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浅析系列」《孟子》(公孙丑上)第三节

2024-05-21m.verywind.com
~ 此节内容篇幅不长,要点也非常集中,不过需要上下段联合起来一起看,才能看的更清楚一些。

前文“以力假仁者霸……”及后文“以力服人者……”虽被“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夹断,但此段是对前文的“王不待大”所做出的例子说明,可以当作括号内容来先进行“忽略”,待前文与后文连接妥当,再做细节分析。

说明1:此节内容,即是对王道与霸道的粗略解析。说明了王道所依靠的是——仁义;而霸道所依靠的是——实力(包括各种属性的实力)。其中“王不待大”是最为核心的语句,即,真正能够绵延续传的国度,往往不以实力为第一要素,而是以仁义作为立国之本。

浅析1:何为仁义?立国之本的前提是什么?

立国之本的前提是以人为本——以天地、自然、万物、民众为本,(在神朝之后)君王亦是人类,君王只有站在天地、自然、万物、百姓的立场上做人、做事、治国才能真正的受到百姓的爱戴与拥护。此时,国家变成了君民共治的国家,国家不再成为只属于君王的牢笼。

浅析2:霸道为何只能逞强一时?

霸道:君王站在自身的立场上治理国家(只有当实力充斥在一个人的身上的时候,才能够发挥它全部的作用,若是在霸道治国理念上分散了实力,最终的结局就是灭亡),全天下只有他一个人与国家有关,实则被自己的国家幽禁而不得善终。

实行霸道治国,所有的一切只系于君王一人之上,君王眀则天下明,君王昏则天下昏,若是昏君当道,自有替者(可谓容错率为0)。然而,谁又没有头昏脑胀的时候呢?而王道则不同,实权不分散,但国家的存亡并不系于一人之上,可谓全天下的人类共同平摊了这亡国的风险。

霸道,实则软硬兼施(软:仁义之名;硬:倚仗实力),从而达到己身自私自利的目标,其目标的核心是天下。换言之,霸道之主要的是一己私欲。王道,君王与百姓共同成长,以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类为目标,其目标的核心是同为人类的自己。换言之,王道之主要的是全人类所需求之物。

说明2:以霸道治国的后果,在后段直接显现出来——非心服也,力不赡也。王道——中心悦而诚服也(心悦诚服)。后段与前段直接以因果呼应:“假”仁者霸——非“心”服也;“行”仁者王——中心悦而“诚”服也。

浅析:假借仁义之名来使得天下归顺,实则以实力压制,作为君王,本无诚意,何求臣民对其忠心耿耿?

引申1:你如何对待自己,自己就面对怎样的自己;你如何对待他人,他人就会如何对待你自己,所有的事情都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一己私利,就算有,也只是过眼云烟罢了。

引申2:在如今,看似并不需要谁来诚服谁,谁来仰仗谁。不过,作为人类而言,一定有一些能成为众人的标榜,让众人来效仿与学习,使得全人类能够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行。然而,就算现在并没有出现这样的一个人,或是一个群体,作为凡人的我们也依旧能效仿这些古之先贤,先摆正自己的处事心态与为人准则,在一定程度上追求生活的品质(今)与人性的共鸣(古)。做好自己,也无需走霸道或是行王道,不偏不倚地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也许与你志同道合的人就在前方不远处。

说明3:(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前者以方圆七十里称王,后者以方圆百里称王——王不待大。

引申:成事不一定需要过于优渥的物质条件,而最重要的是成事者的心意与过程,心意顺遂天理与人伦,过程不失努力与艰辛,一般来说,事事皆能小有成就。

另引(小):以大引小,即可得“以小见大”——“以小见大”并非“以偏概全”。“以小见大”其中的小与大皆是完整无缺的,且是可以随着认知面、阅历程度而不断提升其高度的。而,“以偏概全”在认知上本就有欠缺,以为自己的认知就是其事的全面,此间往往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或是贻笑大方的洋相,与“以小见大”可谓天差地别。

  • 「浅析系列」《孟子》(公孙丑上)第一节
  • 答:全节的内容给我一种很诧异的感觉,管仲在后世诸葛亮的《隆中对》里,其是与乐毅同等的为诸葛亮所效仿与学习的对象,而在这一节当中却展现出了曾申与孟子对管子与晏子的不屑与轻视。而后,公孙丑与孟子经过一番对话之后,说明了其中的道理:拿文王之旧事与齐国之旧事(管仲治国时期)相比,说明了前者称王...

