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第一段写六个人的顺序可以颠倒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第一段列举了六个人的事迹,只有舜用发...

2024-06-01m.verywind.com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中的六个人分别是哪里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中,孟子列举六个历史人物——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和百里奚。这六个由卑微到圣贤的历史人物的情况如何?在此略作介绍。




舜是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历来与尧和禹并尊为三大圣明贤王,中国历史中传说的三皇五帝的五帝之一,故又尊为舜帝。

舜,姓姚,名重华,字都君,谥为“舜”,因国名“虞”,按先秦时代以国为氏的习惯,故又称虞舜。

相传舜小时受父亲、后母和后母所生之弟的迫害,屡经磨难,仍孝敬父母,爱护胞弟,故深得百姓赞誉。

舜曾在历山的农田辛勤耕种,在雷泽(在今山东菏泽东北)渔猎,在黄河之滨烧陶,在寿丘(今山东曲阜)制物,在顿丘(今河南浚县)、负夏(今山东兖州)一带经商。

舜在历山耕田时,为人谦让,不与人争田界。因品德高尚,在民间颇有威望。人们都愿意靠近他居住,两三年即聚集成一个村落。

部落联盟首领尧年岁已高,想选继承人,众人一致推举舜。于是,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九名侍从侍奉于舜的左右,来观察舜的品德;又让舜职掌五典、管理百官、负责迎宾礼仪,来考察舜的才能。经过考察,尧对舜非常满意,认为舜确是个品德好又能干的人,就把首领的位子让给了舜。这种首领更替的让位方法,历史上称做“禅让”。在氏族公社时期,部落首领老了,用选举的办法推选新的首领,当时很正常。

舜接位后,勤劳而俭朴,照样跟民众一样劳动,受到大家的信任。过了几年,尧死了,舜还想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让给尧的儿子丹朱,但大家都不赞成。舜才正式当上了首领。

舜继位部落联盟首领后,选贤任能,任命禹治水,完成了尧未完成的事业;他整顿礼制,减轻刑罚,统一度量衡;他巡视四方,要求人们孝敬父母,和睦邻里。在舜治理下,政行而民乐,八方宾服,天下颂舜的大功,《史记》称“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传说舜去世于南巡途中的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山(今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九疑山)。 


傅说


傅说,虞国人,商王武丁的大臣,因在傅岩山(今山西平陆县东面)一带和许多奴隶一起从事筑墙苦役,故以傅为姓。

傅岩位于虞、虢两国交界之处,又是交通要道,因山涧的流水常常冲坏道路,奴隶们就在这里版筑护路。

傅说出身于奴隶,但天资聪慧,勤学好问,善于思考,抱负远大。由于傅说掌握了不少生产技术,特别是他在治理水患中因发明“版筑法”而闻名远近,又懂得许多人间哲理,有很强组织能力。所以傅说成为奴隶中的领导者。

傅说对国家大事颇有见解,但作版筑护路的奴隶,傅说虽有才干,无从施展。一次,在建筑工地上,傅说分析当朝是非,直言不讳抨击商王室时,被以布衣平民身份游历至此的商王武丁听到了。

商王武丁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君王。他即位之前,曾经生活在底层民众中,比较了解社会上的实际情况。继承王位后,对王室奢糜、贵族互相倾轧、国势日渐衰败现象不满。他即位三年没有理政,国事全由家宰管理,他从旁观察、思索复兴殷商的方略。他命满朝文武到全国各地去寻访贤能之士,同时自己也四处寻求有用人才。在微服私访中,在版筑护路的奴隶中,他遇到了傅说,发现了傅说的才能。

武丁非常欣赏傅说,和他一起干活,在谈话中,从傅说那里悟出了不少治国之策。

武丁很想马上把傅说召到朝中,但傅说出身奴隶,如果贸然让傅说为相,必然引起奴隶主贵族的极大不满。为了排除干扰,回到朝廷后不久,武丁便假托“天命”,说自己夜梦得圣人,圣人说哪儿有贤人。于是武丁派人去傅岩山找来了傅说,并假装就是梦里圣人说的那个贤人,似乎傅说是天赐圣人辅佐政治,迷信天命的众臣不敢反对。

