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曾参列传

2024-05-12m.verywind.com
~         曾子,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人,十六岁时拜孔子为师,其父曾点,字皙。

        曾子这个人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愚钝,但是他又非常的聪明,非常的孝顺。

        有一次,曾皙让他把瓜旁边的杂草给锄掉,但是一不小心锄断了瓜的根,曾皙非常生气,举起一根大棍去打他的背,曾子倒地后便不省人事,过了很久才苏醒过来,但是他却装作很开心地站了起来,走到曾皙面前,说:“刚才我得罪了父亲,您为教导我而去打我,您的身体没有什么疼痛的地方吧?”于是,他便退下去回到自己的房间里,一边弹琴一边唱歌,想让父亲知道他的身体很健康。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很生气,告诉弟子,说:“如果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曾参认为自己没错,托人向孔子请教。孔子说:“以前,瞽叟有一个儿子叫舜,舜侍奉父亲瞽叟,父亲使唤他,他总在父亲身边,父亲要杀他时,却找不到他,父亲轻轻地打他,他就站在那里忍受,父亲用大棍打他,他就逃跑,因此他的父亲没有背上不义之父的罪名,而他自己也没有失去为人之子的孝心,如今曾参侍奉父亲,放弃身体来等着被打,父亲要朝死里打也不躲避,他如果真的死了,就会说父亲不义,相比之下,哪个更为不孝?你不是天子的百姓吗?曾皙杀了天子的百姓,那他犯罪后会怎样呢?”曾参听说了这些话,说:“我的罪过太大了!”于是谢罪之后便走了。

        我认为曾参是不会全盘接受孔子的教导的,因为曾参是个特别孝顺的人(他的孝顺可是出了名的),如果他像禹那样去做,对他来说未免太不容易了,毕竟在“父慈子孝”中,“子孝”是比父慈更难做到的。

        孔子说:“曾参,我的道是一以贯之的。”孔子本来想让曾子问一些问题,但是曾子却说:“是的。”说完之后,曾子就出去了,其他的弟子就围着他说:“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呀?”曾子就说:“老师的道就是两个字:忠恕。”记得子贡说过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这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忠恕的意思。在这里,曾参是没有领会孔子的道德。因为中的意思是人要有创新性,要生生生不息创生万物有了这些才会外推才有了孔子,所说的道。

        后来,在曾子二十七岁时,孔子去世,当时孔子七十三岁,曾子就像守父亲的墓的心态去守孔子的墓,而在孔子临终的时候,他把他的孙子——子思托付给了曾子,这个时候就很奇怪:子贡样样都比曾子好,孔子为什么不把子思托付给子贡?他有可能是对孔子的道的理解与领会不太深,并且子贡是一位商人,很有可能会到处奔波,而子思跟着子贡一起来回奔波,这样,子思也学不到多少东西,对道的领悟也就更浅了。而曾参非常的鲁钝,就很可靠,他对孔子的道的理解也很深,也非常的聪明,孔子当然会很放心的把子思交给他。

        又过了三年,曾参三十岁时,三年守墓过后,孔门弟子子夏、子游、子张认为有若面相很像孔子,要把有若当孔子来侍奉,强叫曾参同意,曾参拒绝说:“这样做不可,老师的德行像长江的水洗过,像秋天的阳光晒过,清净洁面,无以复加,怎么只求面貌像似呢?”我们前面已经说了曾参是个非常鲁钝的人,他哪怕只有一点情感,他也会立刻同意的,因为子夏、子游、子张让有若当孔子来侍奉,是因为孔子在有生之年对他们几个人的帮助很大,他们之间已经产生了非常亲切的关系,所以他们就会对老师有一种思念的感情。

        在曾参五十岁的时候,楚国国君聘请他去当楚国的令尹;晋国国君聘请他当晋国的上卿;齐国国君聘请他当齐国的宰相,而他都一一拒绝了,齐国、楚国和晋国都是当时非常大的国家,而这非常大的三个国家又都聘请他去当最高的官,也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他却都拒绝了,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他拒绝有可能是与他的性格有关,他非常的鲁钝,但是非常的聪明,所以他就会拒绝。那么他的做法是否违背了孔子的道路呢?孔子的政治理想是推行仁政、恢复礼乐制度,而曾参拒绝之后,他又去选择了教学,其实他是没有违背孔子的道路的,他只不过是换一种方式外推而已,让更多的人去领会孔子的道,再去一起外推,这岂不是更好吗?

        曾参在《大学》中曾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在古代,那些想要发扬光大自己的品德的人,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的人,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族的人,要先修养自己的完整的生命;要想修养自己的完整的生命的人,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的人,要先使自己的意志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志真诚的人,要先使自己有知识,而有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万物。国君与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大学》相比《论语》而言,曾参的创造与发展就是指明了一条教育的道路,明确的指出了一个修炼之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走了这条渐修之路,去慢慢的顿悟,才会有最终的结果。

        曾参他小时候并不聪明,孔子说他“鲁”,比较鲁钝,但他后来一路走上去,居然可以成为传播儒家思想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可以写《大学》、《孝经》,把孔子的思想发挥的很好,后来,到了子思与接着的孟子,可以看出曾参功不可没,对整个儒家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 曾参列传
  • 答:而曾参非常的鲁钝,就很可靠,他对孔子的道的理解也很深,也非常的聪明,孔子当然会很放心的把子思交给他。        又过了三年,曾参三十岁时,三年守墓过后,孔门弟子子夏、子游、子张认为...

  • 孔子弟子传012|曾参子舆
  • 答:曾参(shēn),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人,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皙)同师孔子,比孔子小46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将其排在第12位,并记载说:“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将...

  • 仲尼弟子列传(曾子篇)
  • 答:      曾子是曾点的儿子,而曾点同样是孔子的弟子。曾参出生在一个临近没落贵族的家庭里,而这家庭里仍保持着诗书礼乐文化之风。曾参的父亲曾点曾在与孔子的一次对话中说出了自己的志向:“莫春者...

  • 二十四孝中曾参孝母之事,真是心灵感应吗?
  • 答:曾参是孔子的门徒,这个大家都知道,而孔子之所以收曾参为徒,也正是看中了他的孝顺美德:“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参的父亲...

  • 曾子列传
  • 答:公元前476年(鲁哀公十九年)曾参三十岁。三年守墓过后,孔门弟子子夏、子游、子张认为有若面貌很像孔子,要把有若当孔子来事奉,强叫曾参同意。曾参拒绝说:“这样做不可。老师的德行像长江的水洗过,像秋天的阳光晒过,...

  • 曾子孝道故事
  • 答: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司马迁是位大史学家,治学严谨,考证确凿,加上离春秋战国时代较近,资料转抄讹误甚少,当不会有错。

  • 曾子故里在哪里
  • 答:持曾子故里平邑说者,不承认春秋鲁国有两个武城,更不承认山东嘉祥有武城。请看事实!1、春秋时代鲁国有两个武城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两武城。文中分别介绍:“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澹台灭明,...

  • 曾子的故事
  • 答:1、啮指痛心 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二十四孝》)2、曾子烹彘 曾子之...

  • 《史记》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2)
  • 答: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於鲁。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 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 南游至...

  • 孔子的弟子曾子是怎么死的?
  • 答:司马迁《史记‧仲尼列传》为后人留下了一节不足四十字的曾子评传:「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曾子名「参」,「字子舆」,按曾子名参,...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