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文言文朗读停顿技巧而字

2024-06-01m.verywind.com
~

1. 文言文停顿技巧

不少初中生不喜欢学文言文,重要原因是教法单调,学习不得要领。事实上,语言学习是有规律的,学习语言要下苦功,要讲究积累。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反复朗读,自能领悟文章的旨意。现代社会当然不可能\'书读百遍\',但朗读仍然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文言文的朗读与现代文一样要求读准字音、停顿,读出语气、感情。但又有一些特殊要求和基本方法。

读音

(一)\'破音\'异读,即改变字音来表示词性和词义的变化。如\'陈胜王\'中\'王\'读wàng,动词,为王.

(二)通假异读。如\'河曲智吏亡以应\'中\'亡\'读wú,同\'无\';\'属予作文以记之\'中\'属\'读zhǔ,同\'嘱\'。

(三)古音异读,如\'可汗大点兵\'中\'可汗\'读kèhán,又如\'浩浩汤汤,横无几涯\'中\'汤汤\'读shāngshāng.

(四)文言虚词一般要轻读,而否定副词\'不\',转折连词\'而\'等则需重读。

停顿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好停顿。

我们在读文言文时,要结合课文注释,综合课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清句意、文意,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该连在一起读,或不该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文意。这样就能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例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此句在文中之意是:医生喜欢给没有大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朗读时应在\'不病\'后停顿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而不能停在\'好治\'后。如果读成后者,其句意就成了\'医生喜欢治,没有大病(的人)作为(自己的)功劳\',这样就不好理解了。

(二)了解文言文词语特点,读好停顿。

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里常常是两个单音节词,词义与现代汉语也有所不同。在文言文里,就要将两个单音节词分开来读,而不能错把它们当成一个词来读。

例如\'可以己大风\'«捕蛇者说»中\'可以\'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能愿动词\'可以\',所以在朗读时应这样停顿\'可以己大风\'。同样《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也是\'可/以一战\'。

(三)借助语法知识,读出停顿。

在弄懂文言句意的基础上,可以用语法知识去分析句子的结构。先判断一下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在句中各充当什么成分,读出停顿。

1.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如:

(1)先帝/不以臣卑鄙付出师表»

(2)菩/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岁。论战»(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2.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如:

(1)恐/前后受其敌«狼»

(2)恐/托付不效付出师表»

(3)愿/隆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同上)

3.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面应稍加停顿。如:

(1)愿/隆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付出师表»(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同上)

(3)叫嚣/乎东西,攘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4.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和主语之前稍加停顿。如:

(1)今/天下三分付《出师表》

(3)向/哥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5.在转折连词前一般要稍加停顿。如:

(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2)人不知/而不恒«

2.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

原发布者: *** 亚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

【篇一: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方法指导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1)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 “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廷

(2)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49(2c7若句首出现过渡性的词语。如3.谓语与补语间要停顿。如:予将告2

3. 文言文朗读划分节奏的技巧有哪些

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

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

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如:(3)予 / 尝求 / 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4)率 / 妻子 / 邑人 / 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二、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 f ú ),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5)盖 / 一岁之犯死者 / 二焉 (《捕蛇者说》) (6)夫 / 环而攻之 / 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

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如:(7)鹏之 / 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庄子 逍遥游》) (8)医之 / 好治不病 / 以为功。 (《扁鹊见蔡恒公》) 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如:(9)若 / 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 (10)而 / 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11)然则 / 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12)故 / 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13)是故 / 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论贵粟疏》) 五、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

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 / 犬坐于前。

对下面这个类型句子的节奏划分也要遵循逻辑意义:然 / 得而腊之 / 以为饵(《捕蛇者说》)。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五种方法,而这五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知能图谱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方法指导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 “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 至若春和景明 若夫淫雨霏霏 然则北通巫峡 诚宜开张圣廷 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 且焉置土石 虽我之死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

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佳木/秀而繁阴。 ③问/今是何世 ④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

