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孟子二章知识点总结 《公输》和《孟子二章》的重点字词。

2024-05-09m.verywind.com
孟子二章知识点总结~

孟子二章知识点梳理与专项阅读 一、基础知识: 1、作家作品: 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显然,孟子的主张带有极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的时期,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至于课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 2、重点字词注音: 域民(yù)畎亩(quǎn)拂士(bì) 3、重点解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里之城 城:内城。 郭:外城。 环:围。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委而去之 委:放弃。 去:离开。 域:限制。 寡助之至 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通“叛”,背叛。 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 君子:得道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士:狱官。 拂:违背。 乱:扰乱。 曾益:增加。“曾 ”通“增”。 恒过 :经常犯错误。 衡于虑:思虑阻塞。“衡”通“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有所作为。 征于色 征:表现。 喻:了解。 入:在国内。 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出:在国外。 4、重点语句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④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⑥行拂乱其所为:是他做事不顺。 5、重点句子背诵、默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①表现不得民心、众叛亲离的句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②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③排比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分析亡国条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成才的客观条件: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③主旨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内容分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本文的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3、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4、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3、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文章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5、比较《孟子二章》在论证方面的不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中心论点置于开头,先用概括性很强的事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论,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将中心论点置于最后,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论证“死于安乐”,只有“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一句,这是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三、课后题提示:(见前面的内容分析) 四、知识点归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亲戚 古义:内外亲戚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员。 委 古义:放弃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域 古义: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是 古义: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3、一词多义; 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以天下之所顺(用) 利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之 三里之城(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 4、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通假字: (1)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2、一词多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发出) (2)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在)/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由于) 3、古今异义 : (1)所以 古义: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2)入古义:在国内;今义:进入。(3)出古义:在国外;今义:出去。

17、公输
一、古今异义
1、至于:(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古义:到;到达。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2、地方:(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
古义:土地方圆;土地纵横。今义:(1)跟“中央”相对。(2)处所。
3、虽然:(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古义:虽然这样,但是。今义:与“但是”搭配使用,表示转折。
4、所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古义:用来……的办法(方法)。今义:连词,表示结果。
5、借:(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古义:借助;凭借;依靠。今义:暂时使用别人的物品或金钱。
6、再:(子墨子起,再拜)
古义:两次或第二次。这里是“两次”的意思。今义:表示又一次。
7、子:(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古义:古代男子的美称或尊称,也用作对别人的客气称呼。今义:儿子;子女。
二、词类活用【注:引文中词类活用不到7例!】
1、吾义固不杀人。
义:名词作动词,坚持道义;崇尚仁义。
2、胡不见(xiàn)我于王?
见: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接见;引见。
3、公输盘之攻械尽
尽:副词作动词,用尽;用完。
4、子墨子之守圉(yù)有余
守圉:动词作名词,守卫、抵挡的器械。【守:守卫。圉:通“御”,抵挡。】
5、天雨,庇其闾中
雨:名词作动词,下雨。
6、守闾者不内也
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进来;接纳。

三、特殊句式
1、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省略句。省略介词宾语,“将以之攻宋”。
2、夫子何命焉为?——宾语前置句。
3、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句。
4、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为何若人?——判断句。
6、必为有窃疾矣。——判断句。
7、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8、所谓无雉兔鲋(fù)鱼者也。
9、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
10、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18、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通假字
1、所以动心忍性
忍,同“韧”,坚韧。(课文课下注解中没有此通假)
2、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同“横”,梗塞,不顺。
4、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bì),同“弼”,辅佐。
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叛变;背叛。
6、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畔,通“叛”,叛变;背叛。

二、词类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苦、劳、饿、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苦(辛劳、挨饿、受到贫困之苦)。
2、所以动心忍性
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
3、行拂乱其所为
乱:使……受到阻扰。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入、出:动词作名词,名词作状语,(在)在国内、(在)国外。
5、人恒过
过:名词作动词,犯错。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名词作动词,管理。
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巩固。
8、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名词作动词,征服。

三、一词多义
1、拂:
行拂乱其所为(音fú,拂逆;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音bì,辅佐。)
2、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动词,起;被任用。)
征于色,发于声(动词,表现。)
3、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表示处所,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表示对象,给。)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连词,表示原因,由于。)
4、之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结构助词,的。)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指示代词,这;这样。)
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人称代词,它,代之国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结构助词,的。)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1、3:动词,到。2、4:人称代词,它,代之国家。)
5、以: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连词,用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介词,凭借;依靠。)

四、古今异义
1、于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义:在这;给这。今义:连词,表示承接。
2、所以:(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用来……。今义:连词,表示结果。
3、然而:(人恒过然后能改/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古义:这样以后而/这样以后却。今义:连词,表示转折。
4、法家:(入则无法家拂士)
古义:懂得法度的大臣。今义:春秋战国诸子学派中的一派,以思想家韩非为其思想学说的集大成者。
5、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古义:只包括父母妻子儿女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今义:指除父母妻子儿女兄弟之外的外部亲属。
6、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古义:这。今义:对;正确;表示肯定。
7、池:(池非不深也)
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水池。
8、革:(兵革非不坚利也/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古义:铠甲;盔甲。今义:皮革。
9、去:(委而去之)
古义:离开。今义:往;到……去。

