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谈谈对苏轼的认识

2024-05-19来源:本站编辑

  • 怎样看待苏轼的人生观
  • 答:我深深有感,不光钦佩于木师对苏轼人生态度的豁达写照,还感叹于木师相教前人的一些评价又有了新的认识,这也使得我们这些弟子们有了新的内容.我在这里写的无非也只是简单的转述一下苏轼的生平来表达我队木师观点的赞叹,以及粗浅的谈谈苏轼人生观的.苏轼具有以儒学体系为根本的人生思想,但仕途的坎坷又使...

  • 对苏轼人生观的认识
  • 答:所以我敢肯定的是,在苏轼经临黄州赤壁之前,他是一个儒家思想的人。苏轼考取了功名,官也做得越来越大,这表面看起来对他似乎是一件好事,然而却是给他埋下遭人“攻击”隐患。苏轼没有城府,也没有意识到官场的复杂和人心的险恶。他是个上可以服侍皇帝、太后,下可以与乞丐席地而谈的人。“乌台诗...

  • 通过搜集资料,认莫探究,谈谈你对历史上的苏轼约认识和评价
  • 答:代表作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苏轼在政治上也有一定的功劳。最高的官位应该是礼部尚书(相当于教育部、外交部、文化部的部长、、兵部尚书(相当于国防部长),龙图阁学士 其他:在佛学和医学以及美食上都有不少贡献和美谈。

  • 我眼中的苏东坡
  • 答:“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每当人们想要体现爱情的美好时就会借用苏轼的这句名言,却不明白它最初的情感。提到苏东坡,大家都不陌生,从小我们就在他的诗词中体会着各种情感。但对他的认识似乎只限于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等。想要了解他的一生,就从《东坡传》开始吧!《东坡传》这本书详通过...

  • .谈谈你对苏轼人格魅力的认识
  • 答:苏轼不但有超迈的文才,诗书画佛兼修,词作又是豪放派的代表,在政治上有自己的坚持,遭贬后亦能苦中作乐,从未丧失生活的斗志。很多关于他的幽默故事、急智故事,都显现了他这一乐观的人生态度。他的很多文学作品中更是透露了他的这一种旷达的襟怀,比如“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竹杖...

  • 查阅资料,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和评价
  • 答:历代名人对苏轼的精辟评价:黄庭坚: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真神仙中人。苏辙: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黄锦祥:...

  • 怎样理解,评价苏轼的"以诗为词
  • 答:后随着文人词的迅速发展,词多以男女爱情或者艳情为其描写内容.所以被认为是“谑浪游戏”的诗余小道,如晏殊称之为“呈艺”,欧阳修称之为“聊陈薄技”.这样的对于词的定论是在苏轼之前,虽然李煜在很大程度上拓充了词的题材,但真正对词进行革新的是苏轼.苏轼首先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他提高了对词的认识和...

  • 如何评价苏轼对人们做的贡献?
  • 答:苏轼在幼小读书时就能把儒道两家的最美好的品格和修养融合到自己的修养之中,这是苏轼成材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对苏轼的两点做人的态度会有教深一步的认识: 苏轼两点做人态度:他对于自己的苦难挫折采取超然旷达的态度处理,正如他自己所言:“进退得丧,齐齐久矣,皆不足道。”而对于国家、人民的忠爱...

  • 对苏东坡的评价
  • 答:陈师道对苏轼“以诗为词,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的评价,正是基于上文所论及的诗词在意境题材方面的差异而言的,也是基于对“词是诗余”的认同而言的。认为诗词各有自家的畛域,应当保持各自的审美特征。正是基于这种认知,陈后山才会对敢于冲破传统藩篱的苏词提出非议,诚然,他的观点放在词学发展史上会显得保守,但...

  • 作文对苏轼人生如梦的看法
  • 答:“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点睛之笔,如何理解它是能否正确认识词旨的又一关键。关于其评价,众口一词:抒写了诗人“心灰意冷”的消极人生思想。这几成定评。但笔者仔细揣摩,以为它张扬的是作者高尚的人生理想,给人以积极的感奋力量。 “人生如梦”其“人生”实指“仕途”。词中纵观...


    网友点评:

    罗琳禄13770293905:   写作部分 1.写一篇300字以上的小文章,谈谈你的人生观或说说你对苏轼的人生观的看法. -
    磐安县1643回复: [答案] 见详解内容[提示内容][详解内容]本题主观发挥度很大,学生只需谈出自己的人生观即可.

    罗琳禄13770293905:   谈谈你对苏东坡的看法围绕他的“人道主义,民主精神”,乐观态
    磐安县1643回复: 也许这首诗代表了他的一切:“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可以说他从生到死之前,起码明白了一个“淡”字,从一出生本来是很淡的(好比是颜色吧),但慢慢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这个身上的色彩也就多了,可能色彩多他一辈子也觉察不出,但是苏轼明白,人到风烛残年之时,一生的得与失都只能用一个“淡”字来形容了,这叫我想了一种旷达境界:“淡泊名利,宁静至远.”总之,苏轼明白“淡”乃人生最深处.

    罗琳禄13770293905:   通过搜集资料,认莫探究,谈谈你对历史上的苏轼约认识和评价 -
    磐安县1643回复: [答案] 这种题建议你自己做.先查苏轼的生平详细些.然后试着自己想想写写.最能锻炼自己!

    返回顶部
    联系邮箱
    户户网菜鸟学习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