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孟子》中的教育方法,受益匪浅

2024-05-31m.verywind.com
~ 孔子是儒家的创立者、先驱者,而孟子则是孔子儒学的继承、发展者。《孟子》是儒家经典,是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完成于战国中后期。是《四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儒家典籍里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孟子言传身教积累了无数的教育经验,对教育的内容、目的、方法等都做了系统的论述,形成了具有“孟子”特色的教育理念,是我国优秀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孟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了一系列的思想教育方法,如熏陶法、慎独法、榜样法、“尚志养气”法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理解进而学以致用。

(一)慎独法,时常“反求诸己”

无论工作、生活中“不如意着十有八九”,在人生逆境环境中,孟子给予我们启示:当遇事不如意时不应把原因仅归咎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应转变思维方式,从自身主观方面查找原因,通过自我审察,以求得“良心本心”,这就是孟子“反求诸己”的思想教育方法的核心。也是关于自己内心审视的直接方法。孟子曾说:“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已而已矣。”即不嫉妒、埋怨超过自己的人,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就可以了。孟子还曾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这句话笼统来讲,凡是人们在行事上有未达到预期目标的,要多往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品行端正,天下百姓才都会拥戴、归附于他。在老子看来为政者都需要通过自我反省,方可获得百姓之拥戴,更何况平民百姓呢。平民百姓更应时常慎独,不图“治国,平天下”但求得“修身,齐家”。

(二)熏陶法,营造“正能量”环境

从现代心理学、社会学研究中发现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是对人们品性的形成是起关键作用的,这种观点孟子在千年前即有相关论述。“居移气,养移体”、“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与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白话来讲,有才干、有好的思想修养的人要时刻教化、熏陶才能较低的、道德修养较差的人,所以世人皆乐意有品德修养较高的父亲和兄长。反之,如果不这样做,有才干不屑教化才干平庸之人,道德修养较好的人不教化道德修养较低的人,那么人与人之间好与差的差别只能用寸来计量了。从这两句话可以明显的看出孟子认为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气质变化、思想修养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他观点中的环境熏陶是多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上与下”的熏陶教化,是“父对子、兄对弟”的影响关系,“父、兄”必须注重美好品德的修养,进而在日常中时刻教育、熏陶“子、弟”,才能促使“子、弟”在成长环境中时刻沐浴正能量、时刻受到好的道德教化,最终才能成为一个孟子所希望的“仁爱”之人。

(三)榜样法,以“榜”为“样”

榜样法即树立典型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品德或者模范行为为典型侧面影响世人品德修养进而影响其行为方式的方式方法。孟子积极主张这种方法在修身育人方面的运用。他强调,为政者需要以身作则、以身为典,以自己高尚的道德修养为天下世人之榜样,以自己修养影响世人之修养。“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统治者“仁”则天下“仁”;统治者“义”则天下“义”;统治者“正”则天下“正”。虽然此观点在现在看来有些过于绝对,但是其引深之“道义”则是很深远的,其重点强调了统治者的“身正”和以身实施“仁”、“义”的模范行为,只有在这种施政方式下才能实现“天下归之”、实现国家安定有序。孟子在要求为政者的同时进而指出:“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即在家庭中如果做丈夫本人不践行“大道”,那么“大道”在妻子儿女身上更无从谈起;在外不以“道”对待别人的人,就算是妻子儿女也不能较好的相处。因此,无论为政者还是平民百姓只有“严己”方可“律人”;只有以身为则、率先为典,才能使他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达到无声胜有声之效。

(四)“尚志养气”法,内于心,外于形

孟子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立志,努力使自己的志向立的更为高远。齐国王子垫问孟子:“士何事?”孟子说:“尚志。”王子垫又问:“何谓尚志?”孟子说:“仁义而已矣。⋯⋯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这段对话看来,“尚志”即只要行仁义就可以使自己志向变得高远。同时孟子提出的“尚志”是和“养气”是紧密结合、相互贯通的。这种“气”是一种“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孟子认为,为政者只有善于进行道德修养,尚志同时养气,方可达到志向坚定、从一而终的思想境界,然后内化为自觉的道德实践行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天下归一。

孟子虽隔千年,但其教育思想却一直用永放光辉;《孟子》虽著千年,但其教育精华却影响至今。

  • 《孟子》中的教育方法,受益匪浅
  • 答:无论工作、生活中“不如意着十有八九”,在人生逆境环境中,孟子给予我们启示:当遇事不如意时不应把原因仅归咎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应转变思维方式,从自身主观方面查找原因,通过自我审察,以求得“良心本心”,这就是孟子“反求诸己”的思想教育方法的核心。也是关于自己内心审视的直接方法。孟子曾说...

  • 孟子提出四个教育方法
  • 答:孟子提出四个教育方法如下:1. 以“悌”教育培养孝顺之心:孟子认为,培养孝顺之心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他提出了“悌”的概念,即尊敬兄长,尊重长辈,体现出对家庭成员的孝顺之情。孟子认为,孝顺是德行的起点,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他强调,家庭教育应该以孝敬父母为重要内容,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培养...

  • 孟子的教育方法有什么?
  • 答:孟子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虽然在有些方面(例如因材施教)继承了孔子,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独有的教育方法,例如“言近指远,守约施博”,是说教育者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展开教学;要能够以简单易懂的道理去驾驭、分析复杂的事物。

  • 孟子关于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 答:孟子关于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如下:1、孟子强调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原则。他认为人具有天赋的善良本性,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引导和修养来发扬光大这种善良本性。他主张尊重人的个性和差异,不强求一律,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兴趣。2、他强调道德教育应该与人的自然本性相结合,遵循人的生...

  • 孟子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 答:3、教育方法:孟子提倡启发式教学和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这些方法在古代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孟子认为,教师应该通过提问和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对古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孟子提倡教育的渐进性,认为教育应该按照学生的年龄、性格、兴趣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循序渐进。

  • 孟子实行的“五种教育方式”有哪五种?
  • 答:所以孟子说教学生这几种方法,第四种就是回答问题,还有第五种叫做什么,叫做“有私淑艾者”。这个比较少听说,什么叫私淑艾呢?也有人说这应该念成私淑(yi)者,yi,都可以。这个yi我们现在就是改正的意思,我私底下去找到一个人的德行跟学问的资料,加以改正我自己。就好像我出一本书,出一本书...

  • 孟子有教育的名句
  • 答: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君子之于禽兽,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

  • 孔子和孟子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 答:孟子的学习方法:多实践——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学习态度:注重实践、坚持——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孔子 学习方法:第一是多读多悟,孔子晚年好《易》,读到韦编三绝的程度。后来有人说孔子能预测上下五百年,看来也并不是空穴来风。这里也说明孔子是...

  • 君子的教育方法
  • 答:孟子说:“君子教育的方法有五种:有像及时雨滋润沾化的,有帮助养成品德的,有帮助发展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靠品德学问使人)私下受到教诲的。这五种就是君子施行教育的方法。”孟子在《告子下》中说过:“教亦多术矣。”这里的五种方法,只是很简单地举例而已。朱熹曾经逐一考证孔子、孟子用这...

  • 孟子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 答:以下是《孟子》中一段原文及翻译:原文: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翻译:孟子说:君子教育的方法有五种:有像及时雨一样滋润万物的,有成全德行的,有通达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为别人所不及的。这五种...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