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孔子的思想目前在世占有什么位置?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道德和政治在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

2024-05-11m.verywind.com
为什么孔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孔子建立的六经教育体系成为了社会主流教育方式,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是受儒学教育而成长,因此孔子思想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1)要求:为政以德;以身作则。(2分)理念:德治(或仁治);礼治。(2分)(2)标准:能否使公民向善。(1分)因素:塑造公民的习惯;努力懂得立法学。(2分)(3)共同点:道德与政治存在内在联系(或道德是政治的前提和基础)。(1分)借鉴价值:治国者良好的自身修养;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2分) 试题分析:(1)由材料“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可以得出其要求为为政以德;以身作则;第二问可以结合所学,孔子在政治上主张统治者应该德治,礼治。(2)依据材料“立法者通过塑造公民的习惯而使他们变好(具有德性)。”可以得出标准为能否使公民变好;依据“立法者通过塑造公民的习惯而使他们变好(具有德性)”、“他就应当努力懂得立法学”可以得出因素为标准:能否使公民向善。(1分)因素:塑造公民的习惯;努力懂得立法学。(2分)(3)依据孔子的德治和亚里士多德强调通过立法是人们变好即具有德性,可见二者都比较关注人的道德。由他们的观点主张可以得出一要提高公民素养,二要加强执政者自身建设,通过立法规范人的行为。

  一楼的是sb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开创了儒家学派,历朝历代,儒家思想总是处于显学独尊的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也被人们尊奉为“至圣先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今天,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但孔子对古代文化的伟大贡献及其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并未失去。孔子的学说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孔子的伟大思想,提升民族道德水平,才能无愧于古人和来者。

  一、孔子生平与时代背景

  孔子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不耻下问,受过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青年时曾做过管理粮仓的小官。中年以后开始聚众讲学,弟子三千,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五十岁时被任命为中都宰,后升为司空、大司寇,参与国事,曾摄行相事,治鲁取得了一是成绩。后因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带领弟子离开了鲁国,开始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漂泊生涯,孔子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国。历尽艰辛,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其主张未被列国之君采纳。晚年返回鲁国,继续授徒讲学,同时发愤整理古代典籍,以期保存传统的人文思想,寄希望于未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经孟子等人的阐发弘扬,已成为后世的一门显学。孔子一生的基本思想和事迹主要汇集在《论语》一书中。《论语》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是孔子言论的汇编,全书共20篇,一万余字。本文对孔子思想的阐述以《论语》为主要依据。

  时代背景 孔子生活在春秋乱世,这时,西周以来的封建分封制已走向衰败,周天子已无力控制天下局面,诸候国各自为政,崇尚武力征伐,天下处于“礼崩乐坏”的无序状态。由于东周王室衰微,诸候国为兼并土地和掠夺人口进行了长期的战争,社会动荡不安,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是一个天下缺少仁爱的无道乱世。如何平息战乱,恢复道统秩序,维护传统理想,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题。

  二、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孔子思想出发点是以人为本,强调社会中个人道德的提升,进而达到家庭、社会的整体和谐,变乱世为治世。孔子思想内容博大精深,以“仁”为核心,“仁、义、礼、乐、忠、孝、智、信”等互解互证;以“修身”为重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位一体。

  (一)孔子思想之体——仁、义、礼、乐、忠、孝、智、信。

  总说 仁者,爱人,强调发心;义者,宜也,强调做事。君子内怀仁爱之心,外行应为之事。仁义互为表里,一体两面。礼以明长幼尊卑之序,乐以通流精神而正心;尽忠为恪尽职守敬业不欺,全孝为和睦家庭事亲尽伦;智能明辨是非善恶,信为立身处世遵循。

  仁 “仁”范畴的提出是孔子的伟大贡献,“仁”精神的弘扬是中华民族人的自觉的开始“仁”是孔子学说思想的总纲。

  “仁”的定义难以全面界定,一部《论语》中有数十种对于“仁”的理解。笼统来说,“仁”是发自内心的至善至美的思想,是人际间对他人的友爱情感,是一种尊重人、帮助人的意向。孔子认为“仁”是做人的标准,一个人若无仁爱之心就不配做人。“仁” 是一切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基础,所有的道德规范都必须建立在仁爱的基础上。同时“仁”也是人生努力奋斗的最高目标,每个人都实现了“仁”,天下也就归于仁,所以,“仁”也指社会发展达到的理想境界。一方面,“仁”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最基本的感情,是容易做到的,人的一切道德活动都是“仁”精神的体现。另一方面,“仁”又是非常难以达到的,一个人一生不违“仁”非常困难,就连孔子自己也不敢以“仁人”自诩。“君子”要用一生来实现“仁”目标。

