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曹刿论战》中有两个人物:曹刿和鲁庄公。对他们你有什么看法?请任选其中一人写一则短评。急急,解了给 曹刿之战中鲁庄公的人物形象。简要分析!简要分析!

2024-06-02m.verywind.com
《曹刿论战》中主要写了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说说他们各自性格特点,并思考作者是怎么表现的~

1、文中鲁庄公: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2、曹刿:远谋。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了他过人的谋略。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抵抗侵略保卫国家的政治热情。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与庄公的急躁冒进,反衬曹刿的从容谨慎,一个出身卑微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扩展资料

作品背景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
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
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刿论战

军事上急躁冒进,但又礼贤下士,从谏如流,宽厚带人,能够言听计从,是个宽宏大度的君王。

曹刿及鲁庄公其人——读《曹刿论战》
242000 安徽省宣城市第十二中学 杨和平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文章以对话的方式记叙了曹刿论述作战的道理和战争的简要过程,塑造了曹刿和鲁庄公两个形象鲜明的人物。
文章共三个自然段,依次写曹刿“战前论战”、“战时参战”和“战后论战”。其中“参战”的过程略写,战前和战后的“论战”详写。从全文看,曹刿论战,共论述了三个问题。问题一是乡人提出的“又何间焉”,曹刿要回答的是“为什么要参战”。问题二是曹刿提出的“何以战”,答案在提问者心中,但需要鲁庄公作答,提问者评述。问题三是鲁庄公提出的“其故”,曹刿解释“其故”,进行最重要的一次论战。从曹刿对三个问题的论述看,曹刿是一个“有担当、有见地、有谋略”之人。下面,我们做一些简要分析。
先说“有担当”。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派高傒、鲍叔牙、公子雍率大军伐鲁。鲁庄公和群臣闻听齐大军压境,大惊失色,不知所措。这时,一直隐居梁甫山的曹刿求见庄公,欲出谋划策。其乡人质疑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的回答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是曹刿的第一次论战,论述的是“我”为什么要“参战”。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肉食者”角度看,他们目光短浅,不能有深远谋划;二是从“素食者”“我”的角度看,能做到“远谋”,有深远谋划,必须担当起为国效力的重任。从这个角度看,曹刿是一个关心国事而有担当的人物,他能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尽力报国。
再说“有见地”。曹刿论述的第二个问题是“何以战”,即战争得以取胜的关键所在。论述者成竹在胸,却将问题抛给“肉食者”鲁庄公。鲁庄公将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护上,两次分别回答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鲁庄公所说,前者并不是普遍给予民众的实惠,只是给予近臣的“小惠”,后者只是例行的宗教性礼节,并不能为人所信服,因此曹刿反驳说“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和“小信未孚,神弗福也”。鲁庄公第三次给出的答案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一点,属于对百姓的忠心,是取信于民的表现。曹刿表示赞许,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从曹刿的两次否定和一次肯定来看,在曹刿看来,战争取胜的关键是在政治上取信于民,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能有这样的分析和认识,说明曹刿目光锐利,对政治与战争的见地独到深远。
最后说“有谋略”。战争取胜后,鲁庄公不解“其故”,便问曹刿,曹刿作答,分别论述了“克之”和“逐之”的玄机。这玄机,便是曹刿的谋略。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有很好的总结,曹刿“克之”是抓住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逐之”是抓住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克之”时,“齐人三鼓”,“三而竭”,而我军“一鼓作气”,士气正盛,“彼竭我盈”,故克之,齐师败绩。“逐之”时,曹刿“下视其辙”,“视其辙乱”,“登轼而望之”,“望其旗靡”,故逐齐师。如果说战前的论战体现了曹刿以民为战争之本的基本战略思想的话,那么,战后论战则体现了他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以此看,曹刿是个极有军事谋略的人,他临场指挥胸有成竹,镇定自若,详查敌情,避其锋芒,待机而动,他战后论战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语言简洁,见解深刻。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说,曹刿是个大智大勇之人。但,也不能说曹刿没有缺点,单从文本的描写看,曹刿也并非是个完人。曹刿有担当,敢于进谏,但并非善谏,其用的全是“直谏”。这从曹刿所言便可知晓。曹刿见鲁庄公的第一句话便是“何以战”,单刀直入,言语生硬,而且连称呼都没有。对于鲁庄公的两次回答,给予了干脆、直接的否定。指挥战斗时说的两次“未可”和两次“可矣”,用的都是无主句,也没有称呼,干脆利落,语气强硬。请战时用的几乎是命令的语言,“战则请从”。对“肉食者”的评价也十分直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没有一丝婉言。这些言语,写出了一个为人过于直率而又有点妄自尊大的曹刿。这是曹刿的不足,但却衬托出鲁庄公的长处。鲁庄公贵为一国之君,面对曹刿的直谏,诤言,甚至是无礼,却能报以宽大的胸怀,从谏如流,大胆任用曹刿,这是典型的明君风范。他在国家危难之时,能身先士卒,团结近臣,诚实守信,奋起抗敌,也是值得称道的。他在战后能主动“问其故”,说明其谦虚好学,这也值得肯定。据历史记载,鲁庄公在战后立即拜曹刿为大夫,并把女儿曹姬嫁给曹刿,这也说明其是知恩图报、唯才是举且想有所作为的。但曹刿却不守臣道,于鲁庄公三十年作乱,被鲁庄公之子公子般平叛,曹刿被赶到莒国,在莒国病死。
但,鲁庄公也是很多不足,他的不足是对曹刿长处的陪衬。大敌当前,作为一国之君,鲁庄公没有深谋远虑,即做出“将战”、“将鼓”、“将逐”的一系列决定。从性格上看,这是鲁莽、急躁的表现,与曹刿的镇定、谨慎形成对比。从军事上看,这是无知、昏聩的举措,与曹刿的深谋远虑、指挥有方形成对比。另外,鲁庄公将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拥护和神灵保佑上,这是政治上短视的表现,与曹刿敏锐的政治眼光形成对比。
因此,我们可以说,曹刿是品格上有担当,政治上有见地,军事上有谋略,作战时甚谨慎,但为人上过于直率且有点妄自尊大的能人。而鲁庄公则是个政治上短见,军事上无知,但能够虚心纳谏,包容下属,任用能臣的君王。