  • 「浅析系列」《孟子》(公孙丑上)第八节
  • 答:此节,孟子借用大舜的故事来说明“与人为善”的意义。赏析:孟子把大舜能一路成为天子与一直吸取别人优点的原因联系在一起,其根本并不完全在于大舜的礼贤下士,虚心求教,而在于能够让他吸取优点的人,若是没有这些人,大舜虽本是贤者,也恐怕没有那么高的德行了吧。引申1:作为新一代的学子们而言,...

  • 「浅析系列」《孟子》(公孙丑上)第九节
  • 答:柳下惠(历史背景):在此节中,孟子对于柳下惠的为官举止定义为“不恭”,但作为史实而言,大相径庭。柳下惠的“坐怀不乱”与“直道而事人”在如今都是贤臣的典范。在朝堂上,众目睽睽之下,作为一介臣子,定然会慌乱,而其不乱;在是非曲直上,“人”只有圆滑才能不被侵害,而其依旧以直示人,...

  • 「浅析系列」《孟子》(公孙丑上)第三节
  • 答:浅析:假借仁义之名来使得天下归顺,实则以实力压制,作为君王,本无诚意,何求臣民对其忠心耿耿?引申1:你如何对待自己,自己就面对怎样的自己;你如何对待他人,他人就会如何对待你自己,所有的事情都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一己私利,就算有,也只是过眼云烟罢了。引申2:在如今,看似并不需要...

  • 《孟子·公孙丑篇》| 浩然之气,直塞天地
  • 答:公孙丑上第三章——孟子的道义与霸业 孟子面对齐人的提问,对于能否超越管仲与晏子的功绩,他持审慎态度。尽管齐王才能卓著,但孟子更注重道德与道义的实践,而非仅追求表面的功绩。他以文王为例,指出即使有德如文王,也需要周公的辅佐才能实现大业,强调不能轻视道德的力量。浩然之气与道德实践 公孙丑...

  • 求关于《孟子·公孙丑上》的知识
  • 答:回答: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

  • 《孟子·公孙丑上·论浩然之气二章》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 答:(第二章)(公孙丑说:)“我大胆问一下,什么叫浩然之气?” (孟子)说:“很难说清楚。它作为一种气,无比宏大,无比刚强,如果以直道培养而不加以伤害,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要同义和道相配合;不然,它就没有力量了。它是义不断地集聚的结果,而不是偶然做一件合于义的事而突然从外面获得的。

  • 翻译《孟子.公孙丑上》的: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路孰贤?
  • 答:又问曾西说;“我的孩子和子路相比谁更贤明啊?”说一下,你的原题目打错了,是“吾子与子路孰贤?”

  • 公孙丑上: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_百度...
  • 答:1、第一段“昔者……虽千万人吾往矣。”出自《孟子·公孙丑上》第二节,译文如下:从前,曾子对子襄说:“你喜欢勇敢吗?我曾经在孔子那里听到过关于大勇的道理:反省自己觉得理亏,那么即使对普通百姓,我难道就不害怕吗?反省自己觉得理直,纵然面对千万人,我也勇往直前。”2、第二段“我善养吾...

  •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
  • 答:《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如下: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意思是:纵然有智慧和能力,也还不如凭借形势。纵然有锄头,也还不如等到农时。《孟子·公孙丑上》是先秦时期孟子等人所作的作品。这是孟子跟公孙丑的一段谈话。孟子借文王说事,提出齐国如能趁现在“民盼甘露”的大好时机...

    相关主题

      相关链接: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