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清承明制,设有谏臣体系,为何清朝几乎没有骂皇帝的记载呢? 中国的历史由来

2024-05-23m.verywind.com
什么叫历史?~

中国”这一名称在西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相传3000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测度日影,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
汉代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叫做“魏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
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到清代,处于清政府管辖下的全部领土,都以中国为:它的代名称。在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才专指国家的全部领土,不做他用。

扩展资料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上签署的国名是“大清”。
真正以"中国"做为正式国名简称,是从一场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开始的。"中国"才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正式名称。今天,"中国"已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组成的国家了,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中国

翻开唐宋之后的历史,却能看到一个奇诡现象,唐朝有魏征、宋朝有包拯、明朝有海瑞等,但清朝却几乎没有挑战皇权上书直言的铁骨谏臣!

以敢于直言进谏而著名清朝孙嘉淦,给雍正上书“亲近兄弟、停止纳捐、西北收兵”,获得雍正“朕自从继位以来,敢于直言进谏者,只有孙嘉淦一人”评价;给乾隆上书《三习一弊书》,被誉为清代“奏议第一”。但就孙嘉淦进谏内容而言,在唐宋明三朝可谓稀松平常,根本算不上死谏,但仅此而已的孙嘉淦,却能得到如斯评价,实在让人意外。

那么,清承明制,设有谏臣体系,为何缺少敢于直言皇帝过错的铁骨谏臣,几乎没有骂皇帝的记载?

自秦朝开始,封建王朝都有一个监察机构,即御史。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监察御史,唐宋为从八品,明清为正七品。

唐宋明期间,御史品阶虽然不高,但职权却极为重要,上可监督皇帝,中可监察百官,下可反映民间。在历史上,虽说御史一职容易变成打击政敌的工具,但总体而言利大于弊,尤其一些死谏之臣的存在,更是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皇帝百官行为,让他们无法为所欲为。

尤其明朝,御史犹如战斗机一般,战斗力彪悍的连皇帝都颤颤发抖,明朝多数皇帝都被痛骂过,当然其中一些御史惨遭廷杖,但御史却前仆后继,到了中晚期之后,皇帝也不敢轻易廷杖了,最典型的是万历皇帝,直接给烦的躲进小楼成一统。(明朝是科道体系,“科”是六部下面的都给事中、给事中,七品官,但官小权力大,“道”是十三道御史)

清承明制,清朝建立之后,沿用了明朝监察体系,不过把明朝十三道御史改为清朝十四道御史。那么,清朝增加了一道,代表比明朝更重视监察吗?

其实,看似增加了一道,仿佛比明朝更重视监察,但实际只是一个华丽的摆设,甚至清朝皇帝不停的打击监察系统。

1645年,科道官员许作梅、李森先、吴达等以“所行弗类”弹劾冯铨与孙之獬、李若琳,后三者在剃发易服中居功至伟,按说科道官员风闻言事是本职,但这些科道官员却遭到多尔衮严厉逐一审讯,其中李森予被革职。

1654年,兵科给事中李䄄上疏,指出“逃人法”的种种弊端,切中时弊,但最终不仅被罢官,且还被发配黑龙江。

1722年,康熙六十年,范长发、高怡等12个监察御史上奏“恳请皇上独断宸衷,早定储位”,结果康熙将之全部革职、锁拿,另外还将进言立储之人全部发配。

1723年,雍正做了一次重大改革,实现“科道合一”,即六科归入都察院。简单的来说,就是让六科同十四道御史只能监察百官,而无权向皇帝进谏。所以在雍正之后,我们更是看不到清朝敢于议论(仅是议论,而非直谏)皇帝或皇家之事的大臣了。

到了乾隆时期,有两个典型案例,直接说明了御史或官员进谏权力的摆设性质。

一,曹锡宝事件。曹锡宝弹劾和珅家奴刘全,结果和珅早在乾隆见到奏章之前,就获悉这一消息,于是立即毁掉或转移证据,最终乾隆抓住曹锡宝“所参不实”,认为曹锡宝真正目标是和珅,“或其意本欲参劾和珅,而又不敢明言,故以家人为由,隐约其词,旁敲侧击,以为将来波及地步乎?”最后乾隆将曹锡宝改革职留任。

二,尹壮图事件。1790年,尹壮图回家探亲之后回京,从云南到北京,所见触目惊心,于是上书乾隆“各督抚声名狼藉,吏治废弛......商民培养皆蹙额兴叹.....请旨简派满洲大臣同往各省察查望”,结果让乾隆勃然大怒,最后乾隆让尹壮图与满洲大臣“敲锣打鼓、大张旗鼓”的去查,各地官员迅速安排应对办法,于是朝廷判决“比挟诈欺公、妄生异议律,坐斩决”。后来,尹壮图认罪“自承虚诳,奏请治罪”,乾隆将之贬官释放。

显然,乾隆时期的社会现实,根本无人敢说,尹壮图指出“诸省商民蹙额兴叹”,岂不是打脸乾隆盛世?或许,正因如此才有所谓康乾盛世吧。

在此之后,嘉庆、道光等都做过类似之事,于是科道官员相戒不敢言事。可以说,纵观整个清朝,就没有一个真正的铁肩担道义的谏臣!