傅说担任相国之后,辅佐武丁,大力改革政治。傅说大力推行新政,武丁言听计从,从整顿朝纲开始,从王室开刀,整治腐 败。于是政治上有所改善,朝廷内外秩序井然,国内恢复生机,阶 级矛盾有所缓和,国家富强起来,商的国势再度复兴,一时间成为世界东方的第一强国。

傅说为相后极力辅佐武丁王59年,使武丁一朝,成为商代后期的极盛时期,傅说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中兴名相。


胶鬲

历史上的胶鬲原为商朝最后一个王——残 暴昏庸的商纣王的大夫,遭遇商纣王的乱 政,于是隐姓埋名,成为贩卖鱼和盐的小贩。

胶鬲在贩卖鱼盐过程中,十分辛劳,最后被周文王发现,拟举为重臣。但胶鬲当时并没随周文王入周。受周文王嘱托,留在商朝为内 应,主要做策 反工作。

后来,胶鬲官居商朝的少师,并作为朝廷使团成员出使周朝,使团以商纣王的哥哥微子为首。当时周文王已去世,由其子周武王执 政。周武王动员微子等人反商助周,许诺微子世为长侯,胶鬲就官一列。微子、胶鬲答应了。

不久,周武王以五万人的兵力讨伐纣王。微子得知武王出兵的消息后,马上命胶鬲去联络周武王。

纣王拼凑了七十万人在牧野迎战周武王。由于微子、胶鬲等人的策反工作,战斗一开始,许多支商朝军队纷纷反戈,杀向纣王,纣王七十多万军队迅速士崩瓦解。纣王大败,逃回都城自焚而死,商灭亡。

周武王建周之后,胶鬲被委任为重臣。


管仲

管夷吾即管仲。管仲(约公元前730年—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管仲是颍水之滨的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南)人,与周王同族,为姬姓之后,但为破落贵族出身。青年管仲受其曾经辉煌的家族影响,有干一番大事业的意识;而家境贫困、生活坎坷使管仲性格坚韧不拔。管仲自幼学先贤习武艺,多方学习治国用兵之道,逐渐具有察世态洞时局的能力,士人多公认其才干世间少有。

管仲和挚友鲍叔牙分别做齐国王室的两公子纠和小白的老师。齐襄王时,重臣公孙无知杀死襄王,屠戮王室,自立为君,齐国大乱,纠和小白分别亡命鲁国和莒国。一年后,公孙无知又被杀,齐国一时无君。逃亡的公子纠和小白,都想尽快赶回国内夺取君位。

管仲发现公子小白已经从离齐都城较近的莒国出发回国,为使公子纠当上国君,管仲亲率少量兵车抢先赶到莒国至齐国的路上,中途截击公子小白。路上遇见公子小白的大队车马,管仲见不可力敌,就等公子小白车马走近,突操弓射杀小白,箭射在小白的铜制衣带钩上,小白装死倒下。管仲以为小白已死,就赶紧率领人马撤回。

经此一惊的公子小白等管仲人马一走远,马上爬起上了车,飞速向齐国赶去,在鲍叔牙的协助下抢先回到了齐国,登上君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出兵鲁国,逼鲁国杀死了公子纠,同时也想杀死射了自己一箭的管仲。鲍叔牙极力劝阻,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要齐桓公为齐国强盛着想,忘掉旧怨,重用管仲。素有大志的齐桓公接受了建议,决定接管仲回国。为怕鲁国杀掉管仲,齐桓公扬言要报一箭之仇,亲手杀死管仲解恨,要鲁国将管仲生擒送齐桓公发落,齐国才退兵。

