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孟子二章词类活用 孟子两章通假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2024-04-27m.verywind.com
孟子二章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孟子〉两章》
通假字:
1、“畔”通“叛”,背叛。“亲戚湖畔之 ”。
2、“曾”通“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3、“衡”通“横”,梗塞,指不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拂”通“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古今异义:
“委而去之”委古义:放弃;今义:委托。
“委而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古义:限制;今义:疆域。
“七里之郭”郭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
“池非不深也”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亲戚畔之”亲戚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交付。
“举于士”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出征。
词类活用: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一般“威”是形容词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必先苦其心志”一般“苦”是形容词,在此为动用法,使痛苦。
“劳其筋骨”一般“劳”是形容词,在此为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其体肤”一般“饿”是形容词,在此为使动用法,使饥饿。
“空乏其身”一般“空”“乏”是形容词,在此为使动用法,使贫困。
“行拂乱其所为”一般“乱”是形容词,在此为使动用法,使额倒错乱。
“所以动心忍性”一般“动”是动词,“忍”是形容词,在此为使动用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人恒过”一般“过”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一般“入”“出”是动词,在此活用为为名词,国内。

扩展资料:
孟子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孟子的历史地位: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政论家和散文家。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属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传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随后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二章

一、重点词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环】围.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固国】巩固国防.
【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顺】归顺,服从.
【故】所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畎亩】间、田地.
【大任】重大的责任,担子.
【行拂乱其所为】行拂,所行不顺.
【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来
【恒】常.
【然后】这样以后.
【困于心】内心优困.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外患】外来侵略的忧患.
二、《〈孟子〉两章》通假字
【亲戚湖畔之】 “畔”通“叛”,背叛.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
三、一词多义
【之】
亲戚畔之:代词,他
三里之城:助词,的 寡助之至:动词,到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征于色:在
生于忧患:由于,在
【而】 而后作:承接连词 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拂】
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以】
以天下之所顺:凭 所以动心忍性:用来
【发】
发于畎亩:举,被任用 发于声:表现 四、古今异义
【委.而去之】 古义:放弃 今义:委托 【委而去.之】 古义:离开 今义: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古义:限制 今义:疆域
【七里之郭.】 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池.非不深也】 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亲戚..畔之】 古义:内亲外戚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舜发于畎亩之中】
古义:被任用 今义:送出、交付
【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捣土用的杵 今义:建筑、修路 【举于士.】 古义:狱官) 今义:士兵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古义:征验,表现
今义:出征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古义:古义──明白,了解; 今义:比喻 五、词类活用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一般“威”是形容词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必先苦其心志】 一般“苦”是形容词,在此为动用法,使„„痛苦.
【劳其筋骨】
一般“劳”是形容词,在此为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其体肤】
一般“饿”是形容词,在此为使动用法,使„„饥饿.
【空乏其身】
一般“空”“乏”是形容词,在此为使动用法,使„„贫困.
【行拂乱其所为】
一般“乱”是形容词,在此为使动用法,使„„额倒错乱.
【所以动心忍性】
一般“动”是动词,“忍”是形容词,在此为使动用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人恒过】
一般“过”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一般“入”“出”是动词,在此活用为为名词,国内、
国外.六、句子解释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限制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忧患中生存发展,在安逸享乐中灭亡.5、行拂乱其所为 使他做事不顺. 清河盘勤379 2014-10-12

