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孟子》浅议——梁惠王章句上·第七节

2024-05-22m.verywind.com
~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的称霸事迹,您能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道:“仲尼的门生,没有谈论齐桓王、晋文公称霸事迹的,因此没有传到后世。我没有听说过。我讲不了这个,大王您要想听我说,我谈谈以‘王道’统一天下,如何啊?”

齐宣王说:“那‘王道’,如何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孟子说:“保障民众生活的安乐,就没有人能阻挡他称王了。”齐宣王说:“像寡人我这样的君主,能够保障民众生活的安乐吗?”孟子说:“可以。”齐宣王说:“您怎么知道我可以呢?”孟子说:“我听您的大臣胡龁说过:大王坐在殿上,有牵着牛从殿下经过的人,大王看到了,问:‘这牛拿来做什么啊?’那人回答:‘用来祭祀新铸成的钟。’大王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它战战兢兢,像无罪过却被处以死刑一样。’那人对道:‘那就不祭祀新钟了?’大王说:‘祭祀新钟的仪式怎么可以废弃呢?改用羊做牺牲品吧!’不知道有没有这回事呢?”齐宣王说:“有。”孟子说:“怀有这样的心理,就能够称王与天下了。大家都觉得大王您是吝啬,我却知道您是因为不忍心。”齐宣王说:“是啊。确实有人这样想我。我们齐国虽然地处偏僻、疆域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头牛呢?只是不忍心看它打着颤,像无辜受死一样,所以改用羊。”孟子说:“大王您不要责怪大家认为您是吝啬。他们只看到大王用小些的羊换了大些的牛,怎么能知道其中的深意呢?不过,大王如果可怜牺牲品无辜受死,那是牛还是羊,又有什么可选择的呢?”齐宣王笑了,说:“唉呀,我这真是什么心理啊?我确实不是爱惜财物。但我用小点儿的羊换了大点儿的牛,大家说我吝啬也是恰当的啊。”孟子说:“这不打紧,这是‘仁’的作为,原因在于大王看到了牛的惨状,却没看到羊的惨状。君子对于禽兽之类,看到它生存着,就不忍心看它死去;听到它赴死的悲鸣,就不忍心吃他的肉。因此,君子是远离厨房的。”

谈论这一章时,我想把重点放在 “衅钟” 的对话上,而非开头“齐桓、晋文”的对话上。

关于“德”一字,我在这里翻译作“王道”,为得是达到 理论的一惯性 。在第一节中,孟子就谈到:使民养生丧死而无憾,王道之始也。在本节中,孟子又从 另一个角度概括了“王道之始” :保障民众生活的安乐。一个是从 治理措施 上谈,另一个是从 治理方向 上谈的。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学习到孟子 判断人 的方法。他认为,齐宣王具有施行“王道”的潜在能力与品德,是通过齐宣王 近臣的一段描述 得到的判断;而这段描述的 真实性 ,也得到了齐宣王 本人的肯定 。这也就是 “观其所由” 的具体操作了,并且要注意用以判断的 材料是否真实确凿 。

在对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心理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孟子以至整个儒学对于 保护动物 的看法。首先的一点是,不能因为爱护动物而 耽搁人类 的行为和发展。不能因为看到牛颤抖的可怜样貌,就废弃掉祭祀的礼;不能因为听到牲畜临死的悲鸣,就不吃肉。在那个年代,祭祀的礼是具有维护秩序和促进发展的效用的;而人的生理生长,少不了肉类提供的蛋白质和热量。但是,也不能对于动物 毫无怜悯之心而滥杀 。所谓 “仁民爱物” ——怀着“仁”(在这里表现为 人本与节制 )去获取自然资源,以满足人的需要,同时要爱惜动物——可以说是儒学在保护动物这一问题上的总看法。在第三节中,孟子谈到的: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不仅是他对于国家资源的看法,同时也包含着他对于保护动、植物的看法。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儒学所倡导的 人类与自然 的关系,要义是 “和谐” : 天地化育生民,生民参赞天地 ——自然以他的资源养育、发展了人类,人类以他的能力融入、协助了自然——这之中当然包括了适度宰杀动物的内容。

而“君子远庖厨”一句,则可能 被诟病虚伪 。要想理解为什么“君子远庖厨”,就要想到 “仁民爱物” 的主张。

欢迎列位共谈共学。有所疏漏,烦请指正。

  • 《孟子》浅议——梁惠王章句上·第七节
  • 答:关于“德”一字,我在这里翻译作“王道”,为得是达到 理论的一惯性 。在第一节中,孟子就谈到:使民养生丧死而无憾,王道之始也。在本节中,孟子又从 另一个角度概括了“王道之始” :保障民众生活的安乐。一个是从 治理措施 上谈,另一个是从 治理方向 上谈的。在这里,我们也可以学习到孟...

  • 《孟子》中,梁惠王上,七、“若无罪而就死地”此句中“就死地”怎么解 ...
  • 答:若无罪而就死地:像这么毫无罪过就被拉去杀掉。就死地:靠近死的地方,引申为,死。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是什么意思_百度...
  • 答:意思是,敬爱自己的长辈,进而也敬爱别人的长辈;爱抚自己的孩子,进而也爱抚别人的孩子。(这样)天下就可以在掌心中随意转动(要统一它就很容易了)。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第七章。

  •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凡七章)译文
  • 答: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 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 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

  • 梁惠王章句上原文及翻译
  • 答:“《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孟子梁惠王下翻译如下: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 《孟子集注》梁惠王章句上
  • 答:梁惠王章句上 凡七章。 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魏侯罃也。都大梁,僭称王,溢曰惠。史记:“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而孟轲至梁。”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叟,长老之称。王所谓利,盖富国强兵之类。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义者,心...

  • 《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及翻译
  • 答:孟子说:“没有关系。大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现,只因为您当时亲眼见到了牛而没有见到羊。 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区;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齐宣王很高兴地说:“《诗经》说:‘别人有什麽心思,我能揣测出。’这就是说的先生您吧。 我自己...

  • 《孟子 梁惠王上》 全文及其译文是什么
  • 答:《梁惠王章句上》选自《孟子》。 《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

  •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 答:孟子·梁惠王上第一句是: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仔高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详细内容如下:1、这是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的开始。梁惠王对孟子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是不是将对我国有利呢?”孟子回答说:王何必说利?只要有仁义就行了。2、如果王只问‘怎样使我国有利’...

  • 孟子对梁惠王主旨
  • 答:【注释】①梁惠王上:《梁惠王》是《孟子》第一篇的篇名,《孟子》和《论语》一样,原无篇名,后人一般取每篇第一章中的前两三字为篇名。《孟子》共七篇,东汉末赵岐为《孟子》作注时,将每篇皆分为上、下,后人从之。②梁惠王:即战国时魏惠王魏■,前369—前319年在位。魏原来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