鲁国虽明白管仲的才华,但齐国大兵压境,吓坏了的鲁国国君一时也顾不得多想,下令将管仲擒住,装入囚车,交给齐国监狱官带回。

管仲被装入囚车,随使臣一行人回齐国。在回齐国的路上,管仲生怕鲁国改变主意,为了让押送的人加快步伐,就即兴编制了一首激昂的歌曲,教他们唱歌。他们边走边唱,越唱越起劲,越唱走得越快,本来两天的路程,结果一天半就赶到了齐国。

鲁国果然醒悟过来,下决心要除掉管仲,于是派兵追赶。等快追到时,管仲囚车刚好进入齐国境内。

回到齐国,齐桓公即拜管仲为国相,管仲得以施展全部才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管仲以其卓越的谋略,使齐国民足、国富、兵强。在管仲辅佐下,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管仲因为帮助齐桓公创立霸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被桓公尊为“仲父”(叔父)。

管仲的言论见《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孙叔敖

孙叔敖(公元前约630年-公元前593年),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楚国名相,姓蒍,名敖,字叔敖。

孙叔敖出生于楚国都城郢都北海子湖边的白土里(今湖北江陵市沙洋县孙家山),他的祖父曾做过楚国的令尹(即国相),父亲蒍贾做过楚国的司马,后得罪了楚国的宰相子越椒,被子越椒杀害。为逃避子越椒的迫害,孙叔敖就跟母亲一起避难逃到了期思潘乡(今河南固始县),这一荒远之地。

相传孙叔敖相貌丑陋,身材矮小,又是个秃顶,且左手长右手短,但他却心地善良,从小知道为他人着想。孙叔敖少以聪明仁厚著称,长大后隐居在梦泽湖边,靠耕作为生。

楚国的宰相虞丘知道他贤能,就把他举荐给楚庄王,想让他接替自己的职位。楚庄王答应了虞丘的请求,待孙叔敖三个月试用期满,就任命他为楚国的宰相。

孙叔敖为国为民,励精图治,教育民众,严明法度,以道施政,悉心治理,体恤民情,实施许多利民生的政策。他治楚三年,楚国就出现了全盛时期,开始与当时的霸主晋国争雄。他辅佐春秋霸主楚庄王大败晋军,帮助楚庄王实现了称霸的伟业。楚庄王因此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孙叔敖抚民富国的业绩不但得到人民拥戴,也深得楚庄王的信赖,他将许多国家的重要事务都交给了孙叔敖去办理。

孙叔敖虽贵为令尹,功勋盖世,但一生清廉简朴。由于行政治军有功,楚庄王多次重额封赏,孙叔敖坚辞不受。为官多年,家无积蓄,临终时连棺椁也没有。甚至他过世后,其子穷困靠打柴度日。孙叔敖的高尚品格,备受后人赞誉。

孙叔敖在中国历史上有“孙叔敖治楚,三年而楚国霸”之美誉,他在执掌楚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的过中,都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其为“循史”第一。


百里奚

百里奚,亦称百里子或百里,宇里,名奚。春秋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市)人。春秋著名的政治家,秦穆公时贤臣。

百里奚早年贫穷困乏,颠沛流离于齐、周、虞、虢等国,历尽坎坷而不得仕,一方面使得他对于各国的民情、地势熟知,为他后来给秦穆公筹划东进做好准备,另一方面使他了解百姓生活的艰苦,对后来任秦国大夫时,他树立以民为贵的思想有着积极的影响。

后来,百里奚辗转到虞国任大夫。秦穆公五年(前655年),晋国“借道伐虢”,虞国大夫宫之奇以“辱亡齿寒”劝阻虞君的借道,虞君不听。结果晋灭虢国后,返回时顺路灭了虞国,虞君及百里奚被俘。

不久,晋献公把女儿嫁给秦穆公,百里奚被当作陪嫁家臣送到了秦国。他以此为耻,便从途中逃往故乡宛,在楚国边境被抓获,楚王让他在偏远的地方放马。

秦穆公见陪嫁家臣中有百里奚之名,而不见其人,很奇怪。一问秦穆公才知百里奚贤智,是不可多得的人材。秦穆公胸怀大志,却苦于无贤才辅佐。一听喜出望外,却得知百里奚已经逃到楚国。

