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思想是什么? 齐桓晋文之事哪些语句体现孟子的仁政思想

2024-05-26m.verywind.com
试以《齐桓晋文之事》说明孟子论辩文字的特点~

  一、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政治上诸侯纷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各诸侯国国君都野心勃勃,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他们崇尚的是“霸道”。而孟子宣扬的是王道仁政学说。在这种情况下,要对这些崇尚霸道的君王讲王道,实在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孟子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善于察言观色,抓住对方的心理,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这一点在《庄暴见孟子》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孟子一见到齐王就问:“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齐王变了脸色,并称自己喜好的不是先王的音乐,而是世俗之乐。可见谈话的开始有些“话不投机”。齐王变了脸色,当然是“惭其好之不正”(朱熹《孟子集注》),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大家知道,儒家是主张先王之乐而反对世俗之乐的。齐王无异于把自己与孟子的立场对立起来了。可见说话的气氛很紧张。然而孟子却提出了“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的观点。可以说是出其不意,观点新颖。“好乐”与国家的治理紧密相关,“今之乐”等同于“古之乐”,这让齐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然最重要的是迎合了齐王的心理,从而改善了谈话的气氛。所以齐王忍不住问:“可得闻与?”然而孟子接下来并没有谈“今之乐”与“古之乐”的异同在哪里。而是巧妙地转换话题,再以谈“快乐”,诱使齐王在思想上走上孟子的思想轨道,从而牢牢地掌握谈话的主动权。既然齐王同意了独乐不若与人同乐,与少数人同乐不若与多数人同乐,自然而然就把齐王引入到自己想谈的领域——仁政。
  孟子就是这样牵着对方的鼻子,巧妙地转换话题,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二、层层深入,逻辑严密。这一特点我们以《齐桓晋文之事》为例来谈。孟子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
  第一步:引导齐宣王抛开“霸道”而谈“王道”。
  第二步:引导齐宣王认识到自身有“不忍之心”。抓住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加以阐发。并且认为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的基本条件,具备了实施“王道”的基础。
  第三步: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并且进一步说明实行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
  第四步:孟子先以“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列举了霸道的危害。从而让齐宣王说出自己的“大欲”。并且指出:“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也。”彻底打破齐宣王的幻想。然后以邹楚之战为喻说明“小不可以敌大,寡不可以敌众,弱不可以敌强”的道理,以使齐宣王彻底放弃霸道。再以“天下归心”的美好前景来说明行王道必胜于天下。
  第五步:阐明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制民之产”、“谨庠序之教”,只要做到了这两点,老百姓就会归附,犹水之归于大海。
  以上五步分析,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水到渠成,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三、取譬设喻,形象生动。 孟子论辩善于运用比喻,。有人作了统计,《孟子》全书共261章,其中有93章用了159个比喻。
  如《齐桓晋文之事》中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泰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来说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
  用“缘木求鱼”来指出齐宣王企图以武力称霸天下是多么的可笑。
  在《孟子见梁襄王》中同样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不嗜杀人,行仁政所能够产生的巨大效果。“禾苗雨露”一喻中,孟子以禾苗比喻老百姓,以雨露比喻君恩,生动地表明君恩对老百姓的重要性,以及实行仁政的好处。“水之就下”一喻更是表明实行仁政,老百姓就自然而然归附。
  对此,汉代的赵歧《孟子题词》说:“孟子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可谓说到点子上了。
  四、运用对比来揭示矛盾,阐发观点。例如: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告子下》)
  此外,孟子在论辩过程中还经常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笔锋犀利,气势磅礴,雄辩有力,都体现了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说服齐宣王施行保民的仁政的言论.说明王天下的关键,在于保民;保民的根源,在于有不忍之心;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在于制民之产.这是全篇的章旨.
孟子的保民和推行仁政思想,对当时社会来说,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当时的人民,正处在七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水深火热的环境里,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如果能够解除战争和过度剥削所带给人民的痛苦,正是人民所渴望的“如解倒悬”的事.其次,这时的国君,都“以征伐为贤”,强调战争的作用,孟子则强调民众的作用,他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保护人民,推行仁政,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人民的生活,虽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争取人民的拥护,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但这些思想,却是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的.不过,孟子从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来推断他能够保民而王,这是唯心观点,不是从当时社会的客观现实出发,是行不通的.制民之产即恢复井田制度,这是美化了的古代社会的农村公社,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孟子提出制民之产的建议,虽然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但他关心人民物质生活,对当时在饥饿死亡线上挣扎的人民是深表同情的.他并且说,人民因冻饿而犯罪,它的过错不在人民而在统治者.他希望人民分得田地,人人不饥不寒,老年人可以衣帛食肉,青年人有入学受教育的机会.这些理想,正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是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人道主义精神.

