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文言文中“志”的所有解释 古文中“为”的所有解释

2024-05-12m.verywind.com
文言文中永志其志的志字解释~

这是简体字造成的毛病.
原文应当是:“”永(言+志)其志“.也就是 要永远记住他的意志 的意思.

1、假借为“伪”。做,作,干,搞 [do;act;make]
我生之初,尚无为。——《诗·王风·兔爰》
白话释义:在我幼年那时候,人们不用服兵役。
2、制作;创作 [make;compose]
造作,为也。——《尔雅》
白话释义:制造,是为。
3、治理 [administer]
为,治也。——《小尔雅》
白话释义:为,治理的意思。
4、变成,成为 [become]
何遽不为福。——《淮南子·人间训》
白话释义:为什么不为福。
5、是 [be]
不为远者小。——《列子·汤问》
白话释义:不是远的小。
6、学习,研究 [study]
群臣为学,门子好辩,商贾外积,小民右仗者,可亡也。——《韩非子》
白话释义:群臣为学,门生喜好辩论,商人在外积,小民右武器的,可消亡的。
7、使 [let]
井渫不食,为我心恻。——《易·井》
白话释义:井水污浊不能饮用,给我淘净澄清。
8、以为;认为 [think;bilieve;consider]
为汝多智。——《列子·汤问》
白话释义:为你多聪明。
组词如下:
因为、以为、行为、为人、成为、为了、为何、为难、有为、人为、难为、为患、为着、甚为、为害、特为、为时、妄为、作为、为止、为力、为期、较为、为首、为数、为伍、相为、规为、为此、为比、
扩展资料
字形演变

字源解说
文言版《说文解字》:为,母猴也。其为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为母猴形。王育曰:“爪,象形也。”,古文为,象两母猴相对形。
白话版《说文解字》:为,弥猴。作为走兽的弥猴喜欢用它的爪子。爪,就是弥猴的形象特征所在。“为”的篆文字形下部像弥猴的形状。王育说:“爪
的字形,像弥猴的爪形”。,这是古文写法的“为”字,像两只弥猴相对的样子。
组词解释:
1、因为:表示原因:他~这件事受到了处分。
2、以为:认为:不~然。这部电影我~很有教育意义。我~是谁呢,原来是你。
3、为人:做人处世接物。
4、行为: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不端。揭露不法~。
5、为了:表示原因,一般用“因为”不用“为了”。

名〉

1. (形声。从心,士声。战国文字,从心之,之亦声。意为心愿所往。本义: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
2. 同本义 [will]
志,意也。——《说文》
志,德义之府也。——《国语·晋语》
夫志,气之帅也。——《孟子》
在心为志。——《毛诗序》
思虑为志。——《春秋·说题辞》
志者,臧也。——《荀子·解蔽》
志者,欲之使也。——《鬼谷子·阴府》
诗言志,歌永言。——《书·舜典》
父在观其志。——《论语·学而》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汉书·班超传》
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身将老寂寞,志欲死闲暇。——唐· 韩愈《县斋有怀》
3. 又如:志志诚诚(真心实意);志局(意志和器量);志干(意志坚强);志意(意志);志坚如钢;有志者事竟成;志分(志向与才分);志虑(志向思虑);志抱(志向和抱负);志尚(志向;理想);志况(志趣);志好(志趣好尚);志略(志气谋略);志局(志气器量);志介(志气和节操);志高气扬(志气高昂而自得)
4. 记事的文章 [record;annals]。如:风土志;志乘(志书)
5. 心情 [frame of mind]
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上》
6. 又如:志情(心情);志意(志愿;思想;精神);志识(思想意识;见解);志度(气度);志思(情志,怀抱)
7. 神志 [consciousness]
罔兮不乐,怅然失志。——《神女赋》
8. 通“帜”。旗帜 [flag]
卫宫设兵张旗志。——《史记·叔孙通传》
沛公以周昌为职志。——《史记·张丞相传》。索隐:“志,旗帜也。”
不用麾志,举矛为行伍。——《华阳国志》
9. 皮肤上生的班痕。后作“痣” [nevus]
约左目重瞳子,腰有紫志。——《梁书》

