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请教历史上文臣向皇帝犯颜死谏成功的人物。 唐代初年杰出的政治家,一位敢于向皇帝犯颜直谏的名相,叫什么

2024-05-12m.verywind.com
请教历史上文臣向皇帝犯颜死谏成功的人物。~

  晏平仲,名婴,是齐国莱地夷维人。他辅佐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董事长(国君),在齐国受到人们的尊重。在和“领导”相处方面,晏婴有着自己一套主张。

  山东,古称齐地,可谓人杰地灵。自武王成汤伐纣成功,将齐地赐予国师吕尚(又称姜尚,人称姜太公)后,吕尚的子孙就在此地繁衍生存。这块土地上既诞生了孔子这样的管理学家,也诞生了著名的职业经理人管仲和晏婴。

  历史上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的地位。百年后,晏婴再次辅佐齐景公而使齐国达到“中兴”。

  晏平仲,名婴,是齐国莱地夷维人。他辅佐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董事长(国君),由于节约简朴又努力工作,在齐国受到人们的尊重。他做了齐国CEO(宰相),食不甘味,妻妾不穿丝绸衣服。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办事。国君能行正道,就顺着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时,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办。因此,他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声显扬于各国诸候。


  有一次,齐景公召来晏婴请教如何兴国安邦。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光复先君(指齐桓公)的伟业,重振雄风,晏婴沉吟片刻,说道:“臣陪大王微服察访一下民情,回来后再议兴国大计,如何?”这齐景公本来就轻国事而重享乐,好高骛远,华而不实。见晏婴要陪自己微服私访觉得很新鲜,便同意了。君臣二人来到京都临淄的一个闹市,走进了一家鞋店。鞋店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鞋子,品种齐全,但却很少有人问津,生意清淡。景公有些不解,却见不少人都在买假脚。景公吃惊地问店主,店主神色凄然地说:“当今国君滥施酷刑,动辄处人以刖刑,很多人被砍去了脚,不买假脚如何生产和生活呢?”景公听罢,心中很不是滋味。

  回宫的路上,晏婴见景公闷闷不乐,知道刚才看到的那一幕对景公刺激不小。于是说道:“先君桓公之所以建树了丰功伟业,是因为他爱恤百姓,廉洁奉公,不为满足欲望而多征赋税,不为修建宫室而乱役百姓;选贤任能,国风清正。君臣戮力同心,才取得了雄视天下的地位。如今大王亲小人,远贤良,百姓……”还未等晏婴讲完,景公打断了晏婴的话,说道:“相国不必说了,寡人已经明白了。寡人也要效法先君,光大宗祠社稷。”

  又有一次,晏婴和景公及群臣到故纪国的纪地游览,手下人无意中捡到了一个精美的金壶,送给景公。那金壶的里边还刻着“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八个大字。景公看了看,故作聪明地解释道:“吃鱼不吃另一面,是因为讨厌鱼的腥味;骑马不骑劣马,是嫌它不能跑远路。”众人无不随声附合,赞叹景公理解深刻。

  晏婴在一旁默然良久后说道:“臣觉得这八个字里面包含的是治国的道理。‘食鱼无反’是告诫国君不要过分压榨百姓;‘勿乘驽马’是告诫国君不要重用那些无德无才的人。”景公有些不服,反问道:“纪国既然有这么好的名言,为什么还亡国了呢?”晏子答道:“臣听说,君子们的主张应该高悬于门上,牢记不忘。纪国却把名言放在壶里,不能经常看见,并且对照去做,能不亡国吗?”景公若有所悟;频频点头。并对随从的大臣们说:“大家要记住金壶里的格言。”

  在中国历史上,臣下对于国君曲意顺从、看风使舵、投其所好的例子,比比皆是。而晏婴却敢于犯颜直谏、为民请命,把劝谏国君作为政治生涯的重要内容,如记载晏婴言行的《晏子春秋》中有一半章节涉及晏子谏君的内容,足见晏子劝谏的技巧!