例③④中的动词“问”、“刻。

4. 文言文的停顿方法需要原创

一、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②可/以一战.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②永之人/争/奔走焉.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①其一犬/坐于前.(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五、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分原貌.如: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②瞻余马首/可也.六、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七、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①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八、“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①余闻之也/久矣.。

5. 文言文朗读怎样停顿

在新课标实施的大背景下,文言文的考查也出现了新变化。

即强调诵读能力、积累迁移运用能力、语言理解能力以及对文章的整体感悟能力的考查,而不再把测试重点放在词法、句法上。文言文停顿作为古诗文的诵读能力之一,也是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引起考生的关注。

哪些地方非停不可?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借助于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来确定哪些地方需要停顿。 1.句首的关联词和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如: (1)虽/鸡狗不得宁焉。 (2)故/君子有不战。

(3)盖/一岁之犯死者而焉。 例(1)中的“虽”和例(2)中的“故”是连词,例(3)中的“盖”为语气助词。

2. 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4)已而/夕阳在上。

(5)曩/与吾祖居者。 (6)中/轩敝者为舱。

例(4)(5)中的“已而”“曩”是状语,表时间,例(6)中的“中”也是状语,表方位。 3. 主语和谓语间要停顿。

(7)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8)若/毒之乎? (9)吾父/死于是。

例(7)中的“滕子京”是名词,作主语;例(8)中的“若”为代词,作主语;例(9)中的“吾父”是偏正短语,作主语。 4. 谓语与宾语、补语间要停顿。

(10)乃重修/岳阳楼。 (1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2)予将告/于莅事者。 例(10)中的“岳阳楼”是名词,作“修”的宾语;例(11)中的“古仁人之心”为偏正短语,作“求”的宾语;例(12)中的“于莅事者”是介宾短语,作“告”的补语。

5. 并列短语间要停顿。 (13)山肴/野蔌。

(1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例(13)中的“山肴”与“野蔌”,例(14)中的“良田”“美池”“桑竹”三个短语之间都是并列短语。

哪些地方不可停顿? 一般来说,以下两种短语间不能停顿,否则会影响古文原来的意思。 1. 偏正短语 (15)而/乡邻之生/日蹙。

(16)得道者/多助。 (17)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例(15)中的“乡邻之生”,例(16)中的“得道者”,例(17)中的“山林之乐”都是偏正短语,均作句子的主语,所以它们都应连读。 2. 介宾短语 (18)不足/为外人道也。

(19)其/如土石何。 例(18)中的“为外人”是介宾短语,作“生”的补语;例(19)中的“如……何”是特殊的固定用法,相当于“把……怎么样”的意思,不能拆开,必须连读。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只是停顿的基本规律,不应死搬硬套,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顺当地找到正确答案。

6. 文言文朗读停顿

在新课标实施的大背景下,文言文的考查也出现了新变化。即强调诵读能力、积累迁移运用能力、语言理解能力以及对文章的整体感悟能力的考查,而不再把测试重点放在词法、句法上。文言文停顿作为古诗文的诵读能力之一,也是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引起考生的关注。

哪些地方非停不可?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借助于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来确定哪些地方需要停顿。

1.句首的关联词和语气助词后要停顿。如:

(1)虽/鸡狗不得宁焉。

(2)故/君子有不战。

(3)盖/一岁之犯死者而焉。

例(1)中的“虽”和例(2)中的“故”是连词,例(3)中的“盖”为语气助词。

2. 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4)已而/夕阳在上。

(5)曩/与吾祖居者。

(6)中/轩敝者为舱。

例(4)(5)中的“已而”“曩”是状语,表时间,例(6)中的“中”也是状语,表方位。

3. 主语和谓语间要停顿。

(7)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8)若/毒之乎?

