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阐述代表性的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2024-06-01m.verywind.com
~ (一)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6~8)岁,又称他律阶段。
(3)可逆阶段(9~10岁),又称自律阶段。处在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是由人们根据相互之间协作而制订的,也可以按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的。这一时期是培养儿童的自制能力和集体主义思想感情的好时机。
(4)公正阶段(11~12岁)。这一阶段儿童与成人的关系,开始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儿童的公正观念开始形成。对这一阶段的儿童,要根据利他主义特点,培养他们真正公正的道德观念,教育他们要关心、尊重、同情别人,培养人道主义精神。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是连续不断的发展,而且发展的阶段顺序是不会改变的。
(二)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其要点是:
(1)道德发展与认识发展。①道德的发展是认识发展的一部分;②道德判断能力与逻辑判断能力的发展有关;③社会环境对品德发展有巨大的刺激作用。
(2)应用道德两难论方法可研究品德的发展。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故事”。
(3)品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式。①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惩罚与服从为准则;第二阶段: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这个水平的主要特征是:儿童的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儿童是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②习俗水平。分为两个阶段:第三阶段:以人际和谐为准则,又称为“好孩子”取向;第四阶段:以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为准则。这一水平的主要特点是儿童为了得到赞赏、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各种准则的。③后习俗水平,又称原则水平。分为两阶段:第五阶段:以社会契约和法律为准则;第六阶段: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准则。达到这一水平的人,其行为原则已经超出了某个权威人物的规定,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它表现为个人的义务感、责任感。
柯尔伯格认为,这些发展顺序是一定的,不可颠倒的,各个阶段的时间长短是不相等的。同时,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者习俗水平上,而永远达不到超习俗水平的阶段。

  • 阐述代表性的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 答:(2)应用道德两难论方法可研究品德的发展。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故事”。(3)品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式。①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惩罚与服从为准则;第二阶段: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这个水平的主要特征是:儿童的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儿童是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

  •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 答:【答案】: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也称 为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式: (1) 前习俗水平(9岁以前)。 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 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 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它包括两个阶 段: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 习俗水平(9...

  •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 答:【答案】:(一)道德发展的实质所谓道德发展就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掌握是非判断标准以及按该标准表现道德行为的过程。(二)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①第一水平:前习俗道德水平(学前至小学低中年级)——主要是以自我中心为基础的道德推理水 平,即着眼于自身行为的具体结果。包括惩罚与服从阶段(...

  • 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 答: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一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一8岁)。这一阶段的儿童主要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他律道德,故又称为“服从的阶段”。这一阶段又可分为两个亚阶段:...

  • 请阐述柯尔伯格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理论。
  • 答:【答案】: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提出了三水平六个阶段理论。(1)前习俗水平。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们遵守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与关心自身的利害。这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①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还缺乏是非善恶观念,...

  • 简述科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 答:1.理论阐述 科尔伯格在皮亚杰研究基础上,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海因茨偷药)把品德发展阶段分为了三水平六阶段,三水平分别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1)前习俗水平:具有关于是非善恶的道德要求,但主要从行为结果及自身的厉害关系判断是非。2)习俗水平:遵从道德准则和社会习俗,关注社会需要和...

  • 皮亚杰道德发展四阶段理论
  • 答:探索儿童道德智慧的里程碑:皮亚杰四阶段理论 瑞士心理学巨匠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以对偶故事法这一创新手段,深入研究了儿童道德情感与判断的发展历程。他的研究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儿童道德认知的演变之路,其理论划分为四个关键阶段,揭示了从他律到自律的深刻转变。对偶故事法:揭示道德判断的转折点...

  • 皮亚杰关于儿童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理论是什么?
  • 答: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岁),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

  • 简述科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 答:1. 科尔伯格在皮亚杰的基础上,通过道德两难故事法(如海因茨偷药)提出了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将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包含两个阶段,共计六个阶段。这三个水平分别是:1) 前习俗水平:个体开始对是非善恶有基本认识,但主要基于行为结果和对自身的直接利益进行道德判断。2) 习俗水平:个体...

  •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分为哪几个阶段
  • 答:阶段一:寻求认可定向阶段。这一阶段也被称为“好孩子”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谋求大家的赞赏与认可。他们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尽量按照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他们认为,汉斯应该去偷药,...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