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

2024-06-01来源:本站编辑

  • 曹操一生做了英雄之事 为何后世多贬其为“奸雄”
  • 答:“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讲白了,谁能给老百姓一碗饭吃,谁能让他生活的更好更有尊严,他就跟着谁走。因为这不单单是一碗饭,这碗饭里,还有一份希望,一份憧憬,一份太平。曹操也是...

  • 《管子》民本思想的特点
  • 答:《牧民》说:“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判之。”治理国家要顺从民意,想百姓之所想,千方百计为百姓谋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权修》“欲为天下者,必重其国;欲为其国者,必重其民;欲为其民者必重...

  • 富于深刻含义的文言文
  • 答:说平原君曰:‘百姓日乘城为守,而君安享富贵,谁肯为君尽力乎?’”老舍 《四世同堂》五七:“他不求显达,不求富贵,书并不是他的干禄的工具.” 《管子·牧民》:“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汉书·窦婴传》:“梁人高遂乃说婴曰:‘能富贵将军者,...

  • 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说明了什么道理
  • 答:絜矩之道实为忠恕思想的一部分,言应当以己度人、体贴下属。此言出自《大学》释治国平天下的段落,所谓“君子有絜矩之道”的“君子”,当释为贵族,与一般认为的“品行高尚的人”不同。因而这里的絜矩之道,主要是指的为官之道,与“上行下效”、“为民父母”并为治国平天下的准则。

  • 为何曹操被后世称为“奸雄”?
  • 答:“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讲白了,谁能给老百姓一碗饭吃,谁能让他生活的更好更有尊严,他就跟着谁走。因为这不单单是一碗饭,这碗饭里,还有一份希望,一份憧憬,一份太平。曹操...

  • 然上下有分,纪纲有叙的翻译
  • 答:所以,天子统率三公,三公督率诸侯国君,诸侯国君节制卿、大夫官员,卿、大夫官员又统治士人百姓。所以说,天子的职责没有比维护礼制更重要的了。2.领导的本原:为什么这么讲呢?再引用《管子》“牧民”中的原话:“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

  • 文言文作文标题
  • 答:四顺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 *** 为之忧劳;能富贵之, *** 为之贫贱;能存安之, *** 为之危坠;能生育之, *** 为之灭绝。 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罚繁而意...

  • 书信文言文的标题
  • 答: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 *** 为之忧劳;能富贵之, *** 为之贫贱;能存安之, *** 为之危坠;能生育之, *** 为之灭绝。 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

  • 文言文必有祯祥
  • 答:《管子·牧民》:“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汉书·窦婴传》:“梁人 高遂 乃说 婴曰:‘能富贵将军者,上也;能亲将军者,太后也。’”《周书·文帝纪下》:“古之帝王所以外建诸侯内立百官者,非欲富贵其身而尊荣之,盖以天下至广,非一人所能独治,是以博访贤才,助己为治。”宋 苏轼 ...

  • 如何认识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 答:尽量做到“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要求齐桓公竭诚听取民众的意见,把人作为管理的重心。而管理国家说到底就是对人的管理,“治国就是治人”。孟子从“民为立国之本”思想出发,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又说“桀纣...


    网友点评:

    童博寿17065085194:   孟子二章原文翻译 -
    大同市299回复: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

    童博寿17065085194:   谁有孟子的名言 -
    大同市299回复: 孟子名言】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

    童博寿17065085194:   论语《七则》解释 -
    大同市299回复: 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返回顶部
    联系邮箱
    户户网菜鸟学习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