  孔子在《论语》中对“仁”的阐述非常具体,也易为人遵循,试举例来理解“仁”的内容。(下引《论语》内容只注明篇目)孔子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仁”的品质,从外貌言谈上都观察出来,如: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花言巧语,相貌伪善的人很少具有“仁”的素质。孔子有时把“仁”直接表述为一种由已推人的爱心,一种去恶向善之心,如:仲尼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郑无怨,在家无怨。”(《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一个努力行“仁”的人,必然会在做事志度上表现出来,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平日不忘恭敬,办事严肃认真,交友忠诚,即使在不开化的地区,也是不能丢弃的,这样才能逐步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努力倡导行“仁”,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至矣。”(《述而》)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子曰:“志土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已成仁。”(《卫灵公》)“仁”是可求的,人人可以行走;行“仁”要坚持经常,君子任何时候都不违背“仁”,以成就美名;“仁”是人生最高目标,成就“仁”可以牺牲生命。

  孔子的“仁”的道德普遍施用于社会人群,人应该不断培养自己“仁善”之心,人生应该成为一个克已为“仁”的过程。

  义 “义”是儒家思想中又一个重要范畴,《论语》中直接谈义的内容并不多,到了孟子那里,对“义”大加阐发,提到和“仁”同等重要的地位。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用两字概括,“仁义”而已。如果谈“仁”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爱心、善心,那么“义”的本质要求人做事合乎规范,举动适宜,合乎道德标准。一个修养高的人,仁和义是统一的,内外不同罢了。孔子认为“忠、信、礼、敬”等立身规范都是“义”的具体表现,是一而不是二。下面看一下孔子对“义”的直接阐发。

  孔子认为“义”是君子行事的根本,他说:“君子以义为质。”(《卫灵公》)并认为“礼”和“信”是完成义的方法。孔子认为“智、仁、勇”是人的宝贵品质,所谓“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是对通达君子提出的要求,他认为“勇”是一种可贵精神,但是“勇”要以“义”制约,否则“勇”就会患害无穷。子曰:“君子以义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阴货》)居上位者为乱,居下位者行盗,有勇无义使然。人生在世,功名宝贵人人想要,圣人孔子也不否定。孔子说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述而》)的语,也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的语,观孔子周游列国,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谋道不谋食”的政治追求,都体现了一个“义”字。在“义”和“利”的问题上,能分出君子与小人,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懂得义,知道“见得思义”(《子张》),小人往往见利忘义。

  凡是内在的羞恶之心激起的正当行为,都是义行义举,义的本职是一种对真和善的执取及对丑和恶的厌弃。尚义之举已成为华夏子民不变的选择,行为行之事为“义不容辞”;与犯罪者斗争叫“见义勇为”;为维护大义而忘躯称“舍生取义”。孔孟二圣倡导的“义”字已被后世奉为人际交往中普遍的原则,约束着有良知的中国人趋向至真至善。

  礼·乐 春秋时代,天下混乱无序,礼文虽在,而无其实,这就是孔子主张“复礼”的历史背景。“礼”的提出在于规范长幼尊卑的顺序,使失序的社会恢复失序。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答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针对各诸候国弑君杀父,谋逆篡位的事实,孔子强调还“君臣父子”之名来复“礼”是为政的前提。孔子提出治国“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里仁》)反对讲形式,注重“礼”的应用。对于个人而言,“礼”表现在“恭敬”上,在于“亲亲”、“尊尊”。孔子把“礼”提高到立身处世的高度来认识,认为遵循“礼”是立足处世的高度来认识,认为遵循“礼”是立足社会的依据,即:“不知礼,无以立也。”(《尧曰》),对于统治者而言,更应努力做到“礼”的要求,才能使臣不尽心尽力,所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才能使人民服以听话,所谓:“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宪问》)。一般不能时时受“礼”的制约,孔子告诫人们要“克已复礼”,这是圣人对乱世人民叮嘱。