〈动〉

1. 有志;立志;专心 [devote]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2. 又如:志于学(专心求学);志道(有志于道);志古(笃信古道)
3. 记着 [keep in mind]
疆志而用命。——《国语·晋语七》
一经目辄志于心。——《新唐书·褚亮传》
博闻彊志。(知识广博,记诵的事多。闻,学识。彊,同“强”。志,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4. 又如:永志不忘
5. 向慕 [admire]
老生惜岁月,烈士志功名。——陆游《感秋》
6. 记载,记录 [record]
《齐谐》者,志怪者也。——《庄子·逍遥游》。释文:“志,记也。”
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周礼·春官·保章氏》
就是张华的《博物志》,也不过志其一二。——《醒世恒言》
7. 又如:志书(记事的书);志乘(记载历史的书);杂志
8. 叙述 [narrate]
汝将行,盍志而子美德乎?——《荀子·尧问》

〈动〉

1. (形声。言形志声。本义:记忆)
2. 同本义 [remember;recall]
志,记志也。——《说文新附》
志,记也。——《字诂》
亮少警敏,博见图史,一经目辄志于心。——《新唐书》
3. 又如:志而不忘(牢记心中,永远不会忘怀)
4. 记录 [take notes;record]
太古之事灭矣,孰志之哉?——《列子》
5. 又如:志异(记载奇异之事);志怪(记载怪异之事);志记(史书中的志和记)
6. 做记号 [mark]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晋· 陶潜《桃花源记》
7. 又
寻向所志。

〈名〉

1. 标记;记号 [sign;mark]
襄阳土俗,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南齐书·韩孙伯传》
2. 又如:志桩(刻有尺度的木桩)
3. 记事的文章或书籍 [record]。如:墓志;地方志;志表(墓表);志铭(墓志名)

