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西取由余于戎句式

2024-05-21来源:本站编辑

  • 谏逐客书翻译一句一译
  • 答:谏逐客书翻译一句一译如下:1、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臣听说官吏议论驱逐列国入秦的游说之士,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2、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从前穆公访求贤士,西面从西戎得到了由余,东面从宛地得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迎来了蹇叔,...

  • 李斯谏逐客书文言文
  • 答: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

  • 逐客谏书原文及翻译
  • 答:逐客谏书原文及翻译如下:1、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译文:臣听说官吏议论驱逐列国入秦的游说之士,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从前穆公访求贤士,西面从西戎...

  • 注《谏逐客书》完成
  • 答:后被赵高诬为谋反, 具五刑 ,腰斩于咸阳市, 夷三族 。】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1、 秦缪公:秦穆公(?—前621年), 嬴姓 ,赵氏,名任好,雍城(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南郊)人。 春秋时期 政治家, 秦国 第九位国君(前659年-前621年在位),“ 春秋...

  • 裹足文言文
  • 答: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

  • 谏逐客书第一段原文及翻译
  • 答:谏逐客书第一段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第一段: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

  •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其中过什么意思
  • 答:过:过错,错误。整句意思是: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出自秦朝李斯《谏逐客书》,原文节选: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译文...

  • 晨读:《资治通鉴》[61]“李斯谏逐客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_百...
  • 答:【原文】十年甲子,冬,十月,文信侯免相,出就国(洛阳封地)。宗室大臣议曰:“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游说)间(离间)耳,请一切逐之。”于是大索(搜捕),逐客。客卿楚人李斯亦在逐中,行,且上书曰:“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

  • 西取由余于戎文言文翻译
  • 答:西取由余于戎文言文翻译1.文言文翻译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参考译文我听说官员们在商议驱逐客卿的事,臣私下认为这样做错了。过去秦穆公求士,在西边从戎那里得到了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在宋国迎来蹇叔,在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个人,并不生长在秦国,可穆公重用他们,结果吞并了二十个小国,使秦称霸...

  •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翻译
  • 答: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


    网友点评:

    宿转彪19378609525:   谏逐客书重点句子及其翻译 -
    上街区1940回复: 谏逐客书重点句子及其翻译如下:1.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翻译: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2.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翻译:从前秦穆公寻求贤...

    宿转彪19378609525: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谏逐客书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 -
    上街区1940回复: [答案] 略 (1)C(①③两句中的“以”都作“凭借”讲;②句中的“以”作“因为”讲;④句中的“以”作“用来”讲.) (2)C(“六国之从”应为合纵政策,指六国联合对抗秦国.) (3)C (4)B(张仪不是为秦孝公...

    返回顶部
    联系邮箱
    户户网菜鸟学习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