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百家姓中於和于是一样吗? 姓于的在百家姓里排名第几?

2024-06-01m.verywind.com
百家姓中“于”与“余"姓氏一样吗?~

  必然不一样。《百家姓》:乐于时傅,皮卞齐康,伍余元卜,顾孟平黄。

  余姓起源有四:
  1、 据《风俗通》载,余姓为“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春秋时,秦国有个臣医叫由余,他的祖先是晋人,避乱于西戎。由余本来在西戎为官,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贤德大度,就留在秦国为臣。他为穆公谋划征伐西戎,使秦国成为西方霸主。他的后代子孙以其名字为姓,有的姓由,有的姓余,同出一宗。
  2、 出自赤狄族,为隗姓之后。据《国语》载,“潞、洛、泉、余、满五姓,皆赤狄隗姓。”
  3、为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后代,铁木真在宋开禧二年(1206年)统一蒙古诸部,在斡难河畔被推举为全蒙古的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从此成吉思汗的子孙辈开始横扫亚欧大陆,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蒙元,是为元世祖,尊成吉思汗为元太祖,元世祖于1279年灭南宋后统一中国。元世祖共有十二子,立第二子真金为太子,元世祖在1294年病逝后,真金的第三子铁穆耳即位(真金已早逝),为元成宗。元成宗封其族弟铁木健(汉化名字)为南平王,驻宁河南江北行省(蒙元时的河南江北行省包括今河南、湖北及安徽、江苏两省北部)。由此可知:铁木见是忽必烈之孙,亦是成吉思汗的第五世孙。铁木见到河南后,渐从汉俗以铁为姓。铁木见共有九子一女,分别名为铁秀一、铁秀二、铁秀三、铁秀四、铁根五、铁根六、铁根七、铁根八、铁根九、铁根十(其女婿),这九子一女婿即是铁改余姓的始祖。
  4为夏禹小儿子姒罕,封姓为余氏。据《姓考》所载,相传夏禹之后有余氏。大禹生有三子,大儿子启,姓姒,小儿子叫罕,封姓为余,其后代相传为余氏。禹妻是绍兴涂山之女,禹封小儿子姓余,有纪念妻子之意。


  于(Yú)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
  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邘叔被封在邘国。据《广韵》所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第二子(有说第三子)于邘(故城在今河南省沁阳西北于邘邰镇),称于邘叔。后来,于邘叔的子孙就以国名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史称于姓正宗。
  2、出自古复姓淳于氏,
  为唐代时避讳宪宗李纯所改单姓于氏。据《古今姓氏书辩证》等所载,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姓,称为淳于氏。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单姓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也有一部沿袭未改的,形成此支于氏。
  3、出自北魏时的万忸于氏,
  为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恢复本姓于。据《路史》所载,鲜卑族的万忸于氏原为山东于姓人,后随鲜卑改之,孝文帝汉化改革,又复于姓。这一支于氏虽然是从鲜卑族的万忸于氏所改,一向也被当作外来的姓氏看待,但在实际上,他们仍然是汉族于姓的后代,只是在汉代之时,有一位名为于公的后代,随着拓跋氏离开了中原,并且为了适存于鲜卑族而改姓为万忸于氏,等到后来鲜卑族的拓跋珪在我国北方建立了北魏,才又“重回娘家”,复姓为于而已。居住在北方的于姓之人,多为这一分支。
  4、出自赐姓或少数民族改于姓而来:
  ① 明朝时赐元人巴延达哩姓于名忠,清朝时,南方的部分尼玛哈氏改于姓。
  ② 又有达斡尔、鄂伦春、土、回、高丽等小数民族有改于姓者。

于姓起源参考之一

一 :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和《广韵》所载,周武王第三子受封於邘国,称为邘叔,其後去邑旁为于,有于氏。

二﹕为鲜卑族复姓所改。《路氏》载,东海于公裔孙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後定居中原,代为汉姓「于」氏。

三﹕唐代淳于氏为避唐宪宗李纯之名讳(淳,纯同音)改为于氏。

家族名人

于譧(1398-1457) 字廷益,明代浙江钱塘人。历任官监察御史,兵部尚书等。正统十四年,土木桥之变,瓦刺首领也先侵扰大同,明英宗被俘,于譧反对放弃北京,拥立英宗弟为景帝,主君务,击退也先军队,接英宗回。英宗复辟後被杀,年六十岁,天下冤之。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清山西永宁人,康熙时,官至两江总督,以清廉著称,时称天下清官第一。