孟子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编辑本段]【身后荣辱】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
[编辑本段]【孟子年表】
周烈王4年 己酉(公元前372年)
孟子约生于此时
周显王12年 魏惠王13年 韩昭侯6年 甲子(公元前357年)
孟子约十五岁,受业于子思门人
周显王17年 秦孝公10年 己巳(公元前352年)
孟子约二十岁,欲休妻
周显王37年 己丑(公元前332年)
孟子在邹,答邹穆公问
周显王38年 庚寅(公元前331年)
孟子居平陆
周显王39年 辛卯(公元前330年)
孟子到任国,拜访季任
孟子在邹,与屋庐子、曹交问答
周显王40年 齐威王28年 壬辰(公元前329年)
孟子约四十三岁,首次至齐
齐相储子来见孟子
周显王41年 齐威王29年 宋君偃后元1年 癸巳(公元前328年)
孟子与告子辩论
孟子劝蚳鼃向齐王进谏
孟子与匡章交游
孟子离开齐国,前往宋国
周显王42年 宋君偃后元2年 甲午(公元前327年)
孟子至宋
周显王43年 宋君偃后元3年 乙未(公元前326年)
孟子在宋,与滕国世子相会
孟子与宋人勾践论游说之道
周显王44年 宋君偃后元4年 秦惠文王13年 丙申(公元前325年)
孟子离开宋国,回到邹
周显王45年 梁惠王后元11年 丁酉(公元前324年)
孟子在邹,滕文公派然友问丧礼
孟子由邹之滕,推行仁政
周显王46年 魏惠王后元12年 齐威王34年 戊戍(公元前323年)
孟子与农家陈相辩论
周慎靓王1年 魏后元15年 齐威王37年 辛丑(公元前320年)
梁惠王“厚币卑礼”召贤纳士
孟子见梁惠王,时约五十二岁
孟子与周霄论出仕
周慎靓王2年 魏惠王后元16年 齐宣王1年 壬寅(公元前319年)
孟子与公孙丑论短丧
周慎靓王3年 魏襄王1年 齐宣王2年 癸卯(公元前318年)
孟子约五十四岁,见梁襄王
孟子在范遇齐王子
孟子至齐,答齐宣王问
孟子论“我四十不动心”
周慎靓王5年 燕王哙5年 乙巳(公元前316年)
孟子出吊滕文公
周慎靓王6年 楚怀王14年 鲁平公10年 齐宣王5年 丙午(公元前315年)
鲁平公欲见孟子
孟子返回齐国,与充虞论葬母
齐宣王问孟子伐燕
周赧王3年 齐宣王8年 楚怀王17年 己酉(公元前312年)
燕人叛齐,齐宣王说“吾甚惭于孟子”
孟子论“臣视君如寇雠”
孟子与淳于髡辩论
孟子约六十岁,辞官离开齐国
孟子遇宋鈃于石丘
周赧王25年 辛卯(公元前290年)
《孟子》约编撰于此时
周赧王26年 壬申(公元前289年)
孟子约卒于此时
[编辑本段]【孟子思想】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自给自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道德伦理

词类活用指的是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了原来的词性而变成别的词。常见的词性活用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孟子二章》之《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域”原为名词,这里作动词讲。

词类活用指的是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了原来的词性而变成别的词。

  • 孟子二章词类活用
  • 答:常见的词性活用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孟子二章》之《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域”原为名词,这里作动词讲。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举报| 答案纠错 | 评论 24 61 蓝精灵黑眼睛 采纳率:26% 擅长: 社会民生...

  • <<孟子两章>>中的词类活用
  • 答:劳其筋骨 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其筋骨 饿,使动用法,使、、、饥饿 空乏其身 空乏,使动用法,使、、、贫困 行拂乱其所为 拂,使动用法,使、、、违背;乱,使动用法,使、、、扰乱 所以动心忍性 动...

  • 孟子两章一词多义,通假字
  • 答:今义:出征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古义:古义──明白,了解; 今义:比喻 五、词类活用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一般“威”是形容词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必先苦其心志】 一般“苦...

  • 孟子两章通假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_百度知 ...
  • 答: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苦:使...痛苦 例如:必先苦其心志,劳:使...劳累 例如:劳其筋骨 饿:使...饥饿 例如:饿其体肤 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 例如:空乏其身 忍:使...坚韧 例如:动心忍性。乱:使...受到...

  • 《公输》和《孟子二章》的重点字词。
  • 答:二、词类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苦、劳、饿、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苦(辛劳、挨饿、受到贫困之苦)。2、所以动心忍性 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3、行拂乱其所...

  • 孟子二章知识点总结
  • 答:孟子二章知识点梳理与专项阅读 一、基础知识: 1、作家作品: 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

  • 孟子二章的原文
  • 答:词类活用 得:名词作动词,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生:动词作名词,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初三文言文虽
  • 答:词类活用 形容词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形容词作动词 私我也(“偏爱”) 名词作状语 面刺(当面) 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句式 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与城北徐...

  • 初中苏教版文言文通假字
  • 答:《大道之行也》矜——鳏 guān 老而无妻的人 矜、寡、孤、独 《大道之行也》曾——层 céng 重叠 荡胸生曾云 《望岳》阙——缺 quē 中断 略无阙处 《三峡》通假的类型:(1)音近通假;(2)形近通假(二) 词类活用:类型 ...

  • 孟子二章课文分析
  • 答:孟子提倡“仁政”、“王道”,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曾以所学游说诸侯,但不为所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作《孟子》七篇,计261章。《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生...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