与 yǔ 〈动〉 1. (会意。小篆字形,“一、勺”合起来,表示赐予别人东西。“与”,从与,从舁( yú),共同抬起,与,给予。合起来表偕同、朋友。本义:赐予,施予,给予) 2. 同本义[give grant;offer] 与,赐也,通作“与”。——《正字通》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 亚父。——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3. 又 则与斗卮酒。 取与者,义之表也。——西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名〉 1. 党与;朋党[clique] 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东汉·许慎《说文》 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彊。——东汉·许慎《史记》 群臣连与成朋。——《汉书》 2. 盟国,友邦[allied country]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荀子》 〈介〉 1. 跟;和;及[with;to] 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与城为殉。——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 为,替[for]。如:与我想想 <连> 1. 和;同[and]。如:父亲与母亲;人群是何等兴奋与激动;成与不成,在此一举 〈助〉 1. 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吗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岂非士之愿与?——《史记·蔡泽传》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战国策·魏策》 与 yù 〈动〉 1. 参与[take part in]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与 yú 1.与 yú 2.同“欤”[same as “欤”]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 与 yǔ 1. 计算机的一种逻辑运算方式。
其@常见含义 备注:加粗例句为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例句 代词 1.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的)。” 例:①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他的。)——《智子疑邻》 ② 恐前后受其敌。 (其:代词,指狼。)——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六,<狼> ③ 其夫 呓语 。(其:她的。)——《口技》 ④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其:它的) ⑤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 孔子 。( 其:他们的。)——《师说》 ⑥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其:她们的。) 2.其中,其中的。 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②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宋·苏轼《石钟山记》 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清·洪亮吉《治平篇》 ④ 其一犬坐于前。——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六,<狼> 3.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① 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 ②舍其文轩。 ③ 既其出 。(其:我们) ④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⑤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其:我的) ⑥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⑦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⑧遂前其足。 ⑨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⑩亦各言其志也! 4.那(些),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 例:①其不设色者:曰水墨。(其:那。) ②怀其璧。(其:那块) ③ 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④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孔雀东南飞》 副词 1.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② 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④其为死君乎? 2.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例:①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君 其许寡人 !(其: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② 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 。(其:可要。一说表示期望。)——《与妻书》 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其:还是) 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这里有命令的意味。) ——《伶官传序》 3.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例:①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② 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 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③则齐国其庶几乎? ④ 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逍遥游》 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例:①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②汝其知也耶?其不知也耶?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例:①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非天 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送东阳马生序》 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孟子见梁襄王》 生僻含义 1.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 例:虽僻远其何伤。——《楚辞·屈原·涉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屈原·离骚》 2.助词,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 例:北风其凉,雨雪其雰。——《诗·邶风》 3.名词,用于姓,如其木德,其方然。 4.念jī,语气词,表示疑问。
之@常见含义 备注:加粗例句为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例句 动词   到,往 例:① 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史记·陈涉世家》 ②行不知所之。——《庄子》 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① 人皆吊之 。——《塞翁失马》 ② 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 ③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孔雀东南飞》 ④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鸿门宴》 ⑤ 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 。——《狼》 ⑥ 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2.指示代词,这 例:①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 ③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我。 例:①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助词  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① 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 。——《塞翁失马》 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③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④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贾谊《过秦论》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① 宋何罪之有 ?——《公输》 ② 何陋之有 ? ——《陋室铭》 ③ 句读之不知 。——《师说》 ④菊之爱。——《爱莲说》 3.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同助词2。 例:①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② 无丝竹之乱耳 。——《陋室铭》 ③ 纵一苇之所如 。——《赤壁赋》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 凌万顷之茫然 。——《赤壁赋》 ② 蚓无爪牙之利 。——《劝学》 5.结构助词,补语标志,可译为“得”。。 例: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6.音节助词,无实义。 例:① 填然鼓之 。——《孟子·粱惠王上》 ②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③ 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生僻含义 通“也”义  《墨子·大取》:“圣人也,为天下也。”前句也字作“之”义。《韩非子·解老》:“鬼祟也疾人之谓鬼伤人……”《贾子·大政》:“何君子之道衰,之数也。”最后的也字作肯定语气助词,其他两个“也”字,都作“之”字义。
以@基本释义 1、 因为 , 由于 : 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图)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而,来。 例: ⑴有好事者船以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便) 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讽耶? ⑹以啮人,无御之者。(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 ⑼杀之以应陈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图) (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哙侧其盾以撞。 (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动。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20)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 (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击荆河。 (26)遂自投汨罗以死。 (27)其责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 3、把,拿,用。 例: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 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何以为计? 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图) (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17)以我应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胜。 (19)国胡以相恤。 (20)将以衅钟。 (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22)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 4、 以为 ,认为。 例: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 ⑸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凭,靠。 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图)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6、按照,依照。 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⑸盖以律非故杀。 ⑹以次进。 ⑺则又 法从事。 7、根据。 例: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以:一说拿。)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 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0、在。 例: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⑶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⑷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 逆以煎我怀。 12、为。 例: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以:是) 13、通“已”,止。 例: 无以,则王乎? 14、任用。 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 例: 以一物体与物物争。(本义项指前一个“以”。) 以为 1、把......当作或作为。 例: ⑴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⑵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⑶吾始闻汝名,以为豪。 ⑷相传以为雁荡。 ⑸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⑹撰长书以为贽。 ⑺寡君之以为戮。 2、认为。 例: ⑴以为且噬己为,甚恐。 ⑵以为妙绝。 ⑶人人自以为必死。 ⑷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⑸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⑹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 3、把......制成。 例: 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⑵铸以为金人十二。


1. 志向,意志。2本意,心意。3立志,仰慕 。4通“帜” 5记住,记忆 .6记述,记载。7记事的书或文章。8标上记号。9通“痣”

  • 谱志文言文
  • 答:*慷慨丈夫志,可以耀锋芒。〔唐〕孟郊 *男儿出门志,不独为谋身。〔唐〕杜荀鹤 *有志诚可乐,及时宜自强。〔宋〕欧阳修 *男儿千年志,吾生未有涯。〔宋〕文天祥 *虎瘦雄心在,人贫志气存。〔元〕万松老人 *慷慨丈夫志;铁石豪杰心。《格言对联》 5. 文言文中“志”的所有解释 名〉1. (形声。 从心,...

