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少助的阅读思想,至少300字

2024-05-04m.verywind.com
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少助的阅读思想~

  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陷于孤立。是由孟子以及他的弟子编写。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
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
1、本文的作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人和 池 委
域 至

3、写出本文的一个通假字。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得出的结论又是什么?是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的?

5、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什么?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从中可以反映出孟子怎样的政治思想?

6、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怎样?

7、孟子写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1. 孟子
2.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护成河;放弃;限制;到
3. “畔”通“叛”
4.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例证,对比论证
5. (1)天时、地利、人和(2)人和(3)施行仁政
6. (1)施行仁政(2)天下顺之
7. 主张统治者施行仁政

二、写出文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l、亲戚畔之 畔:本字_____,义:_____
2、曾益其所不能 曾:本字_____,义:_____
3、困于心,衡于虑 衡:本字_____,义:_____
4、入则无法家拂土 拂:本字_____,义:_____
答案:
1. 叛;背叛
2. 增;增加
3. 横;阻塞
4. 弼;辅佐

三、下列四组句子中加“[ ]”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 [故]君子有不战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 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D. 然而不胜[者] 北山愚公[者]
答案:D

四、
1、“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 。
2、文中的“君子”指 ;“委而去之”的人,又是指 。
3、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分别从      和      两个方面逐层论证(用原文回答)。
4、“域民……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否改变,为什么?

答案:
1. 仁政
2. 得道者;失道者
3. 攻方;守方
4. 不能,如果改变顺序就不能与上段的“城”“池”兵革相对应

五、
1、阅读第二段,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守城方有怎样的条件?
②攻城方运用了怎样的战术?凭借怎样的条件?
③攻城的结果怎样?

2、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
①守城方的具体条件是什么?
②守城方虽有有利条件,但结果怎样?为什么?
③本段运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案:
1.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2)环而攻之,得天时者也
(3)攻方“环而攻之而不胜”
2. (1)城高池深,兵革坚利
(2)委而去之/地利不如人和
(3)排比/增强气势,使论证有力

我们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来表示: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这里,我们把“道”理解为“正义”.那么,什么叫“正义”?《现代汉语词典》中说:“正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这是富于现代气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义一脉相承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个著名论断.《孟子·公孙丑下》中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里的“畔”字通“叛”,是背叛、反对的意思.这段话是说,对得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对失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就连亲戚都会反对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拿全天下都顺从的力量,来攻打连亲戚都反对的人,要么不战,一战必胜.
孟子在这里说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个人,而是指一国之君.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孟子通过论述战争胜负的问题,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然而在孟子看来,“民心向背”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说,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那么,如何“得其心”,即如何行仁政呢?孟子提出了“保民”的思想.保民,就是关爱和保护人民,它要求君主做到“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就是人民所希望的,就替他们聚积起来,人民所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人民所希望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富裕、幸福的生活.孟子认为,这是行仁政的根本着眼点.做到了这一点,然后民心归服、天下归服,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

  • 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少助的阅读思想,至少300字
  • 答:《现代汉语词典》中说:“正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这是富于现代气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义一脉相承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个著名论断.《孟子·公孙丑下》中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 得到多助,失道寡助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这 ...
  • 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章主要论证战争胜负的条件取决于人心的向背,突出强调“道”的作用,即人和在战争中的作用。是故,论点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同时,战争的胜负又由统治者是否得道所决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点
  • 答: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答:泰山移。10.本文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的思想。文章经过论证,得出这样的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所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 答: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
  • 答:怎样才能多得助手呢?孟子早在2 300多年前就给出了一个答案,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意思是说,如果你懂得真正的管理之道,就会有很多人忠诚地支持你,帮助你,甚至连全天下的人都愿意追随在你的身后;否则,就不会有多少人对...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阐述了什么政治主张
  • 答: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 答: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思想和见解
  • 答:〖解释〗道:道义 道德;寡:少。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道义,必定会陷入孤立。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语法〗复句式;作谓语、...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 答:2、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3、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