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什么现实意义

2024-04-26m.verywind.com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具有现实意义~

有,其现实意义为:安乐必死

现在有一个新名词,叫“安乐死”。它指的是让上了年纪的人在未经历任何病痛、安逸舒适的情况下寿终正寝的一种方法。其实,细究起来,这“安乐”与“死”还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两千多年前的孟老夫子,写过一篇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后人把这段话概括为八个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说:人常常处于忧患即逆境当中,会愈挫愈强,其适应各种不同环境的能力会大大提高;反之,人常常处于安乐即顺境当中,会消磨志气,一旦离开了安乐的环境,就会因无所适从而死去。
人的生存是如此,动物的生存也情同此理。曾经一段时间,人们发现草原上的马的体型变得臃肿,奔跑的速度也大不如前。究其原因,在于它们少了天敌——狼的威胁。没有了狼在后面拼命追的生存忧患,经常处于养尊处优的安逸环境中,马的奔跑速度乃至体型都发生了明显的不利于自己的变化。
当然,我们说“安乐必死”是有条件的。条件之一就是不合时宜地“安乐”。
在太平盛世,于居安思危之外,追求一点安逸,享受一点快乐。在繁忙的工作之后来点放松,在紧张的学校之外来点休闲,也未尝不可。这样的“安乐”不会使人“死”去,反而会使人活得更加健康。
然而,如果是处在国破家亡的危难时刻,你还不合时宜地一味沉浸在安逸和享乐之中,在灯红酒绿中打发光阴,在醉生梦死里消磨人生,那就必死无疑。
三国时蜀汉后主刘禅,这个“扶不起的阿斗”,看不到来自北方的魏国的进攻威胁,而让自己沉浸在无休止的寻欢作乐之中。结果不仅导致蜀汉王朝的灭亡,还使自己成了司马氏手下的一个囚徒。
这国破家亡的惨痛教训,并没有使他警醒,他还是一味地沉浸在司马氏为他设计的“温柔的陷阱”之中,以至“乐不思蜀”。最后只能让酒色淘空自己的身体,成了一具灵魂的空壳、活着的死尸。
“安乐必死”的条件之二是不加节制地“安乐”。宋代文豪欧阳修写过一篇《伶官传序》。在这篇文章中,他把庄宗的兴衰归结为十二个字: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应该说,庄宗的下场是很惨的,竟然死在了自己一直宠幸的伶人手里。本来嘛,作为帝王,有点个人的爱好,看看表演,听听戏也没有什么的,用它们来调节一下单调寂寞的“孤家寡人”的生活也未尝不可。
但这得有个限度。万一超过了这个限度,像庄宗一样宠幸伶人到让他们手握重权,对他们言听计从的地步,那就太过分了。这样不加节制的“安乐”,庄宗最后不“死”那才怪呢!
当代的统治者,难道不应该牢记“安乐必死”的教训,以阿斗和庄宗为戒吗?

现实意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
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长,则不能养成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逆境则消沉绝望,往往导致灭亡。
在现代社会这个充斥着大量以安逸为主要旋律的大背景之下,许多人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还是十分惬意的,主要的原因在于对自己没有更高的追求。
在遭遇到困难的时候,心中积压着无数的痛苦和忧虑,但是通过自己不断地突破这些障碍,进而逐渐地从里面走了出来,活跃了自己的情绪状态。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可以认识到在今天这样的大环境中依旧是有许多人追求这样的精神状态。
内心困苦,心思阻塞这一切都不可怕,古代的贤才都是这么过来的,只要我们自己昂起头直面人生,那么风雨后也终会见彩虹。

扩自资料: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磨练其人心志,以饥饿和困乏考验其人身形,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目的就是要用上述这些艰难困苦来触动其人之心灵,坚韧其人之性格,增加其人原本没有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心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3、赏析: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孟子所举的例证是舜帝、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六人。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成为《孟子》最著名的篇章之一,后人常引以为座右铭,激励无数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奋起。
其思想基础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英雄观念和浓厚的生命悲剧意识,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是对生命痛苦的认同以及对艰苦奋斗而获致胜利的精神的弘扬。借用悲剧哲学家尼采的话来说,是要求我们“去同时面对人类最大的痛苦和最高的希望。”
因为,痛苦与希望本来就同在。说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太史公说得好: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他们身处逆境的忧患之中,心气郁结,奋发而起,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缘故。至于死于安乐者,历代昏庸之君,荒淫逸乐而身死国亡,其例更是不胜枚举。
所以,对人的一生来说,逆境和忧患不一定是坏事。生命说到底是一种体验。因此,对逆境和忧患的体验倒往往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可以自豪而欣慰地说:
“一切都经历过了,一切都过来了!”这样的人生,是不是比那些一帆风顺,没有经过什么磨难,没有什么特别体验的人生要丰富得多,因而也有价值得多呢?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涉及古代和现代的两个重大主题:
一是造就人才的问题。按照孟子的观点,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在艰苦环境中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客观条件恶劣的情况下,人的主观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孟子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在主观、客观条件统一的前提下,人才就会脱颖而出。纵观古今中外成才的人物,无一不是在艰苦环境中打拼出来的。
二是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提出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是针对国家领导人说的。如果国家领导人身边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大臣,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家领导人就会耽于安乐,进而亡国。