  晏婴以为,君臣关系应该是“和而不同”。所谓和,就是臣与君在观点、才性、爱好方面有所不一样,“君甘而臣酸,君淡则臣咸”;所谓同,就是臣与君在各方面都相同,君甘则臣甘,君咸则臣咸。朝廷的重大决策,必须充分讨论,在对立意见的辩论交锋中加以完善。要做到这一点,国君周围必须有不同见解的人,以各自的头脑作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

  晏子认为,人君应该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臣子属下的话,虽不能每句都听,但绝不能拒之不理。天下万物都是积少成多、累卑成高的,治理天下当然不能靠一个人。对正确意见拒而不受,就会亡国。这就是“人之将疾,必先不甘粱肉之味;国之将亡,必先恶忠臣之语”的道理。晏子对于自己的主张,不管何时何地都持之以恒。

  一次他出使鲁国,鲁昭公问他说,听取三个人的不同意见,就不会迷惑,我现在做事和全鲁国人商量,仍然还出乱子,不知是什么原因?晏子一针见血的指出:你所接触的都是迎合你的人,听得再多也是众口一词,无异于一个人,连两个人都谈不上,哪里还谈得上三个人呢?

  所谓:文死谏,武死战
  相对于上述两位谏臣来说,西汉的汲黯要幸运的多。汲黯(?——公元前112年)西汉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字长孺。孝景帝时为太子洗马,武帝即位后为谒者,并先后任荥阳令,东海太守,主爵都尉,位列九卿。
  汲黯为人威武不屈,刚直不阿,不畏权贵,秉公事职,敢于犯颜直谏。一次武帝召集群儒说:“我欲振兴政治,效法尧舜,如何?”汲黯说:“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怎么能效唐虞呢?”武帝听了尖锐的批评,怒而罢朝。当时很多朝臣为他担心,纷纷劝他明哲保身,他慨然说:“天子设公卿大臣,不是为了匤正错误难道是专作阿谀奉承的吗?我既在其位,总不能只顾个人安危,见错不说,使皇帝陷于不义之地。”
  汲黯为官清正,廉洁奉公,死后家无余资,在封建官吏浊多清少的环境中他可谓一佼佼者。然而他多次直谏,廷争抗颜,又与权臣张汤不能相容,为此,张汤恨之入骨,常在武帝面前说他的坏话,武帝好大喜功,不分良莠,对汲黯先施之以疏,后继之以贬,终被出为源阳太守,卒于任中。
  4、魏征
  魏征(580-643),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谏臣,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巨鹿(今属河北)人。隋末参加瓦岗军,李密败,降唐。归唐后跟随李建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任谏议大夫。后任秘书监,参预朝政,封郑国公。魏征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征敢于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征“犯上”,所言多被采纳。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魏征死后,唐太宗非常悲痛惋惜,曾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今魏征猝逝,遂失一镜矣!”并亲书墓碑,下诏陪葬昭陵。
  5、狄仁杰
  狄仁杰(630-700)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字怀英。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届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更是以此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即后世四大公案之《狄公案》。
  6、胡铨
  胡铨(1102~1180),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邦衡,号澹□。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建炎二年(1128)进士,此科由高宗策士,胡铨答策万余言,授抚州军事判官,转承直郎。绍兴五年(1135),兵部尚书吕祉荐,赐对,升枢密院编修官;八年,上疏反对秦桧主和,乞斩王伦、秦桧、孙近,而且指责高宗。秦桧认为“狂妄凶悖”,于是下诏除名,贬昭州。由于朝臣营救,改监广州盐仓。十二年被劾,又贬新州,十八年又被谪移吉阳军。直至秦桧死,才得徙移衡州。孝宗即位,复奉议郎。历官至权兵部侍郎。由于始终反对和议,与朝廷政见分歧,于是力求去职。归庐陵,从事著述。卒谥忠简。
  7、寇准
