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找出《寡人之于国也》中体现孟子仁政思想的句子

2024-04-26m.verywind.com
~ 《寡人之于国也》的仁政思想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的名篇,该文以慑人的气势和雄辩的说理阐明了孟子的治国之策,有力宣扬了他的仁政思想。深入研读课文,我们发现孟子的仁政思想,带有朴素的经济社会发展观的萌芽。 首先,孟子的仁政主张以民为本,核心就是关注民生。文章开头描述梁惠王以“移民”、“移粟”标榜自己关心百姓,“于国尽心”,而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指出他的做法与别国统治者没有本质区别。文末又尖锐地批评他“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饿)死则归罪于岁(年成不好)。显然,这些议论都是围绕民生问题展开的。他对梁惠王不顾百姓死活,酿成百姓苦难却推卸责任的行为进行毫不留情地揭露。 在文章的第二层,孟子把仁政的实施分为“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_个阶段。按照孟子的说法,“王道之始”的标志是“谷与鱼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意思是活着的人能得到供养,死去的人能得到安葬(有足够的木材打造棺材)。这样,百姓生而无忧,死而无憾。“王道之成”的标志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这时百姓拥有固定的产业(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在自己的土地上发展生产,安居守分,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在此基础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发展教育事业,对百姓进行教化。可以看出,这两个阶段,不仅包括了经济、教育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而且贯穿了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生有所养、死有所葬、学有所教的生活情景。所以说,孟子“以民为本”的思想是其“仁政”的核心内容,也是其朴素的社会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其次,孟子在论及仁政的具体措施时,注意到可持续发展和各方面协调发展的问题。他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_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不违农时”是指春夏秋不让人民服役,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战国时代,各国间战事不断,大量青壮年服役上战场,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孟子提出“不违农时”的问题,实际上是如何摆正军事与农业的关系问题。当时还有一个情况,由于连年征战,造成兵员匮乏,各国统治者都希望增加人口,一方面鼓励生育,一方面采取种种措施,吸引别国人口迁移到自己国家来,所以梁惠王提出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孟子认为,施行仁政,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使“天下之民至焉”,兵源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从这里不难看出,孟子认识到经济问题与军事问题存在着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关系。 在发展渔业和林业生产的问题上,孟子还谈到古代具体的生产措施。“数罟不入_池”,是说不允许用密网捕鱼。据说我国上古就有这一规定,且不满一尺的鱼不得食用,以免有碍鱼的生长繁殖。“斧斤以时入山林”,是说按照一定的时节砍伐树木,换句话说,就是必须等树木长大了才能砍伐。这两条,保证了渔业生产和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可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就认识到农业生产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孟子在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时,不但强调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且强调“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造成一种孝敬老人,兄弟和睦的和谐关系。这里,孟子实际上提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问题。按照仁政学说,百姓衣食不足无暇治礼仪,而饱暖无教则又近于禽兽。所以,在百姓物质生活有所保障的基础上,发展教育事业,引人向善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但是,和古代所有的思想家政治家一样,孟子也受到所处时代和阶级的限制,他的仁政思想中所表现出来的“发展观”有着明显的乃至致命的缺陷。这一缺陷主要表现在他的仁政思想和发展观脱离战国时代的现实。战国中期,各国都在讲究变法革新,富国强兵,合纵连横,相互攻伐,统治者更加贪婪腐化,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加剧,阶级矛盾比前一个时期更加尖锐。正如孟子自己所描绘的那样:“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离娄上》)“庖有肥肉,_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梁惠王上》)在这种情况下,孟子却不遗余力地游说于梁、齐、滕、宋、鲁等国,不管国君爱听与否,总是反复地讲他的“仁政”大道理,讲“唐虞三代之德”,希望统治者开张“善端”,发扬仁、义、礼、智四种美德善行。这在当时,无异于对牛弹琴,和劝老虎不要吃小羊没什么两样。 孟子把实现仁政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自我道德完善的基础上。在《寡人之于国也》里,他说“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他认为,梁惠王如果能够“不罪岁”,那就一定能够自我反省,进而从为政的根本上寻找主观原因,改弦易辙,弃旧图新,推行仁政,结果就会使天下归服。孟子的想法,被诸侯国君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不合时宜),不予采用。所以,他的大道理纯属一厢情愿。 尽管孟子对当时的统治者的暴虐统治有过严厉的揭发和批判,还提出“民贵君轻”的看法,但是,孟子推行仁政的出发点都是为统治阶级着想,认为只有行“仁政”才能使“天下之人皆归之”,才能真正达到富国强兵和统一天下的目的。所以,他的“以民为本”思想和“发展观”实则为君,并非为民,是为封建统治阶级策划的长治久安之策。 因此,我们可以为孟子的“仁政”思想中发展观加上几个修饰语,称之为:脱离现实的发展观,理想主义的发展观,统治阶级的发展观。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孟子 梁惠王上 体现了作者什么的思想
  • 答:《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 找出《寡人之于国也》中体现孟子仁政思想的句子
  • 答: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

  • 寡人之于国也中体现了孟子的哪些政治主张
  • 答:《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体现了孟子的一些政治主张,主要有:1、施仁政,行王道。反对暴政,提倡仁政。2、富民、爱民思想,提倡以民为本。3、建立秩序。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 2.《寡人之于国也)所体现的孟子的政治思想是?
  • 答:于是,他提出了王道思想。孟子这样做的原因有二:其一,信奉的治国主张不一样。孟子主张仁政之道,而梁惠王喜欢打仗。这是与仁政相对的,爱发动战争我们称之为霸道。正所谓,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再者,从“寡人之于国也,...

  •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和主张?你觉得孟子的思想和观...
  • 答:《寡人之于国也》中表现孟子“仁政”思想,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孟子的思想观点在今天仍然没有过时,施行“仁政”,获得民心,一个国家才不会乱,政府才能稳固,...

  • 8、 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孟子倡导的是( )
  • 答: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孟子倡导的是无为而治。《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 找出《寡人之于国也》中体现孟子仁政思想的句子
  • 答:《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的名篇,该文以慑人的气势和雄辩的说理阐明了孟子的治国之策,有力宣扬了他的仁政思想。深入研读课文,我们发现孟子的仁政思想,带有朴素的经济社会发展观的萌芽。首先,孟子的仁政主张以民为本...

  • 寡人之于国也体现了孟子什么思想?
  • 答:《寡人之于国也》反映了孟子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寡人之于国也》是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文中的“养生丧死无憾...

  • 寡人之于国也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 答:以下第一点就是:《寡人之于国也》1.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1)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2)反对暴政,提倡仁政:①大力发展经济,尤其是农业、林业、渔业。②注重文化、道德教育。(3)反对兼并...

  • 概括《寡人之于国也》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 答:第三,孟子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地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不仅如此,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