  “乐”也是孔子推崇仁德教化的重要内容,孔子倡导“礼乐兴邦”,重视音乐净化世道人心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好的音乐能陶冶性情,化导人民和美向善。他推崇舜时的《韶》乐,反对郑卫淫乱之音,他说:“乐则舞《韶》放郑声。”(《卫灵公》)有一次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竟然陶醉得“三月不知肉味”(《述而》)。音乐关乎修身进德,关乎社会风气的转变。史学家司马迁说:“夫上右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正心也。”(《史记·乐书》)孔子要振兴的正是上古明王高雅之乐,要通过欣赏音乐“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达到“正心”的目标。

  复礼兴乐的思想是孔子针对周室衰微,“礼崩乐坏”的现实提出来的,目的是以此改变世道人心,达到变乱为治的政治理想。

  忠·孝 “忠”是指尽心竭力、躬行不速的克尽职守的态度。孔子强调臣子对君王要“尽忠”,学生子张问如何从政,孔子答为:“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颜渊》)“忠”的内容大略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指做事尽心力而为、勤勉敬业,二是指用心不违、忠心不二。前者而言,忠近于“勤”,后者而言,忠近于“信”。孔子积极行道,努力出仕也是实践着为人臣“忠”的职分。孔子认为“忠”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应用在为人处世的各方面上,处理好家庭关系、人际关系、上下级关系都要讲一“忠”字。孔子的学生曾参解释孔子“吾道一以贯之”含义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矣。”(《里仁》)忠合乎义,恕近于仁。

  “孝”应用家庭之中,指子女对父母长辈的行为态度。人生在世,在家要尽“孝”,为国要尽“忠”,“忠孝”不唯要求仁人君子做到,一般人也应做到,它是处理家庭和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在处理家庭关系上,孔子强调两个字“孝悌”,孝指对父母孝顺,悌指敬爱兄长。孔子认为“孝悌”是做人的根本,其弟子有若也认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儒家经典《中庸》认为:“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孔子认为孝亲不仅要保证对父母物质上的供养,更重要的是要有恭敬之心、仁爱之心,在父母面前要保持和颜悦色,听从教导。孔子说:“至于犬马,皆能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忠孝”思想,是处理家庭和外事的两大准绳,君子躬行之,则家和国兴,小人违反之,则家败国破,千古不易之理。

  智·信 “智”指的要有分辩能力,分清是非善恶,懂得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所谓“知者不惑”(《子罕》),说的就是聪明智慧的人不会迷惑。人是有情感的,爱和恨过甚都会使人迷惑,是非难辨。孔子的学生子张问到如何辨别迷惑,孔子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分党》)。一一个被 爱恨情感所困,容易失去理智变得不智慧。一个人的欲求过头,也会使人失去分辩能力,“利令智昏”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孔子强调“见得思义”,孔子致力于教育,教育学生如何立身行事,就是使他们从迷惑走向智慧。孟子也认为智慧起于分辩是非之心,“是非之心,智之瑞也。”(《孟子·公孙丑上》)孔子强调“学而知之”,一个人通过不断学习,就可以由迷惑变为智慧。

  “信”是做人的基本品质,指的是诚实不欺,表里如一,“信”是人立于天地之间不可缺少的要素,孔子说:“人而天信,不知其可也”(《为政》)又说:“民无信不立。”(《颜渊》)这些言论都说明“信”对于社会人群的重要性。试想,一个人虚伪欺诈,缺少诚信,怎么会取信于人,怎么和别人进行交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讲诚信,后果可想而知。孔子认为,诚信之人,无论到哪里,都会行事通达。学生子张问“行”,孔子修身方面教诲:“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卫灵公》)以忠信笃敬为先,处在不开化的地区也会行事通达。《中庸》上说:“诚者万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是故君子以诚之为贵。”古往今来,圣王治国,必以诚信教民,化导人民归于真诚纯朴。

  “智”能使人明辨是非,分清善恶,知到行止取舍,人无智则愚。“信”为立身之本,立国之本,无信之人难以取信他人,无信之国难以国运久长。

  (二)孔子思想之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至圣先师孔子道德思想“仁、义、礼、乐”等不是空洞的说教,要落实到社会实践中去,落实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方面。一方面,“修齐治平”是由低到高,讲求次弟的,即儒家经典《大学》中所说的“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另一方面,“修齐治平”又是一体的,密不可分的。孔子是一个注重德政教化的圣人,他认为个人的修身进德和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致的,因为它们遵循的道德原则是相同的。