  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发奋读书,十九岁登进士第,当了一个时期地方官后即被召入朝任职,以其政治才能深得宋太宗赵炅器重。三十一岁时任枢密副使。后因刚直不阿,被排斥出朝廷。宋真宗赵恒即位后,召寇准回朝,先后任权知开封府、三司使等职。景德元年(1004)六月,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年冬,辽承天皇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率大军入侵宋境,直趋黄河沿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宋廷大臣王钦若等多主张迁都以避敌锋,唯寇准力排众议,极力促成宋真宗亲临澶州前线抗击,宋军士气为之一振,促使辽圣宗决意同宋议和,订立和约后撤兵(见澶渊之盟)。后因受王钦若的挑拨,寇准逐渐失去宋真宗的信任,于景德三年罢相,到陕西等地任地方官。天禧三年(1019),因顺应宋真宗意旨,奏言天书下降,再度被起用为宰相,不久罢为太子太傅,封于莱,故世称寇莱公。后遭副相丁谓诬陷,被一再贬逐,直至雷州(今广东海康)司户。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闰九月死于贬所。
  8、包拯
  包拯(999-1062)自希仁,芦洲合肥人(安徽合肥),北宋政治家。宋景佑四年(1037),任天长(安徽天长)知县,颇有政绩。任满后,调任知端州(广东肇庆)。回京任监察御史里行,又改监察御史,为“言事官”,对处事不当,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进行弹劾。为惩治贪官,自庆历四年(1044)廿八月,他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赃吏》,认为清廉是人们的表率,而天赃则是“民贼”。包拯七次上书弹奏江西转运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蝎”,残害百姓。并严厉批评宋廷的任官制度。皇佑二年(1050)至三年间,包拯知谏院,曾三次弹劾外戚张尧佐,审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诈骗案,震动朝野。
  包拯在历官三司户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间,先后出任京东,陜西,河北等路转运使,每至一地,都以减轻民间负担、改革弊政、发展生产为己任,提出了“宽民利国”的经济思想。多次为了国家大事,说了皇帝不爱听的话,论斥权幸大臣,请求罢去皇帝赐给亲信官僚们的恩宠,一切改由主管机构正常渠道进行。他将唐朝魏征给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写出来,呈给宋仁宗为座右铭,时刻警惕,以国家大事为重。请求仁宗虚心纳谏,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为主”,偏听偏信,而要爱惜人才,除去苛刻,严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说,不随意大兴土木,如此等等,朝廷多采纳施行。
  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权知开封府,他于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三年六月离任,前后只有一年有余。但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把号称难治的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敢于惩治权贵们的不法行为,坚决抑制开封府吏的骄横之势,并能够及时惩办诬赖刁民。
  由于包拯在开封府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敢于碰硬,贵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听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儿童妇孺们都知道包拯之名,亲切称呼他为“包特制”。开封府广泛流传着这样的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用阎罗比喻包拯的铁面无私。
  宋嘉佑六年(1061),他官至枢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大街小巷都可听得到。”朝廷赠官吏部上书,有《奏仪》十五卷传于世。
  9、海瑞