五、特殊句式: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被动句。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4、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判断句
5、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判断句
6、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判断句
7、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省略句(省略动词宾语,“战必胜(之)”)

孟子二章知识点梳理与专项阅读
  
  一、基础知识:
  
  1、作家作品:
  
  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显然,孟子的主张带有极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的时期,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至于课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
  
  2、重点字词注音:
  
  域民(yù)畎亩(quǎn)拂士(bì)
  
  3、重点解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里之城 城:内城。
  
  郭:外城。
  
  环:围。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委而去之 委:放弃。 去:离开。
  
  域:限制。
  
  寡助之至 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通“叛”,背叛。
  
  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 君子:得道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士:狱官。
  
  拂:违背。
  
  乱:扰乱。
  
  曾益:增加。“曾 ”通“增”。
  
  恒过 :经常犯错误。
  
  衡于虑:思虑阻塞。“衡”通“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有所作为。
  
  征于色 征:表现。
  
  喻:了解。
  
  入:在国内。
  
  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出:在国外。
  
  4、重点语句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④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⑥行拂乱其所为:是他做事不顺。
  
  5、重点句子背诵、默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①表现不得民心、众叛亲离的句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②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③排比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分析亡国条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成才的客观条件: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③主旨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内容分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本文的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3、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4、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3、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文章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5、比较《孟子二章》在论证方面的不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中心论点置于开头,先用概括性很强的事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论,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将中心论点置于最后,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论证“死于安乐”,只有“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一句,这是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三、课后题提示:(见前面的内容分析)
  
  四、知识点归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亲戚 古义:内外亲戚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员。
  
    委 古义:放弃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域 古义: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是 古义: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3、一词多义;
  
  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以天下之所顺(用)
  
  利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之 三里之城(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
  
  4、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通假字:
  (1)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2、一词多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发出)
  (2)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在)/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由于)
  3、古今异义 :
  (1)所以 古义: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2)入古义:在国内;今义:进入。(3)出古义:在国外;今义:出去。

  • 孟子两章文言文归纳
  • 答:《孟子两章》重点字词、重点句子、文学常识全面概括了本课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包括重点字词、重点句子、文学常识等部分,这些知识点在考试中出现的机率比较大。如果您对即将要来的语文考试没有把握,且不知道从何复习时,初中语文知识点...

  • 急需有关孟子二章的20到题
  • 答:2、正确辨析课文中疑难字、词、句的意义,加深对通假字、古今异义现象的认识,学习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3、找文章关键句(中心句),提高整体理解文章的能力,理解孟子在两篇短文中表明的思想观点。4、 两篇短文在写作方法上...

  • 孟子二章词类活用
  • 答: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

  • ...桃花源记 孟子二章 (原文 注释 翻译 知识点 ) 有的请发邮箱739226091...
  • 答:第二段:总写渔人的感受和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社会风尚 第三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家里做客以及辞去的经过 第四段: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因迷路而不复得 第五段:写桃花源无法找到 2.作者的愿望: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

  • 总结一下初中语文各种描写方法,文言文中的对仗...知识点并说明其...
  • 答:2. 《孟子二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六. 排比 1. 《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 《爱莲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

  • 以文言文为话题1000字作文
  • 答:拿[孟子二章]和[捕蛇者说]来比较。虽然这些知识与现实生活并不贴近,我以后也一定更努力的学习它,还得掌握知识点入初中以后。 所以要学好一篇小小的古文也不是件容易事,生于优与患 死于安乐说明了什么等许多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

  • 文言文为题目的作文
  • 答:拿[孟子二章]和[捕蛇者说]来比较。虽然这些知识与现实生活并不贴近,我以后也一定更努力的学习它,还得掌握知识点入初中以后。 所以要学好一篇小小的古文也不是件容易事,生于优与患 死于安乐说明了什么等许多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

  • 苦与乐文言文
  • 答:拿[孟子二章]和[捕蛇者说]来比较,[孟子二章]让我知道了:得道多助 失道寡住,天时 地利 人和的含义,人和的重要性,生于优与患 死于安乐说明了什么等许多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知识。但[捕蛇者说]就不同了。 它让我知道了封...

  • 以文言文为主题的作文
  • 答:拿[孟子二章]和[捕蛇者说]来比较。虽然这些知识与现实生活并不贴近,我以后也一定更努力的学习它,还得掌握知识点入初中以后。 所以要学好一篇小小的古文也不是件容易事,生于优与患 死于安乐说明了什么等许多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

  • 孟子二章文学常识
  • 答:1.孟子二章知识点总结 孟子二章知识点梳理与专项阅读 一、基础知识: 1、作家作品: 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