地望分布:河南河南郡,山东东海郡。

于姓起源参考之二

中国的于姓和其它许多姓氏一样,其姓源的出处并不是单一的。它既有于姓后人改为他姓后,经过100多年的时间,又改回原来的于姓,又有因避皇帝名讳而改姓于姓的人。可以说,于姓的来源共有三支,但追本溯源只有两支。据《新唐书·宰相世系》所载,最早的一支于姓祖先是源自周文王的姬姓后人(于)叔,其姓源的发祥地在河南沁阳(于)邰村。

沁阳姓氏研究会副会长邓宏里:“武王姬发(公元前11世纪)封他的第三个儿子(于)叔,封到这里,成立了(于)国,(于)叔也就成了国君了。到了春秋战国的时候,邗国消亡了,(于)国消亡以后,国人为了不忘自己的祖根,不忘自己的国家,所以就以国为姓了。而原来的邗国有耳刀旁,作为姓氏的时候,就把耳刀旁去掉,只保留干勾就是于,这就是于姓的来源。”

另据《姓氏考略》记载,唐朝元和初年,复姓淳于氏因避宪宗皇帝李纯的名讳,就改为姓于,从此就形成了又一支于氏族人。

最初,源自姬姓的于姓人氏主要在其发祥地一带发展繁衍,后因战乱及自然灾害等原因,在战国后期的时候,开始向外地迁移,其中迁到山东郯城的一支于氏发展很快,到西汉时就有一位叫于永的在朝廷做御史大夫,所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于姓一直是郯城的名门望族。

东汉末年,于永的后代有一支随着鲜卑族拓跋氏离天中原,并改姓万忸于氏,后来拓跋氏在我国北方建立北魏,这一支万忸于氏又重返中原,在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又将万忸于氏恢复为原来的于姓。

  在于姓的发祥地西万镇(于)邰村我们了解到,村中现已没有于姓村民了,在与村民的谈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世事的久远和历史的沧桑。

(于)邰村村民:“姓于,这村没姓于的。”

记者:“现在没有过去呢?”

(于)邰村村民:“过去也没有,过去也没有姓于的。(于)邰,这是个地名,它不是姓于的。”

 记者:“于姓就是从咱们这里迁出去的?”

(于)邰村村民:“那咱可不知道,那咱可不知道。”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在(于)邰村的旁边有个志岭村,村民于兴国的家中,至今还保留着明代时的族谱。  

志岭村村民于兴国:“这是我们保存下来的于姓族谱,是从明朝万历年间到现在的,有25代了,这上面记载的是19代,后边的没记。到现在25代? 到现在25代。”

据谱牒资料记载,于姓自得姓之初到现在,已经由原来的两个主要支脉发展繁衍成18个主要分支。其中山东、内蒙古、黑龙江、江苏、浙江等省的于姓族人,大部分都是历朝历代从河南和陕西逐渐迁移过去的。据史料记载,在唐朝初期的时候,就有于姓族人迁移到广东和福建定居。

在中国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于姓名人当属明代兵部尚书于谦。于谦在明朝英宗皇帝被俘,国家面临严重困境之时,拥立新皇帝,反对迁都,并调集重兵奋勇作战,最终,保持了当时国家的稳定。而近代中国democracy革命的先驱,原国民党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在从政之余,博采众家之长,自成一格、创造了于体书法,从而成为中国书法艺术屈指可数的大师级人物。