  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政治家。海南琼山(今海口)人,回族,字汝贤,自号刚峰。他自幼攻读诗书经传,博学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 年)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嘉靖四十五年任户部云南司主事,上书批评世宗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遭迫害入狱。世宗死后获释。隆庆三年(1569年)调升右佥都御史,他一如既往,惩治贪官,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后被排济,革职闲居16年。万历十三年(1585年),重被起用,先后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佥都御史,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两年后病死于南京。海端一生居官清廉,刚直不阿,深得民众的尊敬与爱戴。据说听到他去世的噩耗时,当地的百姓如失亲人,悲痛万分。当他的灵柩从南京水路运回故乡时,长江两岸站满了送行的人群。很多百姓甚至制作他的遗像,供在家里。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更广为流传。海瑞和宋朝的包拯一样,是中国历史上清官的典范、正义的象征。
  王恽
  王恽,字仲谋,号秋涧,卫州路汲县(今河南卫辉市)人。元朝著名学者、诗人、政治家,一生仕宦,刚直不阿,清贫守职,好学善文。成为元世祖忽必烈、裕宗皇太子真金和成宗皇帝铁木真三代的谏臣。
  王恽直言敢谏,主张礼下庶人,刑上大夫,强调治理混乱的财政。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元世祖建御史台,任王恽为监察御史。他上书《击邪》、《纳海》等论列一百五十余条。当时负责水利的中央级官员刘,利用治水导河之便,贪污宫粮四十多万石。王恽大胆地予以弹劾揭发。经过访查,他又将刘监修太庙从中偷工减料终饱私囊的罪恶加以上书。刘做贼心虚,竟惶惶不可终日,忧虑死去。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王恽任少中大夫、福建闽海道提刑按察使时,当时沿海政局混乱,官吏缺额很多。他向皇上上疏要求选拔人才到沿海填补空缺。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他果断罢黜了四十多名贪官污吏,任用了一批文武精通,耿直清廉的人赴职,使这里平静安定下来;并在福建沿海首创建造营房,让戌兵居住,改变了以往兵寓民家的陋习,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王恽刚正不阿,秉公执法。在他任承直郎、平阳路总管府判官时,绛州太平县有一陈氏杀了自己的哥哥,因行贿官府,缓狱了决,株连三百多人受冤,长达五年不能结案。皇帝派王恽前往亲审此案,经过访查、审讯,释放了全部受冤遭株连的平民百姓。
  王恽虽身居高位,却能够体察下情,同情人民疾苦。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燕南一带冬春遭旱,秋季庄稼又遭水灾,王恽察访民情回到大都(今北京)以后,右丞相史天泽在相府宴请百官,请他赴宴。入席后,他看到桌子上摆满了名酿佳肴、奇珍海味,如坐针毡,感到很不是滋味。他无法控制为民请命的感情,写了长篇免租谣,希词恳情切,皇上终于采纳了他的建议。
  王恽的谏政,受到了元世祖的器重。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忽必烈专门将他传至京城召见。他又上万言书,提出“改旧制,黜赃吏,均赋役,擢才能”的建议,顺应了忽必烈“祖述变通”的建国思想,对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为此,忽必烈亲授他为翰林学士。
  王恽任职从政期间,时常忧国忧民,他把历代明君贤相勤劳思政、治国安邦的经验和事迹系统整理成章,用“顺谏”的方式,奏疏给尚未登基的皇太子参阅。裕宗真金非常赏识他的这种见解,除自己学习外,还将《承华事略》各篇发给皇孙们传读。裕宗真金早薨,他的儿子成宗铁木真即位。王恽给成宗皇帝敬献的供物不是玉帛、珠宝,而是他论述的《守成事鉴》十五篇,表现出忠心事主的一片赤诚。因此,成宗又加封他为通议大夫,知制诰。并委托他同赵孟頫等人纂修《元世祖实录》。
  大德五年(公元1304年)六月,王恽在汲县去世,终年七十八岁。朝廷的钦差大臣在汲县看到他的故居依然是茅屋陋室,清贫如民。其儿孙们田园生涯,耕稼自给,便如实奏明圣上。皇上赐钞万贯,赠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追封太原郡公,谥号“文定”。子孙荫封受禄。家乡人民也把他少年勤奋读书的古子涧村誉为“秋涧书声”,被列为“汲县八景”之一。他的言论诗文刊行于世一百卷为后人所传读。他的墓圹位于汲县(今卫辉市)城郊乡八里屯村西南石人洼内,距县城十华里。墓地前沿有神道,两旁为石刻仪仗,对称排列,每当“清明”前后和春节期间,家乡父老纷纷前往祭扫凭吊,表达深切的怀念和哀思。