  • 志感文言文
  • 答:4. 文言文中“志”的所有解释 名〉1. (形声。 从心,士声。战国文字,从心之,之亦声。 意为心愿所往。本义: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2. 同本义 [will] 志,意也。 ——《说文》志,德义之府也。——《国语·晋语》夫志,气之帅也。 ——《孟子》在心为志。——《毛诗序》...

  • 志的解释
  • 答:解释:发誓立志:~不渝(不渝:不改变)|~于科学。6、地方志 造句:在国内,把火炬传递人员和火炬传递所经过的城市,以及火炬传递的精神实质加在一起,就是一个全方位的中国地方志,有人文地理、也有风土人情、更有历史文化。解释:见〖方志〗。7、志士 造句:我呼吁所有美国人共同缅怀为我们能够...

  • 刘敏中之志 文言文翻译
  • 答:刘敏中小的时候卓异不凡,十三岁的时候,和他父亲刘景石说:以前的贤人学问渊博但却不谋求让别人都知道,作了很大的贡献却从不去自我炫耀,这是当代的人不如他们的地方。”他的父亲对此感到十分惊奇。当时乡里的杜仁杰先生特别喜爱他的文章,对它极力称赞。刘敏中曾经和同辈的人谈论自己的志向说:“从小...

  • 文言文之的意思举例
  • 答:展开全部 1. 古代文言文中的"之"有六种解释,请说明和举例,急用 古汉语解释 常见含义 备注:加粗例句为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例句 [2] 动词 到,往【现代汉语解释】 例:① 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 ——《史记·陈涉世家》 ②行不知所之。——《庄子》 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

  • 文言文恣释义含例子
  • 答:6. 古文中“得”的各种解释与例子 得1dé(ㄉㄜˊ)[1]获取,接受:~到。 ~失。~益。 ~空。~便。 ~力。~济。 心~。[2]适合:~劲。 ~当。~法。 ~体。[3]满意:~意。 扬扬自~。[4]完成,实现:饭~了。 ~逞。~志(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5]可以,许可:不~随地吐痰。[6]口语词。 得2děi(ㄉ...

  • 文言文的之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 答:(《项脊轩志》) ③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 (《齐人有一妻一...

  • 文言文之的七种意思
  • 答:展开全部 1. 古代文言文中的"之"有六种解释,请说明和举例,急用 古汉语解释 常见含义 备注:加粗例句为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例句 [2] 动词 到,往【现代汉语解释】 例:① 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 ——《史记·陈涉世家》 ②行不知所之。——《庄子》 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

  • 胸怀大志文言文
  • 答:3. 请看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而涉猎书传(涉猎)解释:粗略的阅读,或者说是广泛的阅读,例句:朱熹是宋代有名的大家,他博览群书,对诗歌,哲学等都广有涉猎.2.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安):怎能 例句:如《史记·陈涉世家》:“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3.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小子(...

  • 谁有草堂十志原文的注释译文,网上只找到原文,没有注释
  • 答:《嵩山十志十首·草堂》朝代:唐代 作者:卢鸿一 草堂者,盖因自然之溪阜,前当墉洫;资人力之缔构,后加茅茨。将以避燥湿,成栋宇之用;昭简易,叶乾坤之德,道可容膝休闲。谷神同道,此其所贵也。及靡者居之,则妄为剪饰,失天理矣。词曰:山为宅兮草为堂,芝兰兮药房。罗蘼芜兮拍薜荔,荃...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