孟子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保民而王”。
在这次谈话中,孟子集中阐述了他的仁政和经济思想,描绘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社会蓝图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的代表作之一,主要阐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思想。
首先,孟子主张“保民而王”,即通过保护人民、实行仁政来达到称霸天下的目的。他认为,一个君主只有得到了民心,才能真正地成为君主,否则他的权力只是暂时的。因此,他强调君主应该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民的生活和需要,采取措施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其次,孟子提出了“仁政”的主张,即通过实行仁政治理国家。他认为,仁政是实现王道和天下太平的关键,因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赢得人民的心,使人民心甘情愿地为国家效力。他还具体阐述了仁政的具体措施,如减轻赋税、关心民生、尊重礼仪等。
此外,孟子还强调了“礼义”的重要性,认为礼义是社会稳定和政治秩序的基础。他认为,礼义不仅仅是表面的仪式和规矩,更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准则,是人们应该遵守的基本规范。
最后,孟子还提出了“性善论”的观点,认为人性本善,但这种本善的属性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得到发展和提高。他认为,人的修养和品德是成为君主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具备这种素质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君主。
总之,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思想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他强调了君主应该实行仁政、尊重礼义、关注民生、发展教育等方面的重要性。这些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谈话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他提出的措施?
  • 答:《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谈话的中心论点是: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他提出的措施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具体的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

  •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思想是什...
  • 答:孟子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保民而王”。在这次谈话中,孟子集中阐述了他的仁政和经济思想,描绘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社会蓝图

  • 《齐桓晋文之事》 中心思想
  • 答:中心思想: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本文铺张扬厉,纵横恣肆,各段之间又联系紧密,一气呵成。孟子散文的气势源于他坚毅的人格,他对自己的主张,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广博的学问,气盛则言宜,所以谈起话来理直气壮,刚柔相济,词锋犀利。但本文...

  • 齐桓晋文之事中心论点是哪句
  • 答:个人观点 从《齐桓晋文之事》中可以看出,孟子非常重视百姓的利益和民生问题。他认为,一个君主如果想要称霸天下,就必须先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他们的支持和信任。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霸业。同时,孟子也强调了君主应该实行仁政和以德治国的重要性。他认为,“无德不贵,无能不官。”也就...

  •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 答: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 齐桓晋文之事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答:《齐桓晋文之事》写作特点 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颇能反映孟子散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论点明确、说理充分、感情激越、气势磅礴这些基本特色。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孟子要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使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就必须揣摸对方的心理,诱使对方顺着自己的思路来谈话。因此本文在写作上比较...

  • 《齐恒晋文之事章》体现的孟子思想
  • 答:二、文章内容: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这篇文章记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

  • 《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有哪些?联系课文作答...
  • 答:《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说明王天下的关键,在于保民;保民的根源,在于有不忍之心;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在于制民之产.这是全篇的章旨.

  • 齐桓晋文之事哪些语句体现孟子的仁政思想
  • 答:《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说服齐宣王施行保民的仁政的言论.说明王天下的关键,在于保民;保民的根源,在于有不忍之心;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在于制民之产.这是全篇的章旨.孟子的保民和推行仁政思想,对当时社会来说,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当时的人民,正...

  • 试以《齐桓晋文之事》说明孟子论辩文字的特点
  • 答:以上五步分析,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水到渠成,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三、取譬设喻,形象生动。 孟子论辩善于运用比喻,。有人作了统计,《孟子》全书共261章,其中有93章用了159个比喻。如《齐桓晋文之事》中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