他是魏徵。但他不是相(虽然唐朝侍中算是实质上的相)。官至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侍中,封郑国公。魏徵(580-643),字玄成,唐初著名政治家。隋末投奔瓦岗军,为李密部下,李密兵败后随之归唐,后又同唐淮安王李神通等人被夏王窦建德俘获,窦建德怜其才,留之。窦建德兵败后归唐,服侍太子李建成,官至太子洗马。玄武门之变后太宗李世民认为其耿直,任为己用。曾在朝堂上犯颜直谏太宗两百余次,去世后太宗罢朝,为之痛哭流涕。谥文贞。

申无畏谏楚庄王

魏征向唐太宗谏言!

  •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这三句名句的作者是谁
  • 答:这句话是唐太宗李世民所说,出自《旧唐书·魏徵传》,原句为: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白话译文】太宗对梁公说:“用铜当作镜子,可以使衣帽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作镜子,可以...

  • ...屡犯龙颜,终以自己的赤胆忠心感动了宋太祖,你知道中国历史上...
  • 答:魏徵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作为太宗的重要辅佐,他曾恳切要求太宗使他充当对治理国家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为对皇帝一人尽职的“忠臣”。每进切谏,虽极端激怒太宗,而他神色自若,不稍动摇,使太宗也为之折服。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曾先后陈谏200多次,劝戒唐太宗以历史的...

  • 纳谏有风险,有哪些关于古代君王善于纳谏和不纳谏造成严重后果的...
  • 答:特别要提到的是魏徵谏太宗十思疏,这十条几乎条条都是针对人性的弱点,告诫太宗在方方面面要约束自己。魏徵总是言人之所难言,即使太宗不能一下子全部接受,事后总能做出妥协,克制自己的脾气与欲望,从而成就了求谏纳谏的佳话。魏徵是历史上有名的敢谏之臣,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

  • 何谓文死谏,武死战?
  • 答:文死谏、武死战,意思就是说文官应该为了坚持正义而不惜生命进谏,武将为了战争胜利而不惜生命奋战。指大臣为了自己的想法被采纳而不惜冒犯领导者(通常是皇帝)的行为。进谏需要置生死于肚外的勇气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同时也需要扪心自问,深思熟虑的意识以及相提并论的方法 ...

  • 西周开国君主周武王的故事,周武王姓什么?
  • 答:武王审时度势,先在孟津举行了大型的军事演习,前来会盟的诸侯竟多达800个,可谓声势浩大、气派非凡。过了几年,商朝政治愈加腐败,黑暗暴虐。亲朋好友在路上遇见了都不敢说话,只能点头示意。忠臣比干、箕子犯颜死谏,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个被挖心,一个被囚禁。纣王穷奢极欲,导致众叛亲离,...

  • 死谏不成功便成仁,古代的臣子真的不怕死吗?
  • 答:那么治理国家的时候君臣意见总有不统一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就要文臣直言劝谏了。而一个文臣对于君王的直言劝谏不仅需要不怕牺牲的精神,也要顶得住君王的威压,并且在古代的时候,总有一些君王会在国家大事上跑偏,而且还是那种劝谏不听的,因此就会有文臣的死谏,要知道,武将可能见惯生死,不怕生死,...

  • 生为死谏,死为商存的意思
  • 答:比干怒曰:吾闻‘文死谏,武死战’,今国之危矣,岂可弃之而去,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谏之。故犯颜直谏之,视纣正戏于妲己,比干痛曰:国之危矣!国之危矣!今商之山川皆崩,夫国必依山,山崩川竭亡民之征也,王嬖妇人,不思殷道。先王成汤曰‘视水之见形,视民之治否。’望王仁及成汤,...

  • 东汉文臣东方朔历史上是怎么死的?
  • 答:有关东方朔的传说很多,最有趣的,当数他喝“君山不死酒”的故事。 据说,君山上有美酒数斗,如能喝到,可以不死为神仙。武帝得知后,就斋居七天,派了栾巴带童男童女数十人到山上求之,果然得到了仙酒,就带回来给武帝喝。武帝未喝之前,东方朔就偷偷地喝光了。于是武帝大怒,...

  • 历史上为什么古人“文死谏武死战”?
  • 答:但是谁都知道,明君没那么好当,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的事情。历来贤明的皇帝都少不了冒死直谏的文官的影子,比如说唐太宗有魏征,比如说武则天有狄仁杰,比如说嘉庆皇帝有海瑞,这些人都是再冒死直谏。好一点的皇帝是不会杀他们,但是万一昏庸一点的,他们的命就没了。这就是所谓的文死谏啊,谏言是他们的...

  • 请高人赐教 “文死谏,武死战” 的意思
  • 答:文官的最高境界是以死上谏君王,武官的最高境界是战死沙场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