是帮助把意思表达得更准确、具体、完整。
  18个高考文言虚词、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高中文言虚词、初中文言虚词、文言文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在文言文中,推敲常见的文言虚词的含义有以下几种方法。
   (1)文本迁移法
    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
    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
     看虚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虚词的褒贬异议。
   (4)语法推断法
     借助语法知识分析特殊虚词的含义。
   (5)互文见义法
     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
   (6)成语推断法
     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虚词的含义,看迁入是否顺畅 。

出处http://www.wenyanhanyu.com/wenyanxuci/


(一)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我们”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代“我”。
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他们)”“她(她们)”如:“遂使之行成于吴。”(《勾践灭吴》)之:代大夫文种。
3.近指代词,可译为“这”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之:这样的
4.代事。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之: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5.代物。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劝学》)之:代木。
(二)结构助词,分以下几种情况
1.定语的标志。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时不译。
如:“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之:可译为“的”。
2.宾语前置的标志。为了强调宾语,有时借助“之”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的前面。
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之”把动词“有”的宾语“何厌”提前到了动词前。
3.定语后置的标志。通常情况下,古代汉语中定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中的一样,用在中心语之前,但为了强调定语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有时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用“之”连接。翻译时应将后置了的定语调整到中心语之前。与“之”有联系的定语后置格式有两种。
①“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利”“强”分别作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
②“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千里”作“马”的定语。
4.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第二个“之”,是“得”的意思。
5.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可分以下三种情况。
①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主谓短语在句中作宾语。如:“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勾践灭吴》)其中“其力之不足”在句中作“知”的宾语。
③用在复句的一个主谓式分句里面。如:“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之”不是加在主谓之间,而是加在主语和介宾短语之间,改变其句子的结构关系,主语和介宾短语组成新的短语。例如:
(7)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8)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国语•勾践灭吴》)
(9)今秦之与齐也,犹齐之于路也。(《史记•张仪列传》)
去掉例(7)、例(8)中的“之”字,我们可以发现,“寡人”和“吴”在全句中充当主语,介宾短语“于国”和“与越”在句中充当状语(谓语的一部分);加上“之”后,全句的结构就发生了变化,两个特殊形式的短语,也就是主语和介宾短语组成的新短语“寡人之于国”和“吴之与越”充当了全句的主语,这种句式有强调语势的作用。在翻译时,不妨还原句子的本来面目,也就是去掉“之”字,让特殊短语中的主语充当全句的主语,介宾短语充当全句的状语。如例(7)可译为:我对于自己的国家算是尽心了。在例(9)中,“秦之与齐”作全句的主语,“齐之与鲁”作动词“犹”的宾语。
(三)音节助词
1.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袁:这个之很容易误认为是代词,因为“鼓”已经翻译成“击鼓”,所以“之”在这里只是一个衬音,没有实在意义。)(《寡人之于国也》)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四)动词,到……去。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五)固定格式“……之谓也”,表总结性的判断语气,译为“说的就是……啊”。
如:“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该句句意为:“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过上百种道理,便以为没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1、连词
1)表并列:“蟹六跪而二鳌”
2)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人非生而知之者”
4)表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矣”
5)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表假设:“而吾蛇尚存,则驰然而卧”
7)表因果:“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
2、代词,通“尔”:“而翁归,自与汝算尔”
3、助词,“继而”|“俄而”


(一)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我们”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代“我”。
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他们)”“她(...查看全文>>

嚓树吧,孩纸

  • 语文: 求初中文言文常出现的虚词的翻译。比如:故,有因此的意思,求其他...
  • 答: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 常见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 答: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者、之。其中部分虚词的用法如下:1、何:(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做宾语,什么。

  • 常见文言虚词的解释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
  • 答:2、“所以”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因

  • 常用文言文虚词
  • 答:3. 关于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 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其中部分虚词的用法如下: 而 1、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 翻译: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但...

  • 高考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分别是什么?
  • 答:3.复音虚词 “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文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表示原因)(《出师表》)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示手段或凭借的方法)(《师说》) 九、为 1.动词 (1)有“做”...

  • 文言文的虚词用法与判断
  • 答:文言文的虚词用法 语文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什么是文言文实词虚词
  • 答:1. 什么是文言文 虚词实词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

  •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思
  • 答: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5.用在句中...

  • 语文文言文的虚词意思归纳
  • 答:1.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我们”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代“我”。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他们)”“她(她们)”如:“遂使之行成于吴。”(《勾践灭吴》)之:代大夫文种。3.近指代词,可译为“这”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 12个文言文虚词的含义
  • 答:三.乎 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3.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4.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5.同“于”。6.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7.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8.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