台湾的于姓族人是明朝末年从福建迁入的,目前,台湾的于姓族人大部分生活在台南和嘉义等地。

于姓起源参考之三

于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二十八。于姓出自姬姓,是西周王族的后代。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把自己的第二个儿子封在于,称作“于叔”,建立了于国。于叔的子孙,就用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于。于姓的一支,曾经在十六国时跟拓跋部落北迁,融入了鲜卑族,并且改姓为勿忸于氏。直到北魏时期,孝文帝迁都洛阳,才又改成于姓。另外,于姓还有一支是出自淳于氏。唐宪宗李纯时,为了避讳,淳于氏被改成了于姓。于姓早期主要在他的发源地发展,西汉时,发展到山东,十六国时,发展到山西和内蒙古,北魏时期,发展到陕西,现在,已经分布在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新疆,内蒙古,黑龙江,辽宁,湖北,江苏,浙江,安徽,广西等地。于姓的主要聚居地有:东海,河南,河内,平城,京兆,沁阳,济源,通许,尉氏,杞县,西峡,方城等。姓纂:周武王第二子邗叔之后,子孙以国为氏,其后去邑为于,亦有不去邑者。又淳于氏避唐讳改于氏,见路史。

不一样,有姓於的,也有姓于的,都在百家姓里

当然不一样啊!

  • 於姓和于姓是不是同姓
  • 答:是的,因为於字最早是繁体字,后来国家在弄繁体字的时候有些地方於就改成了于,但是两者都是最早的来源於姓

  • 百家姓中於和于是一样吗?
  • 答:不一样,有姓於的,也有姓于的,都在百家姓里

  • 于和於有什么区别呀?
  • 答:上古“于”和“於”不同音。《尚书》《诗经》一般用“于”,《论语》除引用《尚书》的部分外,不用“于”,《孟子》一般用“於”。《左传》两者并用,如果所介的是地名,一般用“于”,如果在被动句或描写句里,一般用“於”,很少例外。现代汉语中,“于”读音yú,作介词及动词形容词后缀,也...

  • 作为姓氏于姓的“于”可以写作“於”吗?
  • 答:不可以,“于”与“於”来源不同,是两个姓。“于”姓源出有四: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邘叔被封在邘国。据《广韵》所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第二子(有说第三子)于邘(故城在今河南省...

  • 于字等同於字吗?
  • 答:于〔简化字〕→於、于〔正体字〕「於」和「于」,在上古不单用法不同,读音也不同。作介词讲的时候,多用「於」,表被动和比较。如「甚於」、「胜於」、「至於」等。在表示至于某地时,多用「于」。「于」还在姓氏中使用,也是古诗词中的语气词了。虽然「於」有时也用作感叹词,如「於戏」...

  • 简体字于的正繁体字到底是不是於,或者是不是存在繁体字这么一说。谢谢...
  • 答:“于”字的用法有2个,一是做介词,二是做姓。做介词用时,它的繁体就是“於”。做姓用时,则仍然是“于”。而“於”本身也是一个姓。这就是说,“于”和“於”是两个不同的姓。除做姓外,“于”的繁体就都是“於”另外,“於“还是个多音字,这里只讨论它读yú时的用法。

  • 如何区分‘于’、‘於’
  • 答:二者读音和意思完全相同,只是写法不同,于字的繁体字写法如下图:于拼音:yú,注音:ㄩˊ,部首:二部,部外笔画:1画,总笔画:3画 五笔:GFK,仓颉:MD,郑码:ADVV,四角:10400 结构:单一,电码:0060,区位:5158,统一码:4E8E 笔顺:一一丨 释义:1、介词。2、后缀。3、姓。

  • 於在姓氏里读什么?
  • 答:读yū 基本解释:--- 於 yū 姓。於 yú 同“于”① 於 wū 同“呜”,呜呼。同“乌”⑤。笔画数:8;部首:方;笔顺编号:41533444 详细解释:--- 於 wū 【叹】表示感叹〖wo〗佥曰:“於!鲧哉!”——《书·尧典》於 wū 【名】“乌...

  • ...上的繁体字是「於」吗?这个字在姓名学笔画中是三画还是八画呢?我...
  • 答:㊀各义,古“于”、“於”通用,今“於”作为“于”的异体字,但“於”作为姓时,仍写成“於”,读(yū)。于㊁㊂各义,古只写作“于”。

  • 古文中“於”和“于”的区别?
  • 答:(14) 表示相对的位置。如:垂直于肋板的脊柱 (15) 姓 于 yú (1) 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译出 以至于寸。——《后汉书·列女传》越于诸侯。——《国语·晋语》(2) 又 以免于难。可以免于难。(3) “於”(4) 另见 yū 于今 yújīn 至今。车站一别,于今十年 如今;到现在 于思 ...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