有啊~就像现在在起点小说里面,那些种马主角嘛~经常会经历一些生死攸关的事情~比如俗套的就像是金庸的小说里,主角被敌人追杀掉下悬崖遇见老爷爷获得绝世秘籍啦~这种就是[生于忧患],在大忧患和大危机中成长~最后杀死仇敌boss称霸武林blablabla……稍微写实风一点的嘛~就像秦朝,在那么多的诸侯国中崛起~就是[入有法家拂士,出有敌国外患]的危机意识,让它成为最强的封建国家~
——
当然以上为恶搞~如果要一本正经地能写在试卷上的回答的话~请参考以下~
答:具有现实意义。我们青少年学生,虽然生活在安乐和平的世界,但依然要保持危机意识,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献出青春,为祖国发展做出贡献,要赶上世界和时代的步伐。

有的,人必须有一个规划,谋求更长远的发展。
社会是不断在进步的,从个体来说,保持不变,但因为社会的进步,不变其实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退步的,也就是越活越不如以前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说的是一个意思,人都应该有危机感,谋求更长远的发展,有时候落后,可能是因为其他人都进步了,但是你没有。

当然有

要想成才,一定要先经历磨难,只有经历了磨练,才会有所作为.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不应养尊处优,耽于安乐
而应该对于,现代生活的竞争日益激烈,我们的所作所为和应尽的职责.
个人价值的能否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而努力!

当然有。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当前,知识技能更新换代速度很快,不管你处于什么行业(或位置),如果不思进取,不久就会被别人超越......迟早会被淘汰。

  • 现在生活优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失去了现实意义,谈谈你的看法?
  • 答:首先这种观点肯定是错误的。在优越的环境更需要一种忧患意识,所谓死于安乐就是这个意思。

  •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否具有现实意义?为什么?
  • 答:所以,上天要把重责委托给某人,一定是要先使他的心意苦恼、筋骨劳顿、肠胃饥饿、身体穷困,使他的每一行为都不能如意。而后才能知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人生真理。长在岩石间的树,总是特别苍劲;沙漠里的种子,遇到...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 答:我们的古人早就讲过,“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等。这些警世名言,今天对我们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 答:所谓死于安乐,是要以生于忧患为前提的,意思就是你活着的时候常常有忧患意识,那么你失去的就会比别人少,相对得到的就比别人多,然后你死的时候你就会比别人少一点遗憾。可是老实说以我的观点来看,我还是不喜欢这样,所谓...

  • 现实生活中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
  • 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许中田 近年来,江泽民同志在阐述党风廉政建设问题时,多次引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警示全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古训,是对沧桑人生富有哲理的深刻认识,是对历朝历代兴盛衰败的经验总结。古为今用,引为...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答:可以说他从小到大根本就没见过电脑,那么他自然就更不会操作它了,这样的话还能算是生于忧患吗?相信大家都知道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他成为世界首富之后,生活非常优越,但他并没有委靡,反而更加努力,让微软公司每周都为...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真的吗?
  • 答:你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真的,人如果一直生活在自己的舒适区,就会像温水里被煮的青蛙,对即将来临未知的风险,没有任何防范,一旦风险来临,就会迎来痛苦的折磨。所以人要一直有忧患意识。

  • ...说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 答: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 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有道理?请结合历史经验或自身经历...
  • 答:他们就是“生于忧患”的活的例证。至于“死于安乐”,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李自成。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后,并没有从明朝的灭亡中吸取教训,而是觉得天下太平了,于是对京城的北京进行了新一轮的烧杀掳掠,以至于军队战斗力迅速涣散,...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如题 谢谢_百度知 ...
  • 答:你居然能问出这么SB 的话题 你傻呀 我们都安定了 还要那军队干嘛 何谈国防 要那陆海空 玩呢 又不是地球上就一个国家 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提起警惕 建议你看2010年中国国防白皮书 。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