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浅析系列】《孟子》(梁惠王上)第六节

2024-05-25m.verywind.com
~ 第六节:

第一段中,梁惠王以(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为耻,并且准备为死难者报仇雪恨,而求于孟子。然而,其实在第二段中,孟子亦没有把劝说重点放在打仗的事情上,却是在极力的劝说梁惠王要“仁者无敌”。

引申:在如今凡人的生活中,的确已经缺失了由战争、经济、军事、政治等直接带来的耻与辱,更多的耻辱确是由生活、社交、人格等以“人”为基础的众多原则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所引发出来的。人们需要正确的去面对这些耻辱,有的时候的确需要就事论事,但是有的时候必须学会变通,才能把一些能够带来完全负面的耻辱心态的事情给良好解决且不会留下什么悔恨的事情(好比梁惠王所处现状想要雪耻也许不一定要依靠反战的方法来执行)。

第二段,是孟子对于梁惠王的“如之何则可”的以“仁者无敌”为原则的精确入微的回答。意在告诉梁惠王,无论是小国也好,若要让国家真正重新富强起来,不是依靠打仗或是制压来的(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而是依靠对国内百姓的物质、精神的满足以及对百姓人性教育的重视得来的(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出以事其长上)。

引申:换言之,小国若要强大,其国中的密度一定要大才行(能够修身养性的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一定要大)。也正只有这样,才会对君王治理国家有一定的良性作用。因为,修身养性的人至少对于自己的生活而言是完全能够把握好的,而且其所能够创造的家庭的、社会的、国家的良性循环也是无可想象的。更者而言,若是修身养性的人能够代替国君来教化普通凡人的话,则会使得由民众所构成的社会团体越来越健康,越来越积极向上,营造出更适合国君治理的场面。

另:关于此密度的引申还有一个应该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一位导师给他的两位学生出了一道实践题目,用三天的时间寻找能够塞满一个屋子的东西,三天后两个学生回到导师的房间,一个学生扛着很多的东西来了,而另外一个学生却只拿了一根蜡烛和一枚火柴,扛着东西的学生把东西放下之后才发现还是没有塞满屋子留了好多的角落没法塞。而,另外一个学生只是拿着蜡烛点着了后放在屋子的正中央,刹那间光芒充满了屋子的各个角落,成功完成了导师的题目。这则故事呢,其实就是很好的说明了变通的想法对于解决问题很有帮助(光不属于固体、液体、气体),也告诉我们密度大才能充斥整个环境,甚至完成无法完成的任务或者目标。

  • 【浅析系列】《孟子》(梁惠王上)第六节
  • 答:第一段中,梁惠王以(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为耻,并且准备为死难者报仇雪恨,而求于孟子。然而,其实在第二段中,孟子亦没有把劝说重点放在打仗的事情上,却是在极力的劝说梁惠王要“仁者无敌”。引申:在如今凡人的生活中,的确已经缺失了由战争、经济、军事、政治等直接带来...

  • 「浅析系列」《孟子》(梁惠王上)第五节
  • 答:第五节:前半段:“杀人”本就是严格意义上而言的恶事,且孟子用了三种不同的方式(梃、刃、政治)告诫梁惠王说:“无以异也”。其实也是在告诉百姓们,只要做了错事、坏事,不管是用怎样的方法(亦或是好心却办了坏事)都是错的、坏的,掩饰或狡辩都是徒劳无用的,及时的认识到自身的错误比为...

  • 【浅析系列】《孟子》(梁惠王上)第七节
  • 答:前半段,孟子所谓的“天下莫不与也”是在坚定的告诉梁襄王说只要“不嗜杀人者”定“能一之”。当然,归顺或者服从不单单只是“不嗜杀人者”就能让百姓做到的,还有其他种种方式都可以。孟子唯独只用这一句话来教导梁襄王,可以看出这句话的重要性——仁义的基础是让百姓好好的活在这个世界上。否则,...

  • 《孟子》浅议——梁惠王章句上·第一节
  • 答: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有利于我国的建议吧?”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何必说‘利’呢?只说‘仁义’就行了,我也只有‘仁义’可以相告。我们想:做王的说:‘有什么有利于我国的...

  • 《孟子·梁惠王上》第一章赏析
  • 答:孟子·梁惠王上共有七章,下面来赏析第一章。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

  • 《孟子》浅议——梁惠王章句上·第三节
  • 答: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

  • 《孟子》浅议——梁惠王章句上·第七节
  • 答: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

  • 《孟子·梁惠王上》第四章赏析
  • 答:孟子·梁惠王上共有七章,下面来赏析第四章。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páo)有肥肉,厩(jiù)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piǎo),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

  • 《孟子·梁惠王上》第七章赏析
  • 答:孟子·梁惠王上共有七章,下面来赏析最后一章,第七章。 原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 《孟子·梁惠王上》第六章赏析
  • 答:孟子·梁惠王上共有七章,下面来赏析第六章。原文 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②,...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