  孔子思想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现实中个人的道德超越,强调人通过自我完善超凡入圣,所谓“内圣”。孔子的社会理想是结束战乱达到天下大治,所谓“外王”。“内圣外王”是孔子对个人和社会的最高要求和终极理想。

  孔子思想博大精深而又具体易行,下面概述其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实践方法。

  修身方面,孔子强调立场高远,要向仁人君子目标努力,使自己脱离低级趣味变成道德高尚的人,以努力行“仁”为其内心不变的追求,以行事合乎“义礼”为其不变选择,居家则“孝”,出仕尚“忠”,交友讲“信”,作一个有“智”、有“仁”、有“勇”三达德具备的人。为达到高远道德目标,孔子强调终身学习,学而知之,学思结合,见贤思齐,向榜样学习;强调反省自身,检讨过失,有过则改,止于至善;强调多做少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厌恶领头少仁,巧言令色;强调结交善友,同心同德,砥砺操守,历炼品德。

  齐家方面,孔子注重建设美满和睦幸福的家庭,以“孝、悌”教育后学,维系伦常,具体而言,要求父慈子孝。父亲(母亲)有慈爱之心,则会爱自己的子女,子女有孝顺长辈之心则会敬事父母。要求兄友弟恭。兄友善就会直到表率作用,弟知恭敬就会服从哥哥教导约束。要求无义妇听。丈夫遵循大义行事得宜,妻子明礼服从就会家庭和睦。人生在世,不能离开家庭而存在,古语云“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也道出了治家要诀。

  治国方面,孔子生在乱世,其一生的政治追求就是要变乱世为治世,实现自己的“王道”主张。具体而言,倡导君王行仁德这政,为政以德,爱护人民,反对扰民暴民,反对武力征伐;倡导治国以礼,恢复周礼,改变君不、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混乱现象,让人知乎行止,明乎廉耻;倡导音乐教化,用高雅的先王之乐荡涤污浊、净化心灵,扭转世风,走向美善。倡导君正臣忠,为君身正,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为人臣思尽忠竭力,食君之禄,敬君之事,尽职尽责,奉公守法;倡导人民守信,信为立身立国之本,力戒虚伪欺狡,淳化世俗民风。

  三、孔子思想的深远影响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孔子思想经过孟子等人的阐发,确立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孔孟均生于乱世,在崇尚武力征伐的“霸道”时代,以实现“王道”为终肯的儒家思想并未得到诸候国的统治者认同,因此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困厄,孟子游说齐梁终无所用。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家思想和道、法、墨等诸家思想学说一样,争鸣于大动荡时代,并未取得显学独尊的地位。

  西汉初年,政治家贾谊鉴强大秦帝国速六的事实,敏锐的意识到取天下和治天下的不同,他认为强秦灭亡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指出秦的过失在于不能分清攻(天下)守(天下)形势变化,变“暴政”为“仁政”,因而迅速灭亡。西汉初的统治者采纳了贾谊等人的意见,实行了“休养生息”的国策,让长期饱受战争和苛政之苦黎民百姓减少干扰,安心生产,发展经济。因之出现了史学家称道的“文景之治”。西汉初年确定的基本国策,就是孔子以仁德治国思想的体现,也第一次验证了孔子思想在治国上的效能。追至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确定为统治思想,自此以后,儒家文化成为封建时代的主流文化,孔子被尊奉为“大成至圣先师”流芳百世,一部《论语》被封建时代读书人必读之书,普通人读之明理修身,从政者读之治国安邦,北宋初名相赵普,熟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

  封建时代的统治者把儒学经典《四书》、《五经》定为教科书,用于儿童启蒙,用于仕子求取功名。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以孔子思想为本的儒家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影响到个人修身、人际交往、家庭建设、国家治理等各方面中,孔子倡导的“仁义忠孝”等观念已成为人们立身行事的遵循,融入到华夏民族成员的血液之中,其影响是全方位的,巨大而深远的。

