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翻译一句古文

2024-05-21m.verywind.com
翻译一句古文~

就以香草为席,以清澈的流水为镜子,观赏鲜花树木,游鱼飞鸟

意思是说,在乐浪海中,有一群人被称为“倭人”,他们分成上百个国家,每年都会来晋见献宝。出自西汉班固《汉书·地理志》
这是中国古籍中对日本最早的记载,乐浪海为今日的日本海,倭人即指的是日本人。也就是说有一年,作为百余国之一的倭奴国派遣使者,带着贡品来到洛阳朝贺。
1784年出土的一枚汉印印证,彼时汉光武帝还赐了金印紫授给使者,倭奴国的国王将其视为权力象征。倭奴国也好,倭人也好,在当时都是没有贬义的词语。只是后来明朝年间,倭人屡屡侵犯边境打劫,才与寇一起成了带有一定贬义的称呼。

历史影响
班固创立《地理志》以西汉时期的孤域政区为主,分录其山 川物产等内容。在地质方面它记录有关郡国的矿产,以及管理 矿产的铁官、铜官、金官、盐官所在的地方,对主要河流、湖海也 有较详细的记载。此书对于研究西汉的矿产资源的开发情况, 具有重要意义。
《汉书·地理志》的写作,是在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形势下出现的,并为统治者所欢迎和需要。从科学史的角度来看,《汉书·地理志》对于我国的地理学发展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一方面,它开辟了一门沿革地理研究的领域,这是值得称道的。但是另一方面,在它的影响下,地理学的研究忽视了对于山川本身的地貌形态与发展规律的探索。后来,地理学更多地涉及到历史学方面的内容,这也与《汉书·地理志》为地理著作所建立的体制有一定关系。

【原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译文】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

【阐释】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如果能够“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
此语出自《论语· 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这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即忠恕,忠恕要求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恕”是由孔子最早提出的,并为恕下过这样的定义:“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卫灵公》)。这是孔子在回答子贡的一个提问时说的。子贡的问题是:“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句话?)孔子在《论语· 雍也》篇中还说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里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相似的含义,但是后一句话较为消极些,而前一句显得主动、积极。

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339454.htm?fr=ala0_1

出自《论语· 雍也》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儒家之“忠、恕”思想

《论语》记载:“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孔子又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论语·雍也》)

由此看来,如何实行仁,在于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称之为“忠”,即“尽己为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实行仁的方法)。

后来的儒家,有些人把忠恕之道叫做“系(此字无:ocr)矩之道”。就是说,这种道是以本人自身为尺度,来调节本人的行为。公元前三、二世纪儒家有一部论文集名叫《礼记》,其中有一篇《大学》,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系矩之道。”《礼记》另有一篇《中庸》,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其中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大学》所举的例证。强调忠恕之道的否定方面;《中庸》所举的例证。强调忠恕之道的肯定方面。不论在哪个方面,决定行为的“系矩”都在本人自身,而不在其他东西之中。

忠恕之道同时就是仁道,所以行忠恕就是行仁。行仁就必然履行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这就包括了义的性质。因而忠恕之道就是人的道德生活的开端和终结。《论语》有一章说:“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每个人在自己心里都有行为的“系矩”,随时可以用它。实行仁的方法既然如此简单,所以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参考资料: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 文言文翻译
  • 答:1、芝生治所,众以治行之致,元凤曰:“五谷熟则民蒙惠,此不足异也。”翻译:杂草在官府生出,大家认为应该做到管理和行为一致清净,元凤说:“谷物成熟百姓就得到好处了,这些小问题有什么大惊小怪呢?”2、辍土木无益之役,以济暴露之民;移缁流泛滥之恩,以给颠沛之众。翻译:停止土木建设的...

  • 一句文言文翻译
  • 答:【译文】孔子走(累了)在路上休息,马逃脱了束缚,吃了别人的庄稼,农民把马牵去了。子贡(以能言善辩著称)请求去说服那农民,什么话都说了,那农民不理他那套。有个刚刚跟随孔子学习的粗俗的人,说:“请让我去跟他说吧。”便对那农民说:“您不是在东海种地,我不是在西海种地,我的马怎么...

  • 一句话的文言文和翻译
  • 答: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开始竖着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着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不久有个老人...

  • 九年级文言文翻译一句一译
  • 答:1. 九年级语文全部古文翻译 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字涉。 吴广是阳夏人,字叔。陈涉年轻的时候,曾经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地,陈涉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说:“如果哪天我们之中有谁富贵了,不要忘记彼此啊。” 同伴苦笑着回答说:"你是个被雇佣耕地的人,哪来的富贵呢?" 陈涉长叹一声...

  • 文言文解释句子
  • 答:1. 古文翻译句子 1.孔子教导伯鱼时说:“不学习《诗经》,就无法说话;不学习《礼记》,就无法立身。”修养性情,强健筋骨,那么立身处世的大事就具备了。 2.黄鲁直说:“士大夫如果三天不读书,一义理就不会再心中交汇,对镜自照,就觉得自己面目可憎,面对他人也说话没有意思。” 3.资质聪明但是不好学,是最大的不聪...

  • 文言文3句
  • 答:2. 翻译三句古文 1四川人才很多。想你、诸葛思远,譬如培植草木,和我是意气相投的. 2意思是说诸葛瞻这个人论聪明才智不能足够担当国家存亡大任,论英勇也不够用来抵御外来的敌人,但是他在国外能够做到不背叛国家,在国内能够继承他父亲的遗志,是个忠孝两全的人。 3(其孙京随才属吏为郿令)所以这句话就是说 做郿...

  • 一句古文翻译
  • 答:1、请翻译: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正确翻译应该是:如果我以前(当初)不做这个差事,那么我早就困顿不堪了。【解析】“向”在这里有假设的意思,但是同时“向”作“以前、先前、当初”讲的基本意思同时还保留着,所以,应该翻译作“如果以前”或“如果当初”才准确。2、“一个从前多次立下...

  • 翻译古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翻译后请...
  • 答:1、翻译:如果天下人都知晓美的事物是美的,这就显露出丑来了;都知晓善的事物是善的,这就显露出恶来了。2、意思:天下没有绝对对立的东西,看似矛盾的东西实则是相依相生的,美丑是这样,善恶也是这样,因此,做事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违背天理,这样子才能够成功。3、出处:老子《道德经》。4、...

  • 帮忙翻译古文,就这三句
  • 答:1、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 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壻,咸自矜持。”译文:王家的几个孩子,本来也都是值得嘉许的好孩子(青年才俊);(只是)听说(郗太尉家要来)招婿,就都变得不自然了。(只有在东边床上那位年轻人(即王羲之),仍然很随意地露着肚子躺在那里,悠然...

  • 翻译古文句子10句
  • 答:1、将军李畅为他的仁德而感动,流出眼泪,在道路慢慢前行,不再莽撞的急跑。你字打错了,应该是畅德之。出自《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列传第一百一十五》2、李邕坚持要看,于是就暂时让他在内阁藏书处当值。没过多久,他就辞去,李峤很吃惊,便拿藏书中深奥、冷僻的书籍来考问他,李邕随问即答,...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