  • 曹刿论战讲的是什么 曹刿论战的主人公是谁
  • 答:曹刿,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当时齐国攻打鲁国,曹刿为其出谋划策,作战指挥。其中“一鼓作气”的典故就来自于他。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或许就是指挥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论战》一文出自于作者左丘明的《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战争中对着次战争进行的一次评论,...

  • 从曹刿论战可以看出曹刿和鲁庄公是怎样的人
  • 答:曹刿:深谋远虑,谨慎小心,不卑不亢,见识广博 鲁庄公:纳谏如流,心胸宽广,仁厚下士 望采纳O(∩_∩)O~~

  • 《曹刿论战》当中的曹刿,后来结局如何?
  • 答:庄公又问:“为什么齐军逃走了,你不让马上追赶呢?”曹刿说:“大国之间交锋,虚虚实实,齐军虽退,也要特别提防有诈。我察看后击。”庄公十分佩服,说:“你是真正的军事家啊!”立即拜曹刿为大夫。在鲁庄公三十年的时候,由于曹刿作乱,被鲁庄公的儿子平叛,于是曹刿被赶到了莒国,不久在莒国...

  • 曹刿论战中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什么和什么
  • 答:曹刿论战中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鲁国取胜的原因:一是战前鲁庄公是个勤政爱民的好君主,得到人民的拥戴;二是战场上有曹刿的正确判断与指挥,选择了最佳的进攻和追击时机。《曹刿论战》是先秦左丘明所作 原文节选: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

  • 曹刿论战中鲁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 答:鲁国取胜的原因:一是战前鲁庄公是个勤政爱民的好君主,得到人民的拥戴;二是战场上有曹刿的正确判断与指挥,选择了最佳的进攻和追击时机。《曹刿论战》是先秦左丘明所作。原文节选: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曹刿论战的经典题目和答案
  • 答:1. 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2.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情感目标学习曹刿的爱国精神。二、重点、难点:重点:分析把握曹刿的形象。难点:理解鲁庄公在长勺之战鲁国以弱胜强中的作用。三、学情分析《曹刿论战》是一篇中考篇目,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

  • 《曹刿论战》当中的曹刿,后来结局如何
  • 答:“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相信很多人都对这段话相当的熟悉,这就《曹刿论战》中的内容,是曹刿向鲁庄公提出的著名论断,而这一战就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齐鲁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即公元前684年,这一年是齐桓公继位的第二年,而齐...

  • 《曹刿论战》当中的曹刿,后来究竟怎么样了?
  • 答:从此曹刿现代人所熟知。然而事实上的曹刿在历史书中却鲜有记载。而后人在了解了《曹刿论战》以后,也几乎对于他的故事不再耳闻。事实上,曹刿在经过长勺之战以后得到了鲁庄公的重用。并没有安于现状的曹刿,最终与鲁国反目成仇,选择了造反,却被鲁庄公的儿子平叛,最终病死他国。在长勺之战之前曹刿...

  • 曹刿论战中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 答: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曹刿论战》赏析 作者取材精到,构思落笔立意高远,既于叙事中撮取历史经验,又于行文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

  • 鲁庄公与曹刿的关系是什么 鲁庄公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 答:鲁庄公的母亲齐姜是个厉害的角色,齐姜在生下鲁庄公之前,跟自己的亲哥哥纠缠不清,后来为了齐鲁两国能够交好,作为政治筹码被送到了鲁国,成为了鲁桓公的妻子,但是文姜嫁过来之后,一直都对自己的哥哥念念不忘,以致最后文姜和齐襄公一起上演了一出弑君的大戏。鲁桓公就是死在了齐襄公的手里。父亲...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