  孔子思想只所以历久弥新,影响深远,就因为它代表着个人、家庭、国家真、善、美的价值取向。我们把孔子思想放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上考查,认识会更清楚一些,上古时代,人民本性真诚,社会风俗淳朴,圣王“无为而治天下。中古时代,“真风告逝,大伪斯兴”,贤王以“仁义”化导人民,治理国家,目的是去伪存真,去恶 存善。孔子推崇的夏、商、周三代即是以“仁义”治国的典范。到了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天下无序无道,仁义礼乐尽失,孔子悲天悯人,以继承道统人己任,提出复兴西周文(王)武(王)、周公之道,即《中庸》中所言:“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孔子复兴古代首先传统的愿望并未实现,作为一位良医,他为后世开出一剂良药,历朝历代,上至天子,下至平民,全社会都把孔子思想奉为法宝,用以医治“假丑恶”之病,使社会人群复归于“真纯、美善”。因此说,孔子思想两千多年来作为封建统治思想没有动摇也就不足为怪了。

  四、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当今时代,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与之不相适应的是人的道德水平不断滑坡,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要改变这一两头,需要恢复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向先师孔子吸取智慧,孔子思想并未因为时代不同而失去其价值。

  (一)孔子思想与爱心培养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回忆和生存压力的加大,使得人际关系日益淡漠,一些人自私自利,对他人缺少宽容,缺少同情,缺少关心。尽管人人都在呼唤“让世界充满爱”,可还是看到许多心的沙漠与荒原。物欲的不断膨胀使一些人变得刻薄寡恩,麻木冷漠。一些人心之原已蔓草丛生,掩盖了他们那颗本具仁爱的心。

  孔子思想从改变人心性上出发,注重以人为本,强调社会中个人品质的不断完善,以培养仁爱之心为个人修身的根本内容,孔子这种强调人的自觉意识的教化方法,不仅在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相信在以工业经济为主的现代社会依然实用可行。心病还须心药来医,人的心性得不到改造,谈改变社会风气亦是徒然。我们需要回望历史,从孔子那里学习,注重修心,注重自律,知善恶,明廉耻,让一颗颗迷失的本真之心逐步透出仁爱的光辉,照亮华夏大地,以心温暖心,以爱呼唤爱。否则,割裂传统,空谈爱心,只会停留在表层上,难以奏效。

  (二)孔子思想与行为自律

  现代社会,由于人们不注重自我道德完善,导致外在行为失当,缺少必要的规范。一些人不懂礼貌,不讲诚信;在家不讲孝道,工作缺乏敬业精神。一事当前,全凭自己好恶行事,不去分辩是非曲直,不知行当行之事,不知止当止之事,缺少约束,缺乏自律,尽管各种规章条文多如牛毛,还是很难规范现代人那颗我行我素的心。

  孔子重视个人行为规范的培养,以“礼、义、忠、信”等教育后学,言简意赅,切实可行。当今时代,我们不应不分青红皂白一概排斥之,事实上,今天重提的“明礼”、“诚信”也没有走出传统道德的范畴,只有继承古代道德传统,才能促进现代社会道德体系的重建,人们的一切行为如果能遵循孔孟倡导的“义”的本质是羞恶从善的,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义”字已为古人高度认同,而在今天,人们“义”的观念比较淡化,缺乏自律,不以不义为耻辱,比如人民群众十分痛恨的腐败问题,为什么屡禁不止,究其原由是腐败者廉耻之心的丧失,见利忘义,违背了圣人“见得思义”的训导。现代社会里由于一些人“义”的缺失,随之而来的是“礼”“信”“忠”“孝”等的缺失,千万诸多社会问题难以解决,我们应该对青年人大力提倡“礼”来使之明尊卑长幼之序,在人际交往及商务活动中把“信”作为准则来重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工作中的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来实践“忠”的信条,家庭里以孝顺父母、和睦家庭来遵守“孝”的要义。我们若能把儒家处世原则应用到今人行为之中,对现代人的立身行事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孔子思想与以德治国

  现代社会,依法治国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日益健全的法律法规在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制裁犯罪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法律并不是万能的,它能强行规范人的行为去不能使人内心回归自觉。因此,我们在重视“以法治国”的同时还应加强“以德治国”借鉴孔子的德政思想,重视人文关怀,领导者的爱人之心作为施政理念,建立一种和谐互爱的干群关系,相信中国的政治一定会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目前,国家已经提出了“以德治国”的口号民,我们衷心期望“以德治国”的口号和“以法治国”国策一样叫响于中华大地,不仅深入“民心”,更要深入“官心”。