秦穆公想用高价赎回他,又怕楚人知道百里奚的才华,而留作自用而不肯给,就派人对楚人说:“我的陪嫁家臣百里奚逃跑,我要治他的罪,以五张黑公羊皮(五羖)赎回他。”楚国人没有意识到百里奚贤智,就同意了。

百里奚回到秦国,秦穆公亲自为他打开囚锁,向他询问国家大事。秦穆公与百里奚谈论国事数日,秦穆公十分赏识他,以百里奚为国相。由于百里奚是用五张公羊皮赎回来的,所以人称“五羖大夫”。这时百里奚已是70多岁的高龄。

百里奚相秦期间,内修国政,教化天下,政事无不参与,恩泽施于民众。作为实权重臣,百里奚出不乘车马,热不张伞盖,在都城里行走不用随从,不用兵甲护卫。这种平易朴素当时的确难能可贵,赢得秦人尊敬。百里奚为秦国举荐大批才贤之士,这些人才对秦国的富强与成就霸业,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百里奚等的辅佐下,秦穆公开地千里,称霸西戎,僻处一隅的秦国强大起来,成为诸侯争霸中举足轻重的一方。因为百里奚“谋无不当,举必有功”,帮助秦穆公取得霸主地位,为秦最后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所以秦人对百里奚口碑载道,一直传颂不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2),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3),胶鬲举于鱼盐之中(4),管夷吾举于士(5),孙叔敖举于海(6),百里奚举于市(7)。
故天将降大任(8)于是人也(9),必先苦其心志(10),劳其筋骨(11),饿其体肤(12),空乏其身(13),行拂乱其所为(14),所以(15)动心忍性(16),曾益其所不能(17)。
人恒(18)过(19),然后能改(20);困于心(21),衡于虑(22),而后作(23);征于色(24),发于声(25),而后喻(26)。入则无法家拂(bì)士(2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8),国恒亡(29)。
然后知生于忧患(30),而死于安乐也(31)。

【注释】
(1)选自《孟子·告子下》题目是作者加编的,告子,姓告,孟子的学生,兼治儒墨之学。这里节选的部分,有的版本题为《舜发于畎亩之中》。题目是编者加的。
(2)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是从田野间发迹的。舜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主之位。发,起,指被任用。于,介词,从。畎,田间水沟,田中的垄沟。亩,田垄。“畎亩”,泛指田野。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举用起来的。傅说原在傅岩地方作泥水匠,为人筑墙,殷王武丁访寻他,用他为相。举,被举用,被选拔。版筑,筑墙时在两块夹版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4)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是从卖鱼盐的商贩子中被举用起来的。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来又辅佐周武王。于,介词,从。
(5)管夷吾举于士: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放被录用。管仲(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群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举于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录用。士,狱官。
(6)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的。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7)百里溪举于市:百里奚从市井里被举用而登上相位的。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王被俘后,他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 市:奴隶市场
(8)大任:重大责任或治理国家的责任。任,责任,担子。
(9)于斯人也:(把重大责任)给这个人。是,指示代词,这。也,用在前半句末了,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解释。
(10)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苦,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痛苦。
(11)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劳累。劳,使……劳苦。其,代词,他的。
(12)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13)空乏其身:意思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
(14)行拂乱其所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所为,所行。
(15)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16)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17)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所不能做的,使他增长才干。曾,通“增”,增加。所,助词,与“不能”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代不能达到的对象。
(18)恒:常常。
(19)过:这里的意思是犯过失。
(20)然后能改:这样以后才能改过。
(21)困于心:内心困扰。困,忧困。于,介词,在。
(22)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23)而后作:然后才能有所行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24)征于色:征验于颜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
(25)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26)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27)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弼。
(2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或外来的祸患。出,在外面。指国外。敌国,敌对的国家。外患,外来的灾难,多指外部入侵。者,语气助词,表停顿。
(29)国恒亡:国家常常要灭亡。恒,常常。
(30)然后知生于忧患:这样以后,才明白因为忧患而生存发展。然后,这样以后。于,介词,由于,表原因。生,使……生存。
(31)死于安乐:安逸享受使人萎靡死亡。使……死亡。
【译文】
舜是从田野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中被举用,胶鬲从卖鱼盐的商贩中被举用起来,管夷吾(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关押起来)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在海边被举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赎买回来并被举用。
因此上天将要把重大的责任降在这样的人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心意困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的身体穷困缺乏,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智,是他的性格坚韧,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改正;心意困苦,思绪阻塞,然后奋起。别人的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才会知道。(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能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才明白,忧愁祸患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