至于清朝皇帝为何没有谏臣,笔者认为原因有五:一是统治者是满人,御史往往是汉人,难道满人皇帝能被汉人来劝诫,甚至咒骂?二是御史的存在,不利于皇帝集权,实现超专制统治;三是清朝不需要铮臣,而是能干事的鹰犬,御史无用;四是吸取明朝皇权教训,明朝科道官员逼得皇帝狼狈不堪;五是敢于直谏的几乎没有好下场,教训宝贵,后人引以为戒,清朝做官多磕头、少说话才是真理!

科道官员风闻言事,固然存在捕风捉影,或存在政治打击,但却必不可少,无论是下情上达,或劝诫皇帝等方面,都有重如泰山的作用。清朝皇帝主动遏制言路、打击言官系统,导致言路堵塞,最终无人敢说真话,或许这是清朝歌功颂德多、明朝指责皇帝多的重要原因之一,明朝有无数奏章攻击皇帝、藩王之类,清朝却鲜有指责皇帝和满洲王公的奏章,原因就在于此。



  • 清承明制,设有谏臣体系,为何清朝几乎没有骂帝王的记载?
  • 答:因为在清朝进谏的官职几乎都成了摆设,而且刚开始清朝也是有官员敢于进谏的,但是他们的下场都不太好,所以到了最后,清朝都没有人愿意进谏了。其实从秦朝开始就有了进谏皇帝的一个官职,而且后来就形成了一个机构,就是御史,他们的主要责任就是监察,而且这个机构一直存在到清朝,并且在明朝的时候,御史...

  • 清承明制,设有谏臣体系,为何清朝几乎没有骂皇帝的记载呢?
  • 答:至于清朝皇帝为何没有谏臣,笔者认为原因有五:一是统治者是满人,御史往往是汉人,难道满人皇帝能被汉人来劝诫,甚至咒骂?二是御史的存在,不利于皇帝集权,实现超专制统治;三是清朝不需要铮臣,而是能干事的鹰犬,御史无用;四是吸取明朝皇权教训,明朝科道官员逼得皇帝狼狈不堪;五是敢于直谏的几乎没...

  • 唐朝有魏征,宋朝有包拯,明朝有海瑞,为何清朝缺少铁骨谏臣呢?
  • 答:唐宋明时期为什么会有铁骨谏臣!而清朝缺少这些国宝级人物呢?我想这里诸多原因,总结来说,有如下几点。一。文化上的差异。唐宋明是中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朝代,他们秉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注重文化智慧,崇尚文化魅力,所以通过严格的科举制度,选拔出优秀的人才。例如:唐朝的文臣魏征、房玄龄、杜如晦...

  • 作为大一统王朝,清朝为何能制定优秀且有延续性的顶层设计避免宦官专政呢...
  • 答:③、清朝皇帝在入关前没有使用太监的传统,他们使用的是“包衣奴才”,而这些家奴才是皇帝的心腹。至于太监制度是在顺治时代形成的,后来才因清承明制(太监制度)而被沿用。所以到了清朝之时,太监只能是太监,而不是皇帝的“体己人”!并且清代的各项封建统治制度完善,对于需要重点防备的太监就更是重点...

  • 清承明制的介绍
  • 答:“清承明制”是清朝政治思想史的一个重要特征。历史上新旧政权嬗替之际,为保证国家机器迅速恢复运转、发挥其统治效力,新王朝往往继承或沿袭前一朝代的政治体制,并根据需要逐渐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像清朝的许多制度就基本沿袭了明朝的制度,这被称为“清承明制”,也称“清沿明制”。

  • 大清灭亡后,九位总督的最后下场如何?
  • 答:在历史上,清承明制,有设立总督的习惯。而且清朝吸取了明朝的经验,以更加利于统治的原则,把总督制发扬光大,在全国共设有9个总督,他们分别是东三省总督、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代替六岁的溥仪宣读《清帝逊位诏书》...

  • 康熙和乾隆开创了我国清朝的盛世,这个盛世名称叫什么?
  • 答:还有,盛世下的清朝有很多弊端:第一,为了限制明末以来土地兼并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发展及恢复农业生产,清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导致明末强大的资本主义发展势头被呃杀;第二,大兴文字狱,残害大量文人学士,严重禁锢了人民的思想,使得明末繁荣的百家争鸣,科技发展彻底消失,中国从此进入一个死气沉沉...

  • 清承明制的沿袭下,清朝又对明朝制度做了哪些变通
  • 答:内阁改为军机处 削弱文官集团的权力 封王但不给封地

  • 几十万明朝降兵降将,清朝如何逐步“消化”的?3个手段着实高明
  • 答:绿营的建立,是清朝统治者继承明朝 历史 遗产,发展和完善明代镇戍制度的结果,不仅绿营的管辖系统、将领名称等完全照搬明代,其镇守和作战功能也被继承下来,成为维护清朝统治的有力工具。 清承明制,设置绿营,相对于清朝固有的八旗制度是一革新。作为军民合一的 社会 组织和军事制度,八旗制度是与满族传统经济基础相适应的...

  • 是中国人自己亡了明朝,为什么又要反清复明
  • 答:借复明的口号招揽人心,获得群众基础,行谋反之实。你看,清朝前几个皇帝组织编写明史,那些老学究一开始都不愿鸟他们,后来是乾隆吧?记不清了,不过我个人还是觉得明朝政治体制已经相当不错了,毕竟是封建社会后期,体制完善,清承明制。只不过在面对少数民族的问题上,初期战略就有问题,可惜了。乱七...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