  勿庸讳言,当今有些领导干部丢掉了“执政为民”的宗旨,丢掉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缺少“公仆”意识,缺少爱民思想。他们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人民群众离心离德甚至形成对立。今天国家重提“以德治国”的思想提醒我们的领导者要把人民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时刻以仁爱为怀,以惠民利民为其施政目标。“以德治国”是“以法治国”的重要补充,古代有作为的君王,治理国家都强调恩威并施,德法并用,所谓“刚柔相济”即是,今天提出“以德治国”无异是对孔子治国思想的继承,要使之落到实处,还要多下功夫。

  (四)孔子思想与世界和平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人的关爱构成了其思想的核心内容,他的“仁爱”思想不仅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维护世界和平也将产生积极影响。1988年1月,诺贝尔奖获得者阿乐文博士在诺贝尔获奖者巴黎集会上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从孔子那里吸取智慧。”当今时代,威胁人类生存的因素很多,最突出的是战争问题,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局部冲突和战争没有间断过,如果将来有一天打起核战争,人类将面临着灭顶之灾。对和平的呼唤对战争的厌恶是每一位地球人共同的心声,发生战争的原因各不相同,其根本动因在于发动者缺少仁爱之心和贪欲的驱使。基于此,我们可以认识孔子思想对于维护人类和平的重大意义,事实上,儒家两位先师孔孟都是和平的使者,身处战乱频盈之世,二位夫子奔走呼号,为和平的到来尽心竭力,他们没能使乱世君王放下手中的兵戈,止息战乱,但他们的反战思想对后世发生了深远影响,作为孔子故乡的中国人,人们期望把孔子的思想介绍给世界,以期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一定作用。

没占位置

  • 孔子的思想目前在世占有什么位置?
  • 答:孔子思想出发点是以人为本,强调社会中个人道德的提升,进而达到家庭、社会的整体和谐,变乱世为治世。孔子思想内容博大精深,以“仁”为核心,“仁、义、礼、乐、忠、孝、智、信”等互解互证;以“修身”为重点,“修身、齐家、治国、...

  • 孔子思想的地位及影响
  • 答:孔子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思想的影响 1.对政治的影响:孔子...

  • 春秋战国至秦朝,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在社会上的地位如何?
  • 答: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孔子创立的儒学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构成,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而且是东亚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文明精神,在世界思想史和世界文明史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许多学者认为,以孔子...

  • 孔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如何?
  • 答:1.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儒家思想在这个时期的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主要是因为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人们对于道德和社会秩序的需求更加迫切,孔子的思想强调了人伦关系、仁爱和礼仪等,成为了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2. 秦汉时期:在...

  • 孔子思想在现在社会的作用
  • 答:此外,孔子思想对现代经济的促进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其发源地中国,在中亚诸国也有很大影响。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上世纪九十年代经济腾飞的“亚洲四小龙”都属于东亚儒家文化圈,这些经济实体的飞速发展,正是依靠了其内在...

  • 孔子在国内外的地位及影响
  • 答: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公元一世纪,孔子文化南下越南,东渡日本。早在明朝初年,朝鲜就创设成均馆于汉城,祭孔于文庙,促进了文化、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 为什么孔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 答:孔子建立的六经教育体系成为了社会主流教育方式,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是受儒学教育而成长,因此孔子思想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 孔子是封建社会思想家,他的言论在当今社会还能放诸四海而皆准吗?
  • 答:虽然世界上的农耕文明已经远离我们的而去,现代文明已经呈现在我们目前。但是,还没有出现一位类似于孔子这样的思想家。孔子的思想到底对不对?可以肯定地说:首先,他的一些教育思想我们现在还沿用着。比如:有教无类,因材...

  • 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占有怎样的地位
  • 答:孔子虽为诸子之一,但“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本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秦朝以法家学说治天下,西汉武帝前推行黄老之术而以“无为”治国。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黩百家,表章六经”,确立巩固了孔子学说在中华文化中的主轴...

  • 孔子的世界影响多大
  • 答:孔子创立的儒学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构成,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而且是东亚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文明精神,在世界思想史和世界文明史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多学者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不靠武力,远播海外,...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