每段的理解和概括:
第一段,举例论证“生于忧患”的道理。
第二段,论证人得经历磨难才能成就大业(主要是从客观因素进行论证论点的),连上天都要给你设置障碍,战胜磨难后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第三段,论证人要战胜自己这个最大的障碍能够成功的道理(这是从主观因素方面进行论证论点的),结合上段的客观因素,那么把所有的困难都包括在内的,使文章的论述更加严谨,无懈可击。
这一段还从反面证明了“死于安乐”的道理。
第四段,有了上面的论述,自然而然地得出了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六个人的顺序不能颠倒。因为基本是按照年代先后顺序来写的。
舜生活于公元前2200年左右;傅说是商王武丁(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在位)的丞相;胶鬲是商纣王(公元前1105年―公元前1046年)时的人;管夷吾春秋初期齐国主政之卿(?~公元前645年);孙叔敖(约公元前630年-公元前593年);百里奚比孙叔敖略年长。

六个人的顺序不能颠倒。因为是按照年代先后顺序来写的。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按时间先后顺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六个人的顺序不能颠倒。因为基本是按照年代先后顺序来写的。
舜生活于公元前2200年左右;傅说是商王武丁(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在位)的丞相;胶鬲是商纣王(公元前1105年―公元前1046年)时的人;管夷吾春秋初期齐国主政之卿(?~公元前645年);孙叔敖(约公元前630年-公元前593年);百里奚比孙叔敖略年长。

不可以,第一段写六个人的顺序是不可以颠倒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第一段写六个人的顺序可以颠倒吗?我认为不可以颠倒。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列举六个人共同的特点是什么举例子的用意是...
  • 答:举例子为了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第一段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怎 ...
  • 答:他们都是出身低微,经历了苦难的磨练后被选拔了出来做出了一番贡献,这正是为了证明人才是要做困境中造就的观点。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头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是为阐明什么观点?_百度...
  • 答:文章采用举例和正反对比论证相结合的方法,从个人和国家两方面,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这是说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长,则不能养成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文第一段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作...
  • 答:本文主要讲: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文章开始一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然后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让人不能不信服.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以上是本人小侃,...

  • 在生于安乐死于忧患中第一段举了六个例子有什么作用?
  • 答:在生于安乐死于忧患中第一段举了六个例子作用,一般是为了起到证明的或者是加强自己论断的作用,也就是用实实在在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论断与观点。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本文第一段例举了哪几个人的经历给你有什么有益的...
  • 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本文第一段所列举的舜、傅说、胶鬲、管夷、孙叔敖、百里奚的经历,给你什么有益的启示?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六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练。说明了人要担当重任,有所成就,必须先经受一番艰苦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的道理。(...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第一段列举了六个人的事迹,其目的是什么?
  • 答:短文开始一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顺此事实,作者连用几个短语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让人不能不信服。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开头举了哪些人的事例?
  • 答: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开头列举六个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
  • 答:1.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2.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文中,孟子在选文第一段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
  • 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文中,孟子在选文第一段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也只有经受过苦难的磨炼之后才成就不平凡的事业。与之意思相近的名言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