(9)吾父/死于是。

例(7)中的“滕子京”是名词,作主语;例(8)中的“若”为代词,作主语;例(9)中的“吾父”是偏正短语,作主语。

4. 谓语与宾语、补语间要停顿。

(10)乃重修/岳阳楼。

(1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2)予将告/于莅事者。

例(10)中的“岳阳楼”是名词,作“修”的宾语;例(11)中的“古仁人之心”为偏正短语,作“求”的宾语;例(12)中的“于莅事者”是介宾短语,作“告”的补语。

5. 并列短语间要停顿。

(13)山肴/野蔌。

(1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例(13)中的“山肴”与“野蔌”,例(14)中的“良田”“美池”“桑竹”三个短语之间都是并列短语。

哪些地方不可停顿?

一般来说,以下两种短语间不能停顿,否则会影响古文原来的意思。

1. 偏正短语

(15)而/乡邻之生/日蹙。

(16)得道者/多助。

(17)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例(15)中的“乡邻之生”,例(16)中的“得道者”,例(17)中的“山林之乐”都是偏正短语,均作句子的主语,所以它们都应连读。

2. 介宾短语

(18)不足/为外人道也。

(19)其/如土石何。

例(18)中的“为外人”是介宾短语,作“生”的补语;例(19)中的“如……何”是特殊的固定用法,相当于“把……怎么样”的意思,不能拆开,必须连读。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只是停顿的基本规律,不应死搬硬套,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顺当地找到正确答案。

7. 文言文节奏的划分方法

文言文语句节奏的划分: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五、“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1.“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2.“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而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续. 3.“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4.“而”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六、节奏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七、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九、“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作句尾语气助词则不作停顿.十、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十一、句式整齐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使语气语调一气贯通.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三条规律: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主、谓、宾).二、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三、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必须正确理解文意,因为这是确定文言文停顿节奏的前提.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打好扎实的文言基础,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言语感.望采纳【明教团队】为您解答,如有疑问,请继续追问,谢谢。



  • 文言文《狼》划分朗读节奏
  • 答:1.而 / 两狼之并驱 / 如故。(“之”字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所以这五个字是个整体。2.意将 / |遂入 / 以攻其后也。 woshinidedadie | 发布于2011-06-16 举报| 评论(2) 6 1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第一句不肯定 1234科技 | 发布于2011-06-15 举报|...

  • 文言文断句审关系明结构
  • 答: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 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

  • 文言文断句而
  • 答:3. 文言文中 而 前能断句吗十分重要举个例子 《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这句话在念出来的时候,在而前是有停顿的。这是古文中而字前最常出现的断句,我们不会在这个地方加标点符号,因为这样可能会使语义不够连贯,但这里是应该有一个断句的。采用这种断句方法是因为,这个而表示的关联或转折,是两个...

  • 文言文而的前面要停顿
  • 答:2. 文言文的停顿方法需要原创 一、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①故天将...

  • 文言文中 而 前能断句吗十分重要举个例子
  • 答:《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这句话在念出来的时候,在而前是有停顿的。这是古文中而字前最常出现的断句,我们不会在这个地方加标点符号,因为这样可能会使语义不够连贯,但这里是应该有一个断句的。采用这种断句方法是因为,这个而表示的关联或转折,是两个词之间,或是两个分短语之间的。

  • 文言文断句涉及“而”相关
  • 答: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像两腮的胡子,内层像生在嘴下的胡子。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而,颊毛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九.而部》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周礼·考工记·梓人》〈代〉(1) 你(们);...

  • 司马光文言文为什么在儿后面停顿
  • 答:5、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6、五、“而”字后应该停顿。7、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8、1.“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

  • 文言文朗读怎样停顿
  • 答:(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解释】例(1)是以定语“高”后置为特点的倒装句,考虑停顿,应不失结果完整;例(2)则是典型的省谓语句,“再”“三”后均省去谓语“鼓”,朗读应形成层次,以保其语意不残。 总之,文言文停顿节奏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但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必须正确理解文意,...

  • 文言文中有“而”的句子,该如何划分停顿
  • 答:通常划在“而”之前 如:舍生/而取义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 文言文朗读停顿技巧而字
  • 答:【篇一: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